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林[鄂州大學宣傳部, 湖北 鄂州 436000]
⊙徐夢吟[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成都 610068]
(一)寄托的產生原因。黃庭堅在序文中引晏幾道的話說“:我盤跚勃,猶獲罪于諸公。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乃獨嬉弄于樂府之余,而寓以詩人之句法,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雹荜處椎郎鸀橘F介公子“,磊隗權奇,疏于顧忌,文章翰墨,自立規(guī)摹”,⑤山谷稱之為“人英”,而才高命蹇,落拓半生。據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九記載“:晏叔原,臨淄公晚子,監(jiān)潁昌府許田鎮(zhèn),手寫自作長短句上府帥韓少師(維)。少師報書:‘得新詞盈卷,蓋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才,補不足之德,不勝門下老吏之望’云?!雹揸處椎辣в杏嘀艆s不見用于世,而且被目為“德不足”,這對當時的士大夫文人來說,其恥莫大焉,宜叔原“憤而唾其面也”。但是,他這種不能不吐之憤卻不能
作為蘇門四學士之首,在詞學領域,黃庭堅與秦觀、晁補之、張耒等人不同的是,他不僅取得了較高的創(chuàng)作成就,而且還做出了突出的理論建樹。他的《小山詞序》就是一個明顯的實證。本來,宋代詞學本色論、寄托論、清空論的相繼產生和發(fā)展,從詞的體制特性、創(chuàng)作要求和審美特征等方面,建構了關于宋代詞學文體論、創(chuàng)作論和風格論的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然而,歷來學者討論詞學中的寄托論,卻多從清代常州詞派說起。其實,北宋時不僅出現了較為顯著的寄托之詞,而且已經產生了十分明確的寄托觀念,其標志就是黃庭堅的《小山詞序》;而至南宋,寄托論便已基本成型。我們認為,通過對該序所體現的寄托論的理論內涵和審美特征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宋代詞學寄托論的產生和發(fā)展情況,從而改變人們固有的宋代詞學“理論落后于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觀念。
清代常州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張惠言以寄托論詞,常有牽強附會之病,論者多已指出。如他在《詞選》中認為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詞表達的內容似《感士不遇賦》,解說“照花前后鏡”四句即《離騷》“初服”之意等等,顯然沒有從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思想狀況和作品藝術形象的實際含義進行考察,更沒有顧及詞的歷史發(fā)展實際而不想當然的臆測和比附。其實,詞在初起之時是并無寄托之深意的。五代歐陽炯《花間集序》說:“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蚣嗽娍颓釉~五百首,分為十卷?!嗣疄椤痘ㄩg集》……庶使西園英哲,用資羽蓋之歡;南國嬋娟,休唱蓮舟之引?!雹儆纱丝芍痘ㄩg》詞原來是產生在士大夫文人花前月下、酒筵歌席之間的作品,是為了給那些“南國嬋娟”提供一些較之“蓮舟之引”更為艷麗文雅的歌詞,其目的不過是“使西園英哲,用資羽蓋之歡”而已。陸游早就指出了《花間》詞無關于民生和社會,在《花間集跋》中說:“《花間集》皆唐末五代時人作。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嘆也哉!或者出于無聊故耶?”②此論是十分中肯而尖銳的,因為《花間》詞就其與社會政治的關系來說,真可用“流宕”、“無聊”二語以概之。明乎此,也就可知溫庭筠詞很難說是有所寄托了。
但是,自唐末五代以來,詞逐漸流入士大夫文人手中。而士大夫文人在作詞之時,不免會把他們的思想情感流露于小詞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些新的詞學觀念。如馮延巳的詞,已經有意無意地注入了個人的真實思想感情,流露出對社會人生的某些感慨;于所寫的艷情綺思之中,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郁伊惝恍的深衷,使人感覺其中總有一種幽咽難言的況味。宋陳世修《陽春集序》明確指出,馮延巳“以金陵盛時,內外無事,朋僚親舊,或當燕集,多運藻思,為樂府新詞”,其目的是為了“俾歌者倚絲竹而歌之,所以娛賓而遣興也”;而“及乎國已寧,家已成,又能不矜不伐,以清商自娛,為之歌詩以吟詠情性”,所以其詞“思深辭麗”。③值得注意的是,陳世修對詞的認識比起歐陽炯來說已有很大的進步,認為詞不再僅是“無謂以應歌”,而是可以成為詞人“吟詠情性”之具;詞也不再僅是“清絕之辭”,而是可以表現作者的主體情感,所以不但有賞心悅目的“麗辭”,更有供人吟味的“深思”。
入宋以后,詞壇經過宋初一段時期的沉寂,至黃庭堅為晏幾道所作的《小山詞序》,就產生了比較明確的寄托直吐之,只有把這華屋山丘的感慨和懷才不遇的疏狂,寄寓于小詞之中。
在序文中,黃庭堅指出了詞之寄托的第一要素,即詞所寄托的必須是難以言說的苦衷,必須是不能直吐的怨憤和懷抱。小晏詞借詠花卉、閨情寄寓其抑郁不平之思,感慨深沉,潛氣內轉,形成了清壯頓挫的風格。如其蝶戀花》詞的“照影弄妝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華主”“、朝落暮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⑦既是寫花又是寫人,不平的孤憤隱然流露于言外。又如其《菩薩蠻》詞云: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⑧
