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夢華
(新疆大學外語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46)
譯者主體性在網(wǎng)絡新聞英譯中的體現(xiàn)*
饒夢華
(新疆大學外語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46)
網(wǎng)絡英語消息是對傳統(tǒng)媒體消息的英譯。譯者作為翻譯主體在網(wǎng)絡英語新聞翻譯中應發(fā)揮主體性,對新聞文本進行跨文化的改寫,以取得最大的對外傳播效果。譯者的主體性在網(wǎng)絡新聞英譯中主要體現(xiàn)為:在保留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對新聞進行符合西方受眾接受心理的改寫,包括對標題和導語的改寫、對背景信息的增補和對正文信息的取舍。
譯者主體性;網(wǎng)絡英語新聞;跨文化傳播
網(wǎng)絡傳播被稱為是第四媒體,具有其他傳統(tǒng)媒體不可比擬的傳播優(yōu)勢,如全球性、互動性、海量性、即時性等,因而成為最高效的對外傳播媒介。對于海量的網(wǎng)絡新聞,英語受眾是否選擇閱讀某一篇新聞報道,以及閱讀該新聞所用的時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要實現(xiàn)最大化的對外傳播效果,就需要進行“本土信息的國際化”,即“網(wǎng)絡信息的英語化程度”,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傳播國際化[1]。
目前,國內翻譯研究者對在新聞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研究較少,而對于網(wǎng)絡新聞英譯的研究則更少。現(xiàn)有的對于新聞翻譯的研究大多從編譯的角度出發(fā),主要關注譯者所采取的翻譯技巧和手段,把新聞翻譯看作是一種“作為翻譯改寫手段的編譯”[2],或者是“意識形態(tài)操縱下的改寫”[3]。新聞翻譯的目的是“改編新聞文本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要,因而新聞翻譯不但要重組和重置信息,而且要進行巧妙的重寫,以便增強新聞原本在新的語境中的傳播效果”,因此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同時也必須是新聞工作者”[4]。
現(xiàn)階段由于各種條件所限,網(wǎng)絡媒體的新聞稿件一般來自傳統(tǒng)媒體,網(wǎng)絡英語新聞也只是來自傳統(tǒng)媒體或其他網(wǎng)絡新聞的英譯。在各種新聞體裁中,消息(即純新聞),是被采用最多、影響最大的文體,也是新聞的基本體式,因而是本文研究的對象。本文主要探討譯者作為網(wǎng)絡新聞翻譯的主體,其主體性在漢語消息英譯中的體現(xiàn)。
在翻譯活動中,原作者、譯者和讀者乃至譯本的接受環(huán)境都是重要的主體。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以“忠實”和“對等”為翻譯原則,重視原作者的絕對權威,而忽略了譯者在譯本的產(chǎn)生和接受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隨著翻譯研究的拓展和深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隨著描述翻譯學的興起,及隨后的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得到了認識和重視。譯者的主體性是指“譯者在受到邊緣主體或外部環(huán)境及自身視域的影響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需要,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5]。西方的翻譯研究者如巴斯內特、勒菲弗爾、赫曼斯等都對翻譯的主體性作了闡述,指出了翻譯是對原文的“操縱”和“文化改寫”;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將“抵抗式翻譯”作為譯者主體性的表達方式;勒菲弗爾認為,翻譯就是對原文本的改寫,這種改寫是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及詩學觀念對翻譯的操縱[6],而意識形態(tài)通常又受到贊助人的影響,即自助出版的人或者機構。國內很多研究者也對譯者主體性進行了探討,如高寧[7],袁莉[8]、呂俊[9],許均[10]等。他們的研究主要關注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包括對原文文本的選擇、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及對譯語風格的選擇等。
英語國家的受眾有著與中國受眾不同的文化背景,受到西方媒體的長期熏陶,在信息接受方面表現(xiàn)出迥異的審美和接受心理,對新聞媒體有著不同的價值判斷。此外,在接受英譯的中文消息時,由于缺乏相關的文化語境,新聞在原語文化中所具有的接近性、重要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等新聞價值要素就無法在英語受眾中實現(xiàn),并且在原語文化中不言而喻的背景知識或者相關的文化信息還會對英語受眾造成理解障礙。
在新聞標題、語篇結構和受眾接受心理方面,網(wǎng)絡新聞與傳統(tǒng)的報刊新聞有著迥異的特點。“網(wǎng)絡新聞時代的全時新聞以受眾為導向,而不再以新聞文本、故事或新聞機構與人員為導向。[11]”基于中西方新聞傳播的差異及網(wǎng)絡傳播的特點,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對于新聞原文本的英譯有著發(fā)揮其主體性的要求。譯者應根據(jù)譯入語文化語境下受眾的審美和接受需求,在保留客觀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對新聞標題、導語及正文信息進行符合英語新聞語篇特點的增刪、改寫乃至重寫。只有通過發(fā)揮譯者主體性進行跨文化處理之后的新聞譯本,西方受眾才能理解并接受,并最終實現(xiàn)對外傳播的預期效果。
