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弓
黑龍江地區(qū)的道路交通歷史已經(jīng)很久遠了,它是伴隨著人類活動及其社會演變而不斷開拓和發(fā)展的,古代道路交通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脊虐l(fā)現(xiàn)的大量文化遺存證明,黑龍江地區(qū)從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時期就有了原始人類活動。當時的人們大多棲息在山根嶺腳之下,草深林密之處或江河湖泊之濱。他們主要以采集、狩獵、捕魚、游牧為生,并兼有少量的農(nóng)耕和畜牧。隨著時光的流轉(zhuǎn),人們通過生產(chǎn)勞動和相互交往,遂踏出了若干小徑,在這眾多的小徑中,經(jīng)過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或因無人問津而逐漸荒蕪,或因走的人多逐漸變成了道路。其實,這就是原始自然道路的發(fā)端。
歷史文獻記載,夏商時期,黑龍江地區(qū)就居住著三大古老民族,即東部的肅慎(或稱息慎、稷慎),中部的濊貊(或稱穢貉),西部的東胡。這些民族是黑龍江地區(qū)古代道路交通開辟之先驅(qū)。
早在4000多年前,分布在今黑龍江東部地區(qū)的肅慎先民派使者前往中原地區(qū),向華夏部落大聯(lián)盟的首領帝舜貢獻弓矢?!吨駮o年·五帝篇》載:“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西周期間,黑龍江地區(qū)的肅慎、濊貊、東胡等少數(shù)民族,均與中原王朝建立了臣屬關系,貢使往來不絕。肅慎人遣使向西周朝貢“楛矢石砮”;濊貂人向西周朝貢貔皮、赤豹、黃羆;東胡人也曾向西周朝貢方物。3000多年前,商王湯時肅慎先民使者向湯貢獻弓矢,確立了對商王朝的從屬關系。東胡的先民和商王朝也有了貢屬的關系。
到了漢代,居住在黑龍江東部地區(qū)的氏族是挹婁人,他們是肅慎人的后裔。據(jù)《后漢書》,卷85·東夷傳·挹婁條記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根據(jù)《后漢書》,卷85·東夷傳·北沃沮條“挹婁喜趁船冠擬,北沃沮畏之”的記載,說明挹婁和北沃沮人之間有一條交通路線。據(jù)張?zhí)┫婵甲C,漢代挹婁人主要生活在以三江平原為中心直到日本海邊的廣大地區(qū),而北沃沮人則生活在以綏芬河、琿春河為中心的地區(qū),他們也東臨日本海,北面與挹婁人相毗鄰。挹婁人經(jīng)常駕船侵擾北沃沮人,可能是通過日本海沿岸南下進行的,這是一條航海線。由此可以推測,漢代挹婁人已經(jīng)具備了制造小型海船,在日本海做短途航行或運輸?shù)哪芰Α?/p>
漢代,居住在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是鮮卑人,他們居住的祖廟石室至今依然保存在大興安嶺深處,就是今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到了光武帝時,鮮卑人在其首領推寅、潔汾的率領下,舉族南遷。據(jù)張?zhí)┫婵甲C,他們先到了呼倫湖一帶,然后順呼倫貝爾草原南下,至哈拉哈河轉(zhuǎn)向東南,翻過大興安嶺,到洮爾河上游,然后沿洮兒河下行進入科爾沁草地,又南行入遼河盆地,翻越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平原,先到盛樂,最后定居到平城(大同)一帶。他們躍馬彎弓,揮師南下,占陰山腹地,越萬里大漠、跨九曲黃河,克翦兇頑,掃平群雄,威暨四荒,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北魏王朝。漢代鮮卑人遷徙的一段路線也是以后歷代從呼倫貝爾草原通往松嫩平原的傳統(tǒng)路線。
漢代之后,黑龍江地區(qū)各民族及其后裔一直不斷地向中原王朝派遣貢使?!稘h書》載:公元9年(王莽始建國元年),漢廷遣使東至“玄莬樂浪、高句麗、夫余”,公元49年(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夫余王遣使奉獻,于是使命歲通;120年(漢安帝永寧元年)、136年(漢順帝永和元年)、161年(漢桓帝延熹四年)、174年(漢靈帝熹平三年),夫余多次遣使朝貢。直至三國、北朝時期,夫余與中原的聯(lián)系仍為密切?!度龂尽份d:236年(魏明帝青龍四年)、262年(魏元帝景元三年)和《晉書》載:279年(晉武帝咸寧五年)、319年(晉元帝大興二年),肅慎先后向魏、晉朝貢。此后,肅慎及其后裔勿吉、靺鞨又向北魏、北齊朝貢;室韋也曾向北魏、北齊朝貢(在《魏書》、《北齊書》、《北史》中,均較多記載了勿吉、靺鞨、室韋向北魏、北齊朝貢的歷史史實)。
