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熊少波 胡茂輝
(湖南農業(yè)大學體育藝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8)
對太極拳與舞蹈運動技能遷移的移研究①
周平 熊少波 胡茂輝
(湖南農業(yè)大學體育藝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8)
本文闡述了太極拳與舞蹈的相關與相異,并就太極拳與舞蹈訓練的互動進行分析研究,提示舞者審視與思考舞蹈訓練的不同方式,提出太極拳是舞蹈訓練的重要手段。
太極拳 舞蹈 訓練
太極拳與舞蹈都是以人體的動作為基本手段,借助身體動作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身體文化之共性。從已形成了審美系統(tǒng)的舞蹈各類別看,不論是民間舞、古典舞,還是芭蕾舞、現代舞,甚至交際舞、國標舞等,人體所展示的舞態(tài)、舞步、舞情等都籠罩在無數的對應關系中。舞蹈作品表現出的各種藝術品質,實際上都來自最基本的陰陽辯證。在動作運動過程中,逢左必右,逢右必左;逢前必后,逢后必前;動與靜、快與慢、大與小的規(guī)律最為普遍。太極拳運動中所要求的“剛柔相濟,快慢相兼”、“靜中寓動,動中有靜”,以及在攻防格斗中所表現的欲左先右,欲開先合,欲急先緩,欲重先輕,欲退先進,則是古代陰陽學說在太極拳理論中的體現。
太極拳與舞蹈都包含有拉幫動作分析理論中提出的Effort(力效)概念里形成動作的四大要素:Flow(流動)、Space(空間)、Time(時間)及Force(力量),但它們動作的表現形式與要求截然不同[1]。舞蹈動作以起伏為特色,而太極拳大多數動作重心幾乎維持在同一水平。舞蹈有奔跑、跳躍、前俯后仰、左右傾斜動作,同時頭部可做屈伸、旋轉,而太極拳動作則要求:頭頂朝天,立身中正,上下一條線,并且頭正頸直。舞蹈動作本于“心”,發(fā)于“意”,起于“情”,注重情感表現,太極拳動作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內體的運動,力求心情穩(wěn)定,沒有情感表達。
太極拳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運動,運動中充滿剛柔、動靜、開合、進退等等矛盾。在外形上要求動作均勻、松圓、輕靈而緩慢。在內涵上,要求“以意領氣”之內外合一。在力量使用上,輕柔,由內到外,有先后次序。在重心掌握上講究陰陽變化。在身體控制上,要求松柔、沉胯、立身中正,以身體的脊椎為中心軸,帶動力量的出發(fā)。在心理情緒上,要求排除雜念,避免外界干擾,力求心情穩(wěn)定。其運動引起美感的情緒表現形式特征,具有振奮與平靜、注意與閑適、緊張與輕松、強烈與柔和等兩極性。因此,它在美感經驗的獲得上有獨特之處。
舞蹈是一種用人體的流動進行表現的形態(tài)藝術,它講求美感呈現,情感表達及內心世界的體現,在動作感覺上的訓練與要求,遠超過純肢體動作的操作。其動作的韻味來自動作的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旋律性的變化、過度性裝飾和節(jié)奏型轉換等,在Flow(流動)、Space(空間)、Time(時間)和Force(力量)四大因素相互組合變化應用下,人體動作的抑揚頓挫、緩急輕重、剛柔粗細,可產生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表達人類喜、怒、哀、愁的情感。舞蹈側重于主觀表現和情感抒發(fā)的特性是通過節(jié)奏化的舞蹈動作實現的。
太極拳的手、眼、身、步的形狀和運動方法,對動作之先后,幅度之大小,旋轉之角度,行拳之路線等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去做意圖明確的記憶與反應[2]。在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下,神寧志靜、動作放松柔順。在身心合一情況下,以專注的心和身體溝通,以適當的注意力掌握身體的表現,將焦慮不安的情緒降低,讓身體能有最自由的最佳的表現??梢?,用太極拳這種特殊形式來培養(yǎng)和強化舞者的記憶力,調和身心,降低焦慮水平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太極拳運動思維是一個高級而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括分析、綜合、抽象、判斷、想象等等。太極拳中不少以動物技能和人與動物關系為基礎的象形動作的創(chuàng)造,如金雞獨立、白蛇吐信、野馬分鬃、攬雀尾之類,同舞蹈姿勢里的鶴立式、俯望式、攀峰式、迎風展翅式等,都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結果,是在發(fā)現人及動物運動的事實與規(guī)律之后,通過聯系想象和構思,利用人的自身形體動作來表現的。在誘發(fā)舞者的創(chuàng)造思維上價值不可估量。