另一方面,主體性的發(fā)揮必須以符合國家利益至上這一原則為前提,并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對外傳播主要受到“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及受眾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12]。由于我國與西方有著不同的政治文化體制,有著迥異的新聞傳播理念,政府作為對外傳播的主體,“其傳播系統(tǒng)與政治語境高度一致”,傳播的內容也帶有濃厚的“宣傳味”,缺乏針對性,傳播方法“內外無別”,傳播者本位的思想還很嚴重等,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對外傳播的效果[13]。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譯者需在不違背國家利益至上原則及不改變、歪曲新聞事實的前提下,發(fā)揮主體性,對新聞文本的信息進行選擇,并做相應的跨文化處理,使翻譯既達到對外傳播的效果,又與國家的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致。
在網(wǎng)絡新聞傳播中,受眾總是首先看到新聞頁面的標題,通過點擊標題才能看到標題所鏈接的相關報道。這種閱讀過程決定了標題在網(wǎng)絡新聞傳播中具有遠遠超過其在傳統(tǒng)媒體的作用,標題的翻譯是有效地實現(xiàn)對外傳播的第一步。
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的中文標題,除了正題之外,大多還附帶引題及副題,甚至三者俱全,并且中文標題講求文采、對仗和押韻,常常虛實兼顧。英文標題,無論是報刊還是網(wǎng)絡新聞,都以主題式為主,語言質樸平淡,重在鋪陳事實。在對中文消息的標題進行英譯時,譯者的主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新聞標題進行去虛取實的改寫乃至重寫,以實題為主,突出新聞事實,去除修飾性成分,“使標題既符合網(wǎng)絡傳播的特點,又兼顧受眾不同的文化背景,以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應。[14]”
以標題“發(fā)改委公布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即日起執(zhí)行”為例(新華網(wǎng),2009/10/02),該則消息的內容是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為降低群眾醫(yī)藥費用,對2 349個藥品進行了調價處理,其中有45%的藥品平均降幅為12%左右。該標題中專有名詞“發(fā)改委”和“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等中國式概念和表達,易對西方受眾的理解造成障礙,因此在翻譯時基于新聞事實,應將此標題改寫為:‘China Cut Prices for A bout Half EssentialD rugs’。這樣改寫后的標題簡單易懂,并概括了該消息的基本事實。
對于標題中的文化信息,如地名、人名、文化詞等,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刪減,以反映新聞事實,盡可能減少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時的文化障礙。如標題“天翼成功覆蓋‘高原孤島’墨脫與全國同步進入3G 時代”,該標題中專有名詞“天翼”和“墨脫”以及“高原孤島”都有可能對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受眾造成障礙,翻譯時應改寫為‘China’s only county w ithout optical cables enters 3G era’。
新聞導語主要有兩種類型:直接性導語和延緩性導語。直接性導語又被稱為硬導語,其開門見山地導出新聞事件;延緩性導語不強調正在發(fā)生或發(fā)展變化中的事件,而將重點放在對新聞的解釋、闡釋和背景介紹上[15]。網(wǎng)絡受眾面對海量的網(wǎng)絡信息,其閱讀過程通常會終止于對導語的閱讀,因此讓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篇幅內了解消息的主要內容,是能否實現(xiàn)網(wǎng)絡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
在導語英譯中,譯者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對導語中所包含新聞要素的選擇和翻譯上。選擇應以新聞事實為基礎,以直接性導語為主要形式,采取全譯、摘譯和編譯三種翻譯方法對導語中包含的新聞事實進行重寫,使受眾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閱讀并理解消息的信息要素,準確、有效地實現(xiàn)信息的跨文化傳播。
以一則題為“中國首個‘汽車風洞’在同濟大學落成啟用”的報道為例,該報道被多家報紙及網(wǎng)站轉載,其導語為:
新華網(wǎng)上海9月19日電(記者劉丹、吳霞):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親自駕駛著自主研發(fā)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車跨越主席臺一側的“時空隧道”,拓開象征著“汽車風洞”的大門,全場頓時彩帶飄飛、掌聲雷動。經(jīng)過近5年的建設,國內第一個“汽車風洞”——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19日在同濟大學嘉定校區(qū)落成啟用。
(新華網(wǎng)2010/9/19)
該導語是延緩性導語,其主要新聞事實可以概括為:中國第一個汽車風洞中心在同濟大學落成啟用,這也是西方受眾最感興趣的內容。導語中對于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駕車的描述使該報道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在英譯中,譯者只保留了該導語中的新聞事實部分,同時刪去了“嘉定校區(qū)”這個需要解釋才能理解的文化信息和專有名稱“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補充了該項目在中國的社會意義。改寫如下:
