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周 談成瑤 沈妙茹[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 江蘇 常州 213001]
李東陽家族,是指元明以來以李祁、李東陽、李兆先等文學(xué)家為主要成員的李氏家族。李氏家族中,不僅有縉紳,也有布衣;不僅有晚輩,也有長者;不僅有文學(xué)成就較高者,也有書法名氣較大者,因而格外引人注目。以茶陵派宗主李東陽為軸心,各主要代表成員與其構(gòu)成親屬關(guān)系網(wǎng):李祁是李東陽的族高祖;李兆先是李東陽的兒子,對李氏家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進行研究,有利于了解李氏家族的文學(xué)脈絡(luò)。
李東陽在茶陵的始祖是李余,李余的祖先是甘肅臨洮人,后遷居江西。宋朝時,李余任茶陵中州同知,后定居于此。到元末,李余的后代李祁因母死解職回原籍居喪。元末明初,隱居在江西永新山中。從現(xiàn)存文獻資料來看,李氏家族自李祁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成為這個家族很重要的一項活動,正如李祁在文中所言:
至元己卯間數(shù)年也。……諸大父伯仲皆列在貴顯,朱紫滿庭,詩書禮樂之盛輝映。前后離去凡廿有五六年,心常念之。(《閬山樵隱詩》)①
予自幼入小學(xué)學(xué)詩。(《周德清樂府韻序》)②
這段話回憶了李氏家族詩書禮樂、朱紫滿庭的景象。從中也可知,這一家族十分重視讀書創(chuàng)作,文學(xué)創(chuàng)作是李氏家族的傳統(tǒng),將其稱為文學(xué)家族可謂名副其實。
李氏家族中有文集流傳下來的已不多見,目前可知李氏家族中有詩文創(chuàng)作流傳于世的有:李祁的《云陽集》10卷,李東陽《懷麓堂集》100卷、《續(xù)集》21卷,李兆先《李征伯存稿》13卷。這些著作為我們研究李東陽家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提供了依據(jù)。本文主要研究李兆先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探討其創(chuàng)作對李氏家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貢獻。
一
李兆先(1475—1501),字征伯,自號領(lǐng)庵,李東陽之子。生十余歲,能為歌詩、古文,驚其長老。以蔭為國子生,曾以楊一清、錢與謙為師。年27而夭,天子為致賻焉。③李兆先創(chuàng)作詩歌的數(shù)量比較少,大概二百多篇,后人輯為《李征伯存稿》13卷,其中《李征伯存稿》11卷(詩賦文等),《東行稿》1卷(自京師赴山東之作),附錄1卷(此卷并非李兆先所作,而是李東陽為李兆先所寫墓志銘及同時代諸友的悼唁詩)。
李兆先由于小時候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故從小就擅長詩文,“(李)兆先……生十余歲,能為詩古文辭”(《朱景英李東陽年譜》)④??上У氖?,27歲便生病死了,一生與社會接觸面極為狹窄,“生長都邑,不識離別,安居飽食,寡積而厚享”(《兒子李兆先墓志銘》)⑤。
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李兆先只離開過北京一次,那就是護送妹妹出嫁到山東,其余時間都生活在北京,因此生活的圈子比較小,生活的范圍也非常有限。這樣的社會閱歷就決定了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題材非常有限,縱覽其所存作品,李兆先的文學(xué)成就主要是詩歌。
