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挺
糾錯反饋可能是目前二語課堂中使用最廣泛的反饋形式。然而,自從Truscott于1996年在他的文章里提出糾錯肯定沒有效而且有潛在的危害性之后,它的作用就引起了激烈的討論。然而Ferris則捍衛(wèi)糾錯反饋的作用并認為Truscott的結(jié)論不夠成熟。她認為在沒有來自精心設計的研究得出的證據(jù)之前,不但妄下結(jié)論。她的呼吁引起了大規(guī)模的研究以探索糾錯反饋對于二語學生寫作的作用。這些研究不僅關(guān)注糾錯反饋的類型,還探索了不同糾錯方式的相對有效性。
大部分研究把糾錯反饋方法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反饋直接指出錯誤并提供正確的二語形式,而間接反饋則只是指出錯誤而不改正。間接反饋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如對錯誤進行劃線,或給予代碼提示等。但是無論是那種形式,他們的共同是,是學生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教師提供目標形式。
關(guān)于兩種反饋形式的相對有效性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假設。那些支持間接反饋的研究認為,學生可以從間接反饋中獲得更多好處,因為在學生自己修訂寫作的過程中,他們參與了更加深刻的語言處理形式.由此可以看出,這種間接方法需要學生參與學習指導和問題的解決,從而促進可能形成長期語言習得的反思.而那些支持直接反饋的研究認為,間接反饋可能不起作用,因為它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信息幫助他們解決復雜的語言錯誤,比如句法錯誤等。Chandler進一步提出,直接反饋使學生不停地內(nèi)化正確形式,而那些只接受間接反饋的學生則不知道他們假設的糾錯是否確實準確。這種耽誤學生及時接觸目標語言形式的行為可能抵消了間接反饋可能帶來的額外認知努力的潛在優(yōu)勢。此外,學生還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自我修改間接反饋提示的錯誤。
但是,可以明確證明直接和間接反饋對提高準確性的不同作用的實驗性證據(jù)尚還缺乏,因為針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產(chǎn)生了相矛盾的結(jié)果。一些研究者未能在兩中糾錯反饋形式中發(fā)現(xiàn)不同,比如Frantzen的研究,而另外的研究則得出了間接反饋的優(yōu)勢,如Ferris在2006年的研究, 還有其它研究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直接糾錯是最有效的,如Chandler在2003的研究和Bitchener與 Knoch在2010的研究。 對研究的解讀問題使互相矛盾的結(jié)果更加復雜。比如,一些研究并沒有比較兩種糾錯反饋方法,而在其它的一些研究中,間接和直接反饋作為不同的處理方法操作并不嚴格。另外我們應該謹慎對待那些不是數(shù)據(jù)顯著性檢驗而是結(jié)果描述性的研究,以及那些與其它錯誤處理方式對比而不是使用控制組的研究。
Beuningen的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當直接和間接反饋進行互相對比時,P值只達到了.06,結(jié)果并不顯著。但是當每種處理方式都與兩個控制組(零反饋)進行對比時,只有那些接受直接反饋的學生在撰寫新文章時,表現(xiàn)明顯好于控制組的學生。Bitchener 和Knoch曾報告了直接和間接錯誤反饋數(shù)據(jù)上的顯著差異,他們發(fā)現(xiàn)直接反饋更有優(yōu)勢。然而,以上兩種結(jié)果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因為前者研究的是全面糾錯反饋的直接和間接形式,而后者討論則是重點糾錯反饋的兩種形式。
對于兩種直接和間接這不同形式的錯誤反饋類型的相對有效性研究直接還沒有絕對的定論。在未來還需要更多設計合理的實證研究對兩者的效果做出真正的鑒定以更好地服務于二語寫作學習和提高。
[1]Chandler, J.The efficacy of various kinds of error feedback for improvement in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L2 student writi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
[2]Ferris, D.Does error feedback help student writers?New evidence on the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written error correction,In K.Hyland & F.Hyland (Eds.),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ontexts and issues (pp.81–10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Truscott, J.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Language Learning,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