China’s first automobile w ind tunnel began operation at TongjiU niversity in Shanghai Saturday, indicating a majorbreakthrough in automobil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對于一則消息的理解,背景知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歷史、地理、習俗等文化信息,如果不加以解釋,將會給西方受眾理解新聞造成障礙,而如果一味地采取刪減文化信息的方法,則無法實現(xiàn)對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標。在對背景信息的處理上,譯者主體性主要體現(xiàn)為判斷并選擇需要解釋的背景信息,并以適當?shù)姆绞竭M行解釋性說明。對于一些復雜的背景信息,譯者可以使用對關鍵詞進行超鏈接的方式,把解釋性說明置于新聞的文末,并用小標題與正文隔開,使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西方受眾可以進一步閱讀了解,或者把關鍵詞超鏈接于某個相關的網(wǎng)頁,使受眾可以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這種對背景信息進行超鏈接的方式,目前譯者還很少使用。
對于有可能會引起受眾理解障礙的文化背景信息,譯者目前使用較多的翻譯方法是對該信息增加解釋性說明,以幫助受眾理解導語中所包含的信息。但是這種解釋性內容不宜過長過多,以免分散受眾的注意力,并影響其對于主要信息的了解。以一篇題為“3000余名代表會聚山東曲阜紀念孔子誕辰2560年”的消息為例,對于孔子(Confucius)這個人盡皆知中國人名,西方受眾卻有可能一無所知,所以在翻譯時需增加“the great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philosopher revered around the world.”這樣的解釋說明,一方面可以幫助西方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事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向西方受眾傳播中國文化。
再如一則關于黑龍江省上甘嶺林業(yè)局林火的報道中,中文消息稱“起火原因初步判斷為計劃燒除時跑火所致”(新華網(wǎng),2010/10/29)。對于“計劃燒除”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需加以闡釋才能使西方受眾理解,因此應翻譯為“the burning of fallen leaves and branches,which is a routine for the forest services”。
西方媒體的新聞報道以客觀報道為原則,尤其在大眾報紙階段,以消息本身為重,“不摻雜傳媒與傳播人意見”,而中國新聞傳播主張“既要報道事實,又要傳播思想”[16]。由此可見,中西方對于消息的定義不同,消息所包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西方受眾最關注的是新聞事實部分,即5個“W”和一個“H”(W hen(何時),W here(何地),W hat(何事),W ho(何人),W hy,(何因)以及How(如何)),而對于事實以外的評論和個人觀點,則持排斥和不信任態(tài)度。在對中文消息的正文英譯時,譯者的主體性首先體現(xiàn)在對正文信息的取舍方面,應當刪減評述性內容,以及帶有鮮明宣傳色彩的內容,弱化中文消息的“宣傳味”,保留最新的、基本的新聞要素。
此外,譯者的主體性還體現(xiàn)在對正文中消息的“非官方化”處理上。國際社會的公眾普遍傾向于認為非官方的立場才是客觀可信的,而在中國大量的消息來源都是官方機構或官員,由此造成了西方受眾對于中國對外消息的不信任。譯者在翻譯消息正文時,需要對官方色彩濃厚的消息來源進行模糊化和弱化處理,以取得西方受眾的信任,要“盡可能地淡化對外宣傳媒體及其傳播內容的官方色彩,至少在形式上要與官方政策和政府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提高對外宣傳媒體的公信力”[13]。
以新華網(wǎng)一則題為“湖南祁陽全力搶救車禍傷者死亡人數(shù)已增至17人”的報道為例,導語之后有4個段落:
1)記者從祁陽縣委、縣政府了解到,10月2日9時10分,距縣城近兩個小時車程的祁陽縣大江林場黃沙村下坡路段發(fā)生車禍,一車牌號為湘M 22003的中巴客車翻車,當場死亡9人,另有送至醫(yī)院的8人救治無效于當晚死亡。
2)祁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環(huán)玉向記者介紹,事故發(fā)生后,縣長張常明當即趕到現(xiàn)場組織指揮救援,縣委書記蔣濤在縣城組織縣人民醫(yī)院、縣中醫(yī)院全力搶救傷員??h委、縣政府當天召開安全生產(chǎn)緊急會議,要求吸取教訓,舉一反三,每個鄉(xiāng)鎮(zhèn)組織50名干警、干部全力排查安全隱患。
3)據(jù)了解,這臺中巴客車屬于當?shù)匾患颐駹I的汽車運輸公司。事故發(fā)生時,這臺限載30人的車實載71人。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之中,當?shù)亟痪块T初步認定與超載和剎車失靈有關。
4)事發(fā)后,湖南省副省長劉力偉趕到祁陽縣,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救治傷員,全力調查事故原因,追究有關責任人。
(新華網(wǎng)2009/10/03)
譯者在翻譯時對正文信息作了如下取舍:
1)第一段中下劃線部分在譯文中應刪去。對于西方受眾而言,這些詳細的地名和車牌號等文化信息并不具有新聞價值。
2)第二段為官方對此次事件的反應和處理。這種官方行為在中文消息報道中很常見,如直譯則會使西方受眾感到疑惑。在西方,各種突發(fā)事件都會有專門的部門負責處理,如交通事故由交警負責,在報道中最有權威和可信度的消息來源應該是警察,而不是政府官員。因此在翻譯本段時,譯者應按照西方新聞報道的原則,將其改譯如下,由此弱化了中文消息中的官方色彩:
The government of Q iyang County said they would spare no effort to treat and cure the injured.