文獻中有明確記載的交通線是南北朝時期,勿吉人和烏洛侯人進貢的路線。南北朝時,勿吉人的居住范圍遠遠超過了他們的先人——挹婁人的范圍,但他們的生活中心仍在今松花江下游,即以三江平原為中心的廣大區(qū)域。據(jù)《魏書·勿吉傳》的記載:“延興中,遣使乙力支朝獻。太和初,又貢馬五百匹。乙力支稱,初發(fā)其國,乘船溯難河西上,至太兒河,沉船於水,南出陸行,渡洛孤水,從契丹西界達和龍。”“延興”和“太和”均為魏孝文帝年號。正是在北魏王朝的鼎盛時期,乙力支進貢的路線大約從今日依蘭一帶出發(fā),乘船溯東流松花江西行(古人把今日嫩江和東流松花江、甚至黑龍江下游當做一條江,通稱為‘難河’),至太兒河(今日洮兒河),把船沉入河底,(因貢馬500匹,其船不能太小),再沿科爾沁草地南行,渡洛孤水(今日西喇木倫河),從契丹西界抵達和龍(今日朝陽),然后翻過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平原。
當時,居住在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下游一帶的北室韋人。他們進貢的路線文獻中也有明確記載。他們由南返回的路線是:“失韋國,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路出和龍北千余里,入契丹國,又北行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蓋水,又北行三日有犢了山。其山高大,周回三百余里;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又北行三日至刃水;又北行五日到其國。有大水從北而來,廣四里余,名穄水?!苯?jīng)考證,和龍即今日朝陽,啜水是今日綽爾河,蓋水為今日雅魯河,犢了山為今日薩起大山,屈利水當為今日諾敏河,刃水為今日多布庫爾河,穄水為今日黑龍江。如果以上判斷正確的話,北室韋進貢的路線是從黑龍江上游出發(fā),在嫩江西岸沿著大興安嶺東麓南行,入科爾沁草原后,和漢代鮮卑人南遷,南北朝時勿吉人進貢的路線基本上吻合了。令人不解的是南北朝時期居住在黑龍江東部地區(qū)的勿吉人和居住在黑龍江西北部的室韋人進貢所走的路線很大一段是相同的,那么,為什么勿吉人不走東部路線呢?即以后的沿遼西走廊,翻長城(山海關),沿渤海灣南行呢?據(jù)張?zhí)┫娴葘W者考證,當時這條傍海線尚未成陸,只是到了金代以后才形成陸地,可以自由行走,于是,逐漸成了內(nèi)地使者、商人、兵丁往來東北和內(nèi)地的一條重要的交通線。而在遼金時代以前,這條路線尚未形成。因此,往來人員,一般均走西部線,即南北朝時勿吉人進貢的路線。
上述史實說明,黑龍江地區(qū)早已形成了通往中原的朝貢道路。路是由于往來的行人越來越多而逐漸形成的,形成路以后,往來的行人則更多。朝貢與商貿(mào)往來也是相同的道理,接觸多了,了解也就多了,感情也日見深厚,這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在經(jīng)過了久遠的歲月更迭,日月流逝后,經(jīng)過一代一代地傳承,才逐漸形成了古老的、通往中原的朝貢道。應該說,這是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的最原始形態(tài)。
黑龍江地區(qū)的古代道路,最初是由于人類活動而產(chǎn)生的,他們在采集、漁獵、放牧、耕種時,經(jīng)年累月踩出了許多荒蕪小徑,以后由于走的人多了,逐漸成了路,再以后隨著“車”的出現(xiàn),逐漸有了車馬大道。
