我國擁有可開展農業(yè)利用潛力的濱海鹽堿荒地和鹽堿障礙耕地面積近133.3萬公頃(2 000萬畝),但是土壤鹽堿化危害重,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灘涂鹽堿區(qū)糧食單產僅為中高產地的25%~40%。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針對上述現(xiàn)實問題研發(fā)了多項能夠快速洗鹽、增強淋鹽、高效控鹽的濱海鹽堿地水鹽調控關鍵技術,并集成構建了濱海鹽堿地耕層高效控鹽的水鹽調控綜合技術模式。
此項技術在玉米、小麥、大麥、菊芋、油葵、籽粒莧等大田旱作作物與經濟植物上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鹽堿地耕層高效控鹽的水鹽調控綜合技術模式后,0~20厘米、20~40厘米土壤脫鹽率較對照提高47.9%和39.4%,作物出苗率較對照和秸稈覆蓋分別提高62.1%和36.7%,作物平均增產率達43.2%,為濱海鹽堿地農業(yè)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中國農業(yè)新聞網)
近日,一項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麻地膜天然防蟲劑及添加技術問世。此項技術是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承擔的農業(yè)部“948”項目——“麻地膜天然防蟲劑及添加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項目組研發(fā)成功的,并通過了同行專家的鑒定。
據介紹,項目組在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經過集成與創(chuàng)新,研發(fā)出了此項新工藝技術。試驗結果表明,利用該技術制成的防蟲型麻地膜在不施農藥的情況下,對辣椒煙青蟲防效達65%以上,對白菜菜粉蝶防效達60%以上,平均防蟲效果達到60%以上。對比塑料地膜,防蟲型麻地膜覆蓋的辣椒和小白菜,可增產16.36%~26.7%。
(中國農業(yè)新聞網)
農作物秸稈還田利用一直是困擾農業(yè)生產的難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專家利用離子束誘變技術,改變水稻莖稈細胞結構,使之在田間脆而不易倒伏,成熟收獲時普通收割機耕過,這種“脆稈”隨即“粉身碎骨”,就地還田肥地。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離子束生物工程實驗室劉斌美博士介紹說,他們的課題組從作物品種自身的遺傳入手,利用離子束輻照水稻種子,改變莖稈細胞木質素、纖維素含量和比例。
經過反復、大量實驗后,這個課題組獲得了一個突變體樣品,其生長成熟后莖稈脆而不倒,葉片和谷粒都不表現(xiàn)脆性,能夠進行正常的田間操作。進一步研究表明,該突變體變脆主要是莖稈細胞纖維素含量降低、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增加所致。
目前,課題組還在進一步研究這種脆稈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田間配套管理措施,包括化肥、農藥用量,栽培方式等,爭取將這項技術早日投入生產應用。
(新華網)
日前,我國科學家關于種子植物核心DNA條形碼的論文,在線發(fā)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受到權威學者關注。
2009年8月起,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李德銖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根據對主要來自中國的種子植物75科141屬1757種共約6286個樣本(每個種至少2個樣本)的四個DNA候選條形碼片段(rbcL,matK,trnH-psbA和ITS)引物通用性、序列質量和物種分辨率等的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三個質體DNA候選條形碼片段具有較高的通用性;核糖體核DNA候選條形碼ITS在被子植物中的通用性較高,而在裸子植物中稍低。研究還發(fā)現(xiàn),ITS具有最高的物種分辨率,與三個質體DNA條形碼片段的任何一個組合均可分辨69.9%~79.1%的物種,顯著高于rbcL+matK條形碼組合49.7%的分辨率。此外,ITS的部分序列ITS2也表現(xiàn)出較高的物種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