在李兆先的詩歌中,內(nèi)容主要是反映詩人生活的舒適安逸與悠閑自得,朋友之間的酬唱贈別與聯(lián)句和詩,山水景物的幽深別致與宜人景色,同時詩中也有不少題畫題扇詩,這些詩歌雖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手法沒有超越前人,大多數(shù)屬于自娛自樂、抒發(fā)性情之作,但卻體現(xiàn)了詩人在詩歌方面的修養(yǎng)。下面以題畫詩為例。
題畫詩在李兆先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數(shù)量不少,題畫內(nèi)容多集中于題寫竹、梅、松、白頭翁、山水等方面,如《題畫》《雨竹圖》《為王德明題墨梅》《為友人題白頭翁鷺鸞》《畫松》《 溪圖》《題陶成畫二首》等。由于詩歌不直接題于畫面上,作者必須以詩為畫,描繪出所題繪畫作品的形象與神態(tài),使讀者具有與之共同欣賞的形象基礎(chǔ),即以無形的詩,描繪出有形的畫,因此詩人盡描繪之能事。如《題喬前峰所藏桂花圖》一詩就是其題畫詩的代表作。
佩環(huán)乘虛下天風(fēng),紛紛桂萼飄琳宮。
清秋細雨煙塵空,堆金拾玉開楹叢。
青衫有客來寰中,步疑仙躅遙相通。
就中枝葉何蔚蓊,嫩黃妖白還嬌紅。
寒暉呵擁花朦朧,十年想像今辰逢。
眼前皎皎心匆匆,恍如夢寐非盲聾。
驚飚入耳睜雙瞳,此身輕逐雙翮鴻。
來趰花朵隨西東,仙娥司花坐錦 。
少年相憐顏色同,開言指點非塵蹤。
雙腳躡云朝天公,高探一枝香霧濃。
放歌不作呻吟窮,側(cè)掛烏紗雙鬢蓬。⑥
這是一首為桂花圖所題的詩。詩人以畫中的桂花為中心,描寫了花萼、花枝、花葉、花色、花叢、花朵、花香,附帶描寫圖畫中的其他事物及人物,如月亮、天風(fēng)、琳宮、細雨、煙塵、楹、月光、錦 、仙子、少年,通過花、景、物、人的形容,將形與色,動與靜,人與景相互襯托,把整幅畫面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在描寫中,詩人很善于把自己對繪畫作品的心靈感受融入詩句之中,像“清秋”、“步疑”、“寒暉”、“驚飚”、“輕逐”、“相憐”等詞句,都是通過詩人的主觀感受寫景物和人物的,既凸現(xiàn)了繪畫作品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形象,又細膩地表達出欣賞作品時詩人的心理感受,讀者雖然沒有親眼見此畫,然而已經(jīng)有了目睹的感覺和印象。在題畫詩上,詩人李兆先學(xué)習(xí)和繼承了杜甫題畫詩的藝術(shù)手法——兼詩畫之長,詩在詩人的筆下變成了一幅無形的畫,畫卻變成了一首有形的詩。
二
李兆先詩歌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東行稿》。弘治十三年八月,李東陽將女兒嫁給孔聞韶,讓長子李兆先送她。關(guān)于這一事件,李東陽先后有《兒子兆先送妹之闕里,以詩戒之》《中秋獨坐》《得兆先舟中書,用所贈楊給事韻二首》《九月十日得兆先消息,疊前韻》《再得兆先書,用前韻二首》諸詩記錄?!稏|行稿》就是李兆先在護送途中所寫,共有詩41首,賦2篇。這41首詩歌李兆先從出發(fā)與家人告別一直寫到從山東啟程回京整個過程,生動而清晰地記錄了李兆先東行的全部路線。
有的詩歌寫臨行前的戀戀不舍與依依惜別,如《別家》《登舟》;有的詩歌寫途中對親人朋友的思念,如《過
縣有懷蒙泉外翁》《望直沽懷金舜舉憲副》;有的是寫途遇故知的驚喜,如《喜楊起同黃門天津同泊》;有的是寫途中無聊的自我排遣,如《舟悶》《中秋夜滄州對月二十韻》《十六夜陰悶賦十韻》;還有一些是到達山東曲阜后參觀名勝古跡或拜謁圣人廟宇所寫,如《到闕里》《謁孔廟》《謁周廟》《謁顏廟》《望嶧山》《尼山高》。
《東行稿》中有兩首詩歌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況。一首是《無家泊》:
扁舟為家自何年,中流攜妻抱兒眠。
水寒露冷不知避,滿身蓑笠和寒煙。
垅頭有田各有主,堤上茅房寧得住。
中宵篙櫓不自持,隨風(fēng)往復(fù)知何處。
君不見,
公家差役日夜頻,十室九室無居民。
君今寂寞亦自樂,不見荒村夜捉人。⑦
