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園[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南京 210097]
“清”是王孟一派共有的藝術(shù)特征和最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也是山水田園詩所追求的審美境界。不過,詩人們展現(xiàn)“清”這一審美風貌的途徑或方法并不相同,而且各家在“清”之外,仍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譬如孟浩然的詩作,秀雅不及王摩詰,質(zhì)樸不及儲光羲,豐潤不及韋應物,奇峭不及柳宗元,深幽不及常建,但“沖淡”之風,旁人莫能及之。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筑在一聯(lián)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薄暗娇床灰娫娏?,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①“淡”,的確是孟詩最重要的藝術(shù)特點。孟詩之“淡”,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即“濃情淡寫”。
孟浩然是縱情放性之人,他的詩歌雖屬清淡一派,但是詩中表現(xiàn)的情感并不像一些學者所認為的“清淡”。盡管比不上李白的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但比之于王維等其他山水詩人,孟浩然的情感濃厚而強烈得多。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滿是與現(xiàn)實拉開距離的真摯而淡然的出世之情。在他的很多詩中,我們見不到執(zhí)著,見不到熾熱,見不到濃烈,我們甚至于讀不出是喜是憂。比如“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②,是對這美好生機的喜愛?是對這自在無礙的欣賞?是對“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的惆悵?或許是其中之一,或許是各種情感的交織。惟可確定者,是有一縷淡淡的綿遠情思貫穿全詩。王維山水詩中這淡然的情感,是與中國畫的情感相一致的。中國畫的基本品格,就是“同現(xiàn)實的脫離”?!斑@種脫離……一直延伸至欣賞環(huán)節(jié):不同現(xiàn)實拉開距離你根本讀不懂中國畫。”這在山水畫出現(xiàn)、興盛之后,尤為明顯突出?!跋啾戎拢陉P注現(xiàn)實人生這方面,中國畫則遠沒有如中國詩歌那樣令人驕傲的歷史?!雹壑袊嬜非蟮摹耙荨?,就是出世,就是超俗。這是風格,也是情感。出世之情的貫通,是王維之詩被贊為“詩中有畫”的重要原因之一。
孟浩然與之不同?!笆诉M無緣的焦灼,羈留異鄉(xiāng)的孤苦,宴飲聚游的歡洽,放情山水的逸興,在他的詩歌里都可以形成濃郁激越或暢茂飛揚的感情之流?!雹苜R貽孫在談“詩中之潔”時,說孟浩然尚在人境而王維已非人間。此言用來比喻二人山水詩中的情感,也是恰如其分。
孟詩情感內(nèi)蘊濃厚,但其表現(xiàn)并不激烈。孟浩然濃情淡寫,將深厚的情感以淡語出之,達到了“沖淡”的境界。他不像王維那樣有很多純寫景物、不涉情語的詩,孟詩中常會出現(xiàn)直率表達情感的詞句,但是這類直抒胸臆的詩句往往只有一兩句甚至一兩個詞,文字較少,僅僅是將心境點明,達到畫龍點睛或水到渠成的效果,而不會進行細膩的心理描寫。如《永嘉別張子容》:“舊國余歸楚,新年子北征。掛帆愁海路,分手戀朋情。日夕故園意,汀洲春草生。何時一杯酒,重與李膺傾?!雹荽嗽娭挥谩俺睢?、“戀”二字點明作者與摯友的惜別之情,一筆帶過,其余句句不及情,卻又句句是情,情感深厚而意境閑淡。又如《送從弟邕下第后尋會稽》:“疾風吹征帆,倏爾向空沒。千里在俄頃,三江坐超忽。向來共歡娛,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飛,誰能不驚骨?!雹尬猜?lián)悲語至甚,令人驚骨,而前三聯(lián)卻無一字寫“悲”,只寫風疾舟速,千里俄頃,卻已有離情閃忽其間,為尾聯(lián)之苦調(diào)做了很好的鋪墊。由此可見,孟浩然的詩中雖是“有我之境”,但主要還是以景寫情,寓情致于景物之中,達到“濃情淡寫”的效果。其主要方法如下:
首先,取景平常。孟浩然的情感雖濃,卻都是自日常生活而出,化紛繁世態(tài)和深厚情感于常見事物之中。他的詩里,既沒有重大社會、歷史事件,也沒有富奇幻色彩的神仙道教題材,更沒有“拘奇抉異”。送別、登臨、宴飲、訪友、覽勝……他“遇景入詠”,只選取普通的生活片段、普通的景物來表達情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篇《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⑦這首小詩只抓取清晨從酣睡中醒來那一瞬間的片段,寫人人皆有卻并非人人可道的生活體驗。最初,意識仍然朦朧,但聽覺已經(jīng)清晰,因此詩人從聽覺的角度寫了啼鳥。隨著意識漸漸復蘇,他又回想起昨夜的瀟瀟春雨,轉(zhuǎn)而為群芳擔憂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內(nèi)心的歡悅通過春日最常見的景物表達了出來。又如《閑園懷蘇子》:“林園雖少事,幽獨自多違。向夕開簾坐,庭陰落影微。鳥過煙樹宿,螢傍水軒飛。感念同懷子,京華去不歸。”⑧這是一個懷人的片段,三四句是最普通的懷人時節(jié),五六句是最普通的懷人景物,而尾聯(lián)中詩人直抒的懷友深情,自一幅極普通的秋日圖景中流出,沖淡綿長。
其次,意象簡省。賀貽孫曾云:“詩中有畫,不獨摩詰也。浩然情境悠然,尤能寫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氣,似欲超王而上,然終不能出王范圍者,王厚于孟故也。吾嘗譬之,王如一輪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則江月一色,蕩漾空明。雖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與影耳。”⑨賀貽孫在論“詩中有畫”的同時,于無意中用極妙的比喻揭示了王孟在意象塑造方面的差別:王詩喜歡通過精心組織和描繪意象來表達情思,孟詩則很少窮形盡相的描寫,他追求意象的清空,不僅意象簡省,而且少有正面描繪,多從大處著筆或側(cè)面烘托以淡化意象、表現(xiàn)感受(有光、影而無月),因此王詩意境比孟詩鮮明,而孟詩較王詩更“淡”。我們試舉幾例王維和孟浩然的詩,做比較分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⑩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這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都是寫江邊送別友人。就情感而言,孟浩然的“天涯一望斷人腸”要更為濃烈,但就詩風而言,卻是孟詩更淡。在《送杜十四之江南》的詩境中,除了一江春水和一葉扁舟,其他意象均被省略。春潮涌漲,江水浩渺,這片汪洋幾乎充溢了整個詩境,卻有一片孤帆,懸于其中。這樣的強烈對比下,江水愈顯其恢弘闊大,征蓬愈見其渺小孤零。最后一句“斷人腸”的情語順勢而出,水到渠成?!端蜕蜃痈V瓥|》的寫法與之不同。王維先仔細描繪了渡頭之景:楊柳是實景,它讓人想見一片蔥蔥郁郁的渡口,柳絮漫天飛舞,更添離人愁思;楊柳又不僅是實景,唐人習慣在送別時折柳,有挽留和依依不舍之意。這里先寫到楊柳,為這場離別渲染了氣氛。渡口原該是繁忙的,可是此時卻行人稀少,清冷的境地使離別的傷感更濃。頷聯(lián)寫友人起程出發(fā)。舟子槳聲一起,分別近在眼前。槳聲蕩起的不只是江水,還有詩人的情思:但愿我的相思化作這桃紅柳綠、鶯囀花香的無邊春色,陪伴你一同歸去。楊柳、渡頭、行客、罟師、春色……《送沈子福之江東》一詩意象豐滿,意境鮮明,愁情綿邈,余韻悠長。兩詩各有佳處妙處,而單論風格之“淡”,卻是意象極簡、詩境極淡的《送杜十四之江南》過之。再看下面兩例。
濟州過趙叟家宴?
王維
雖與人境接,閉門成隱居。
道言莊叟事,儒行魯人余。
深巷斜暉靜,閑門高柳疏。
荷鋤修藥圃,散帙曝農(nóng)書。
上客搖芳翰,中廚饋野蔬。
夫君第高飲,景晏出林閭。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兩首詩都是寫作者到友人家中做客。王詩用一組由遠及近的鏡頭,對景物進行了細致的描畫:詩人先在遠處看到友人居住的小巷,他寫深巷之靜,不寫它的幽暗無光,反而有一抹昏黃而溫暖的斜暉照在深巷之中,似乎有了一點亮色,但這短暫而微弱的光亮與深長的幽巷構(gòu)成對比,更凸顯小巷的幽深。鏡頭慢慢推近,來到了友人門前。朋友閑居無事,在庭前栽種了幾株楊柳,其高情雅趣,可以和陶淵明媲美。接著進入友人家中,見到僮仆們或者荷鋤修理藥圃,或者趁著太陽還未下山散帙曝書。所曬之書,并非詩書禮易,卻是農(nóng)書,可見主人已與喧囂塵世遠隔了。孟詩則略去了很多具有田園農(nóng)莊特色的意象,例如王維筆下常見的屋上春鳩、荷鋤田夫、蠶桑麥苗等等,他只對農(nóng)莊的周圍環(huán)境做了個大致的描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泵虾迫粡拇筇幝涔P,沒有做精細刻畫,只此疏疏落落的三兩個意象,就令人感受到村莊的幽靜美好。兩相比較,王詩意象豐腴,他描述了諸個聲色俱宜的動態(tài)意象,整體意境卻更為幽靜深遠;孟詩意象簡省,詩中幾個樸素的意象構(gòu)成的平淡意境,將其日常生活還原,頗具興味。胡應麟謂孟詩淡而不幽,閑而不遠,若是與王維山水田園詩作比,此言確實。論幽遠之境,王勝于孟;論詩風疏淡,孟勝于王。