舞技主要體現在舞姿的優(yōu)美、舞步的流暢、舞速的合理變換和動作的規(guī)范到位等諸多方面[3]。要達到舞姿優(yōu)美,即動作具有流動性(Flow)和整體感,呈現出輕松、自然、流暢即美的感覺,其動作力量的出發(fā)必須源自腹部和中心軸,四肢必須順著由內發(fā)出的力量自由擺動再加以控制。太極拳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立身中正”。力發(fā)丹田和中心軸,由內而外,有先后次序的用力方式是它訓練時注重的特殊之處。對舞者力量的使用,中心軸和身體線條的控制,有相當大的幫助。要達到舞步流暢、舞速合理變化和動作規(guī)范到位,重心控制的好壞是關鍵。太極拳在重心虛實的要求上相當講究,穩(wěn)定地移動重心于兩腳之間并細心感受與體會重心的轉移和虛實間的程度變化,是太極者非常重要的學習,對舞者重心的掌握無疑是種好的方式。
舞韻是舞者對各舞種的理解與感受,通過肢體展現出來的一種韻味,是舞蹈風格的表現,舞蹈語言體現,人體美的展現[3]。舞韻掌握的技巧是否清楚、明確,是舞蹈作品的關鍵。太極拳種類很多,不同種類的太極拳,身體在其內的感受就不同,訓練開始就強調外練“手、眼、身法、步”,內功“精神、氣、力、功”,不僅要求動作姿勢、規(guī)格、技巧完善統(tǒng)一,更注重精神、意識、氣息的修養(yǎng)。對舞者“手”(形意的舞姿)、“眼”(表演的靈魂)、“身”(體態(tài),體現動作的關鍵)、“法”(度)、“步”(舞姿形態(tài)變化的前導)的訓練,身體內在感受力的增強及訓練中氣息的掌握運用,形成由體內深層的感動引發(fā)出的力量而呈現細膩圓滑、剛柔相濟、張馳相隔的舞蹈動作風格與韻味,有獨特之處。
先接受太極拳訓練。例如,在舞蹈作品中,一套非常流暢干凈的動作在表現出來時能夠使人產生“過目不忘”的感覺,控制是至關重要的,而呼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控制動作的方式,快收、慢放、延伸、頓挫等呼吸方式,都能有效地提升動作的質量;內在的意識和情緒的控制是外在形體和動作控制的基礎,內在的不穩(wěn)定很容易影響到外在的肢體語言,太極拳則是呼吸訓練和內在意識及情緒控制的有效方法。學習舞蹈之前,先接受太極拳訓練能促進舞者對呼吸的掌握。
可以“以形寫神”、“氣韻生動”、“技進于道”,將精、氣、神以及含蓄美和朦朧美有機結合,完成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的躍升。
運用于訓練的各部分。例如,準備活動之后練太極拳,讓學者體會動作的發(fā)力點、發(fā)力順序。演出之前,用太極拳提高注意力,降低焦慮水平。
太極中所體現的陰陽交合、渾然一體的宇宙觀,衍生出許多對稱和諧的審美原則,太極拳中的許多韻律和特點與舞蹈訓練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4],許多知名舞者對此也加以肯定。如美國現代編舞家—崔莎·布朗(Trosha Brown)及她的舞者都接受過太極拳的訓練,她們的動作風格與訓練受太極拳的影響很大。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舞蹈系、紐約大學舞蹈系等,還安排有太極拳的課程供學生選修[1]。由此可見,太極拳無疑是舞蹈訓練的重要手段,對舞蹈的發(fā)展有著積極重要的影響。
[1]周平,楊明雄.太極拳與舞蹈訓練[J].體育學刊,2000(4):125~126.
[2]《中華武術》雜志編輯部.登堂入室——太極拳疑難解答[M].原子能出版社,2003.
[3]呂藝生. 舞蹈學導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4]侍京軍.太極拳與舞蹈訓練[N].劇影月報,2005(2):72.
Discussing on Skill-Migrating between Taijiquan and Danc
Zhou Ping,XIONG Shao-bo1, HU Mao-hui
(department of P.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China)
This paper states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aijiquan and dancing, it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It prompts the dances to think and find different ways of dancing training, and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aijiquan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dancing training.
Taijiquan; dancing; training
G852.11
A
2095-2813(2012)06(b)-0073-02
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湘教通[2011] 315號)。
周平(1965~):女,苗族,本科,教授,主要研究學校體育學與社會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