公元6世紀初,作為唐朝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quán)——渤海國,建都于忽汗州,歷史上稱之為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zhèn))。渤海國曾開拓了通往中原腹地和日本、新羅的海陸交通路線,應該說這一階段是黑龍江地區(qū)道路交通發(fā)展的興盛時期。公元1115年(金收國二年,北宋政和五年),金代建都于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此后,廣筑城邑,開辟驛道,這一時期是黑龍江地區(qū)設置驛道之始。元明時期,建立站赤和衛(wèi)所,道路交通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清初,由于朝廷認為黑龍江地區(qū)是“龍興之地”,需“靜伺善待,以期龍興”,故實行“封禁”政策,禁止?jié)h人流入,導致這一階段道路交通發(fā)展比較遲緩。1860年(清咸豐十年)以后,清廷實行開禁,來黑龍江地區(qū)的移民日漸增多,并建立了大量的移民新村,隨之形成了以驛道為干線,以民間道和邊防道為支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網(wǎng)。
古代黑龍江地區(qū)水系由黑龍江本流及2000多條支流和許多湖泊組成。黑龍江與長江、黃河、珠江并稱中國四大水系。黑龍江流域地處寒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是全國氣溫最低的水網(wǎng)地區(qū)。每年冬季漫長,河流結(jié)冰期長達5~6個月。
黑龍江流域是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qū),盛產(chǎn)木材、煤炭、石油和糧谷,因此,發(fā)展水運十分有利。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史文獻記載表明,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東北少數(shù)民族滿、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祖先勞動、繁衍、生息的地方。他們靠山圍獵,近水捕魚,利用水泊眾多,河網(wǎng)密布這一自然條件,開始了早期的水運活動。時至今日,遺存在牡丹江右岸(黑龍江省海林縣)石壁巖畫上的一葉輕舟,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原始社會后期黑龍江先民的漁獵活動。這是黑龍江古代船型的最早見證,距今已有3200余年的歷史。
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黑龍江水運活動,基本是以原始的漁獵生活、生產(chǎn)及朝貢為主要內(nèi)容而展開的。后漢時期(公元25~220年),肅慎先民的后裔挹婁人利用江河開展的水運活動進一步廣泛,除牡丹江、松花江的干流以外,還活動在庫頁島及以南的沿海地區(qū)(今俄羅斯濱海?。?。
從魏初(公元220年)到元末(公元1368年),這1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黑龍江水運和歷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及文化交往息息相關。水運從原始的生產(chǎn)、朝貢之中脫穎而出,逐漸進入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通聘往來和部族爭戰(zhàn)當中;水運活動的范圍也從黑龍江水系的內(nèi)河,發(fā)展到堪察加半島、庫頁島、日本海及山東半島以北的沿海地區(qū);與此同時,還逐漸形成了與中原貿(mào)易往來的水陸大道。
中國古代,黑龍江地區(qū)通往中原的路雖有多條,但并沒有型成一條主干道。到了唐代,渤海國與中原往來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黑水道”,應該說這條冰雪絲綢之路趨于成型;遼、金時代,冰雪絲綢之路基本成型,時稱“鷹路”;到了元代此路稱之為東北路或“狗站”(站赤),發(fā)展到明代,日臻完善的“海西東水陸城站”是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此后,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繁榮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這條在歷史上有重要影響和意義的冰雪絲綢之路,一直延續(xù)到清代乃至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