3)在對該消息的報道中,相關信息都來自縣委、縣政府等官方來源。在英譯時,為增加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譯者在譯文中增加了其中一個受害者的講述部分:
A wounded passenger named L iu Yada,who lost hermother in the accident,said the buswas at a high speed when the accident occurred,“the bus just plunged into the gully in a moment.”Her father was badly injured.
4)第四段中副省長口號式的官方號召,包含了醫(yī)療、交通和裁決三方面的權責,如果直譯,同樣也會使西方受眾難以理解和接受。譯者改譯如下: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team,led by Deputy ProvincialGovernorL iu L iwei,wasprobing further into the accident.
經(jīng)過改寫后的英語消息,在篇幅大大縮短的同時,保留了消息的基本要素,原信息強烈的官方色彩也在譯文中大大減弱。
國際化的網(wǎng)絡傳播給中國的對外傳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利用好網(wǎng)絡這個媒介,提高對外傳播的效果,是新聞工作者和新聞翻譯者共同面對的難題。新聞譯者受到傳播主體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因此在發(fā)揮譯者主體性時既要實現(xiàn)信息對外傳播的有效性,又要與傳播主體的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致。譯者在進行網(wǎng)絡新聞的翻譯時,應當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對新聞的標題、導語、正文各個部分進行符合西方受眾接受心理的改寫,不但要在語言形式的轉換上加強英語化程度,而且要按照西方新聞傳播的客觀性原則對新聞文本中包含的信息要素實現(xiàn)跨文化重組和改寫。只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網(wǎng)絡傳播的國際化,增強網(wǎng)絡信息的英語化程度,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英語化,進行有效的對外傳播。
[1]張雷.我國網(wǎng)絡傳播國際化狀況[J].當代傳播,2004(3):58-61.
[2]徐建國.作為翻譯改寫手段的編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4):115-118.
[3]胡芳毅,賈文波.外宣翻譯—意識形態(tài)操縱下的改寫[J].上海翻譯,2010(1):23-28.
[4]Esperanca Bielsa,Susan Bassnett. T ranslationg in Global N ew 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5]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6):8-14.
[6]A ndre L efevere ed. T ranslation/H 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高寧.論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兼論翻譯標準的設立原則[J].上??萍挤g,1997(1):6-9.
[8]袁莉.文學翻譯主體的詮釋學研究構想[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3):74-78.
[9]呂俊.對翻譯學構建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翻譯,2001(4):6-9.
[10]許均.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6-11.
[11]羅小萍.媒體融合時代新聞編輯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12]梁巖.我國文化外宣的現(xiàn)實與特點[J].對外傳播,2010(1):37-38.
[13]張昆.國家形象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4]饒夢華.網(wǎng)絡英語新聞標題的跨文化轉換[J].中國科技翻譯,2006(1):36-38.
[15]童之俠.國際傳播語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16]童兵.比較新聞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O n Transla tor's S ubjectivity in O nline New s C-E Transla tion
RAO M enghua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Xinjiang U niversity,W ulumuqi 830046,China)
The C-E translation of online new s is not only a simple translation between languages,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rew riting of the new s tex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order to maxim ize the effe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sense,new s translators are new s w riters at the same time.In online new s C-E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should be performed to cater for theW estern readers,including keeping the factswhile rew riting the headline,lead and body of a Chinese new s text.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online new 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315.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2.020
1673-1646(2012)02-0095-05
2011-11-1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蒲杏媱澢嗄杲處熍嘤鹳Y助項目 (XJEDU 2009S26)
饒夢華(1976-),女,講師,碩士,從事專業(yè):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