這首詩主要寫無家可歸的船夫。詩人前三聯(lián)刻畫了船夫一家人在水上漂泊無依無靠的生活場景,既無田地可耕,也無茅草屋可住,尤其是“水寒”、“露冷”、“寒煙”等詞語就把船夫凄清、悲慘的生活情景形象地描寫出來。第四聯(lián)詩人采用了一個類比手法,以“篙櫓”寓船夫,“篙櫓”的“不自持”寓指船夫的隨處飄蕩,四海為家。第五聯(lián)詩人揭示了之所以導(dǎo)致船夫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就是因為“公家差役日夜頻,十室九室無居民”,官府衙役沒日沒夜的騷擾,或許是征稅,或許是征兵,或許是其他什么原因,使老百姓被迫棄家逃亡,躲避迫害。這幅場景和杜甫《石壕吏》中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李兆先并沒有揭示導(dǎo)致船夫們生活飄蕩的社會根源,而且其表現(xiàn)的深度和力度遠不如杜甫詩歌那樣深刻。
還有一首《夫家兒》也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
夫家兒,苦復(fù)苦。此生有身不足數(shù)。
村中豪吏走且呼,今急嚴城夜鳴鼓。
官船拽纜泥涂深,肩背負索無完襟。
長波淼淼秋月冷,寂寞無人憐苦心。
人生富貴不自覺,尚自紛紛競憂樂。
壯顏凋落意亦平,君看此徒歌復(fù)行。⑧
這首詩與上面詩描寫對象一樣,仍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這首詩是作者為纖夫所寫。詩人雖然年齡不大,社會閱歷不深,但從所見場面中仍能體會到纖夫們艱辛的生活,所以詩歌開篇就充滿了對纖夫的同情:“夫家兒,苦復(fù)苦。”特別是當(dāng)纖夫們在富豪官吏的吆喝下,衣衫襤褸,在泥濘中艱難地拽拉船繩前行的場景深深地震撼了詩人。聯(lián)想到富貴人家不能體會纖夫們生活的艱辛,而沉迷于嬉戲玩樂時,李兆先表達了對貧困者深深的同情與憐憫。
李兆先這一思想是與其父李東陽的嚴格要求息息相關(guān)的,其父李東陽就十分關(guān)心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在《送郡國賢還治許州》一詩中他提出,作為文人應(yīng)該具備心懷天下的品格:
名途利徑人競趨,誰復(fù)有心如此歟?
京城六月淫雨余,漂沒禾稼傾民廬。
坐令神州赤子百萬輩,啼饑忍凍塞路衢。
翰林儒官不涉事,飽食端居豈吾意。
萬間廣廈何必論,我屋沮洳恐無地。
……
大河南北多荒田,三年水旱相纏綿。⑨
這首詩就鮮明地表明了李東陽為人的態(tài)度,“翰林儒官不涉事,飽食端居豈吾意”,作為儒生不能只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應(yīng)該放眼社會,關(guān)心民生疾苦,尤其是面對大災(zāi)大難的時候,不能只追逐自己的蠅頭小利,還要關(guān)心老百姓的生死安危,“慷慨莫忘蒼生憂”(《張養(yǎng)正檢討所藏王舜耕雪圖》)⑩、“古來同樂必同憂,公能不為蒼生謀”(《七言古詩·東山圖》)?。李兆先詩歌中這種關(guān)注民生的品質(zhì)和李東陽對人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概而言之,李兆先的詩,不論是題材、內(nèi)容還是體裁、手法、藝術(shù)風(fēng)格等,都因其年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眼光的落腳點大多集中于個人性情和人際交往,很少有直接表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的。
①② 李祁:《云陽集》,四庫全書本。
③ 參考《湖廣通志》,《李東陽集》,等文獻。
④⑤ 李東陽:《李東陽集》(第三卷),岳麓書社1984年版,第517頁,第352頁。
⑥⑦⑧ 李兆先:《李征伯存稿》,《四庫全書存目集部》(第78冊),第329頁,第396頁,第397頁。
⑨⑩? 李東陽:《李東陽集》(第一卷),岳麓書社1983年版,第125頁,第185頁,第2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