箏聲凄清而哀怨,古人稱為哀箏?!稌x書·桓伊傳》說“:撫箏而歌怨詩?!雹峥芍怪娬m宜以哀箏伴奏。此詞從畫面寫聲音,抒寫彈箏者的情態(tài)和聽箏者的共鳴。湘江是美麗而充滿悲劇氣氛之地,韓愈《送惠師》:斑竹啼舜婦,清湘沉楚臣?!雹庖粸檠城?,一為殉國,都表現了對美好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而這種追求又只能是哀艷動人的悲劇結局。唐雍裕之《聽彈沉湘》詩云“:秋風一奏沉湘曲,流水千年作恨聲。”[11]小晏的“哀箏一弄”,正是借歷史的哀曲,于弦外寄寓自己悲憤的“恨聲”。
(二)寄托的方式方法。黃庭堅在序文中又指出“:至其樂府,可謂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豈減《桃葉》《團扇》哉!”[12]所謂“狎邪”者,因為詞自唐末五代以來,即被看做艷科小道?!缎∩皆~序》說他作詞是“嬉弄于樂府之余”,又說“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蓮、鴻、云等歌妓)。吾三人持酒聽之,為一笑樂而已”,[13]正是所謂“狎邪”。但是在這種被目為“狎邪”的小詞之中,卻可以表現嚴肅莊重、合于“大雅”的思想感情。而《高唐》《洛神》《桃葉》《團扇》也說明有寄托的詞多為楚辭以來的傳統(tǒng)的香草美人題材。黃庭堅在這里更為重要的是揭示出詞之寄托的另外兩個要素,即:詞之寄托的表現方法和詞有無寄托的判斷標準,以及“其合者”與“其下者”兩種不同的寄托寓意之作的問題。
宋玉《高唐賦》的諷諫意義不言自明,而曹植《洛神賦》則正如屈原《離騷》的“我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曹植既然不得于君,因濟洛而作此賦,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與屈原借香草美人寄托愛國之志相同。自魏文帝曹丕即位,曹植就備受猜忌。據《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記載:“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14]曹植本來懷有自展才智以報效君國之愿,卻反遭疏遠疑忌,而且有生命之虞,其中情之絕望可想而知。所以心懷悲愁,還濟洛川,身蹈宓妃之故所,頓發(fā)思古之幽情,雖有事君澤民之志,卻見棄于時,就如同追求神女而終不可得。黃庭堅所說的“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就是托詞于男女的相思相悅之情,寄寓對君國的忠愛纏綿之思,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包含著比較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而黃庭堅所說的“其下者”之《桃葉》《團扇》,則是王獻之與其愛妾桃葉,以詠“桃葉”和“團扇”來寄寓真摯的情愛。晉王獻之《桃葉歌》其三云“: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盵15]桃葉所作《團扇歌》其一云“: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餉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盵16]很明顯是詠物而寄寓閨情,雖有托意,卻是沒有社會政治內容的純情之作。因此,黃庭堅認為“合者”與“下者”兩類詞的區(qū)別,正在于所寄托者是否為有關君國的忠愛之情,而這正是判斷一般意義的寓意與有特定含義的“寄托”的標準。
綜上,宋代詞學的寄托論早在北宋時期即已產生。它是詞人們在“比興寄托”的詩學傳統(tǒng)影響下,對宋詞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的總結。而黃庭堅的《小山詞序》則已經揭示了宋代詞學寄托論的基本理論內涵,即:一、詞之寄托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須有難以直言的怨恨和不能直吐的憤懣,而又必須言之吐之,故只能運用寄言托意的表現方法。二、詞之寄言托意的方式,一般采用詩騷以來具有比興傳統(tǒng)的香草美人題材。三、判斷詞有無寄托的標準,在于詞之所寄托者是否為有關君國的忠愛之情,是否包含有深刻的社會、政治內容。四、寄言托意之詞,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兩類“,其合者”所傳達的即是忠君愛國之情,是有特定含義的“寄托”“;其下者”則是一般意義的托物言情,與寄托論所說的“寄托”無關。
當然,黃庭堅這篇序文對宋代詞學的寄托論還缺乏理論的自覺。宋代詞學中的寄托觀念,只能說是產生于此而已。以詞自覺地寄托忠君愛國、怨憤難言之情,在北宋只有東坡詞中才有合格的篇什,而宋代詞學寄托論的發(fā)展和完善,則有待于南宋的劉克莊等人。
①②③④⑤[12][13] 金啟華等:《唐宋詞籍序跋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頁,第340頁,第8頁,第25頁,第25頁,第26頁,第25頁。
⑥ 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294頁。
⑦⑧ 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89頁,第304頁。
⑨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119頁。
⑩[11] 《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775頁,第5351頁。
[14] (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576頁。
[15][16]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64頁,第6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