復次,結(jié)構(gòu)平直。孟浩然的山水詩,主要隨詩人情興的發(fā)展來安排結(jié)構(gòu),意到筆隨,因此基本上一氣直貫,少有曲折,平暢通達。如《裴司士員司戶見尋》:“府僚能枉駕,家醞復新開。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誰道山公醉,猶能騎馬回?!?此詩記錄了一次有客來訪的經(jīng)過:裴司戶忽然造訪,詩人自然要款待一番。于是取出家中自釀的好酒,又備雞黍、楊梅,一起在池上宴飲。伴著山光西落,清風徐來,主客盡興,于是客人告辭,帶醉而歸。從客來寫到客走,完全按時間順序來寫,結(jié)構(gòu)平緩,毫無驚人之處。孟浩然的詩作,大多是這種寫法,如《過故人莊》《夏日南亭懷辛大》《夜歸鹿門寺》等等,“俱以信口道出”。這樣平鋪直敘的結(jié)構(gòu),看似呆板,其實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又統(tǒng)一在渾然一氣的氛圍中,拙中見巧,和諧流動,因此《河岳英靈集》才會贊曰“經(jīng)緯綿密”?。孟詩的結(jié)構(gòu)正如皮日休所言,若魯班當巧而不巧,大巧若拙。結(jié)構(gòu)上自然而無奇峭突兀、騰挪跌宕,使得濃厚的感情悠緩而出,于親切中見平易,呈現(xiàn)出平淡的風貌。
最后,語言自然。孟詩的語言質(zhì)樸自然,他不用生詞僻句,也少有華麗的辭藻。劉辰翁評他的《耶溪泛舟》云:“不欲犯一字綺語自足?!?評《秋登萬山寄張五》曰:“樸而不厭?!?評《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云:“其懷淡然自足,故出語不求工,愈淺愈佳?!?質(zhì)樸淺近,剝?nèi)ナ徳~,不求雕鏤深刻、綺麗工整,這確實是孟浩然詩作的主要語言特色。但是,這樣自然本色的語言,并非沖口而出,不必思索自得,而是經(jīng)過了精心錘煉,篇中煉句,句中鍛字。比如《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公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此詩極得推崇,除了整體風格的悠然,語言的超妙也常被后人稱贊。全詩字字皆常語,但其用字用句又是自鍛煉而來,因此極富表現(xiàn)力?!短圃娺x脈會通評林》評曰:“‘生’、‘滿’二字靜中含動,‘盡’、‘定’二字動中得靜,禪語妙思?!?其實“欲”和“初”用得也很好,“欲”盡可見剛才之未盡,“初”定可見剛才之未定?!氨M”和“定”的動中得靜,正是自“欲”、“初”二字而來。鐘惺評此詩時,曾言用“盡”字不如用“稀”字妙,他又評《采樵作》中“日落伴將稀”云:“觀此‘稀’字,遠勝‘樵人歸欲盡’‘盡’字矣。”?其實“盡”、“稀”各得其妙。用“稀”是因為日落時分,時間將晚,可見自己也當歸去;用“盡”是因為群山“已暝”,時間已晚,丁公仍然不至,可見候之久已。兩字各得真境,體現(xiàn)了時間上的微妙差別。此外,如《秋登萬山寄張五》中的“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題大禹義公房》中的“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過故人莊》中的“合”、“斜”、“就”,《岳陽樓》中的“蒸”、“撼”,《武陵泛舟》中的“回”、“度”等等,都達到了鍛煉精工而又自然本色的鍛字煉句的至境。
孟詩之“淡”,既有陶淵明的自然,又有小謝的凝練,絕非淺薄粗率。他將濃厚的情感融入自然平淡的構(gòu)思、結(jié)構(gòu)、語言,外枯中膏,似淡實美,而這正是自鍛煉而來。前人言其苦吟而至眉毫盡落,王世貞謂其造思極苦,雖然有認為孟浩然才短的貶損之意,但確實道出了其詩風格之沖淡圓融自鍛煉而來的事實。
①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1頁。
②?? 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25頁,第645頁,第55頁。
③ 張洪忠:《王維“詩中有畫”中的詩與畫》,《美術(shù)研究》2003年第3期,第87頁。
④ 孫學堂:《孟浩然詩情的濃與淡》,《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1期,第36頁。
⑤⑥⑧??? 孟浩然撰,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頁,第350頁,第318頁,第340頁,第327頁,第42頁。
⑦⑩ 孟浩然撰,徐鵬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83頁,第301頁。
⑨ 賀貽孫:《詩筏》,見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x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頁。
? 李珍華、傅璇琮:《河岳英靈集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05頁。
????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頁,第518頁,第519頁,第522頁。
? 鐘惺、譚元春:《唐詩歸》,續(xù)修四庫全書本1589冊,第6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