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遼寧對外經(jīng)貿學院 遼寧大連 116052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輸入方式。在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中,閱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閱讀理解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過程,篇章是兩者間交流的橋梁。然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高投入,低產(chǎn)出”的現(xiàn)象很普遍,因此如何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
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認為閱讀理解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被動解碼過程,即閱讀是一個由字母、單詞、詞組、句子和段落等語言單位的遞進式的辨認過程。結果學生閱讀速度慢,不能準確把握語篇主題和段落主題及重要細節(jié)等。近年來,隨著認知研究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注意到非語言因素即已有知識對閱讀理解的作用。應用圖式理論成為指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它強調讀者的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圖式理論認為,閱讀實質上是讀者以及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過程。讀者能夠通過圖式明白各種信息之間的關系,進而理解閱讀材料中的潛在信息。本文試圖分析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以期待對目前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和英語學習者有所幫助。
圖式理論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以解釋、理解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早在1781年由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提出的。l932年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把圖式定義為人們過去的經(jīng)歷在大腦中的動態(tài)組織,并將圖式概念運用到記憶和知識結構的研究中。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爾哈特把圖式概念發(fā)展成為一種完整的理論。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在認識和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頭腦中的已知概念、過去的經(jīng)歷,即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圖式是讀者原先獲得的知識記憶結構,是“世間典型情景在大腦中的反映”。實際上,圖式實質就是一種記憶結構,它既包括語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領域的知識,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經(jīng)反應模式。反應具有多層次性,大的圖式中含有諸多小的圖式,它們相互聯(lián)系。
根據(jù)圖式理論,圖式即認知結構是由空位和默認值兩部分組成的??瘴皇菆D式有聯(lián)系有層次的知識體,默認值是在正常情況下填充空位的事物、動作或事件。例如:學校圖式包括人物、物體、動作等空位和與之相對應的默認值為校長、教師、學生、教學樓、教室、教學質量、教學方法、教材、學費等。圖式的作用是提供用于填充新信息的結構和指導填充過程的。
圖式是認知的基礎,在大腦中形成后會對以后獲得的信息進行重新組織、理解和記憶。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時,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對新輸入信息的解碼、編碼都依賴于人腦中已存的信息圖式、框架或網(wǎng)絡。輸入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匹配,圖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即從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到儲存。因此,學生頭腦中已儲存的知識對他們吸收新知識的方式和運用效果起關鍵作用。
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認為,閱讀的一個從字母一單詞一詞組一短句一句子一段落一語篇的有序的自下而上的理解過程。學生在閱讀英語篇章時通常逐字逐句閱讀,堆積詞、句意思,先詞句,再篇章,很少考慮到段落篇章的主題,經(jīng)常是能讀懂詞句,卻不理解篇章主題。由于缺乏速度和技巧的訓練,很多學生見到生詞就查字典,閱讀效率很低。在閱讀過程中過分強調字詞的理解導致閱讀速度慢,英語閱讀思維緩慢和思維不連貫,從而無法整體把握文章的含義。
這種“自下而上”的模式夸大了文本信息的作用,低估了讀者在處理信息時可利用已具備的圖式幫助理解的主動作用,沒有把讀者看作是信息的積極處理者。實際上,閱讀過程不僅包括“自下而上”的語言理解過程,還包括“自上而下”的認識過程,即利用讀者已有的知識、預想、經(jīng)驗、事物、摹本和構思圖式來理解。從高層次的圖式和背景知識開始,通過對客觀世界的預測、篩選和吸收來解釋輸入的信息。閱讀圖式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讀者與文章之間雙向交流的過程,即讀者所具備的背景知識與文章中的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閱讀中,文章中的每一個新信息都受到讀者腦中圖式的檢驗,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必須符合圖式或者修正圖式以符合新信息,否則文章的信息就可能被誤解??梢?,閱讀理解不僅取決于文字本身的含義,還取決于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所啟動的思維圖式。學生閱讀困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只是理解文章字面含義,而對文章所運載的文化意義、深刻內涵知之甚少,最終導致閱讀有效性低。
圖式理論認為,語篇只是一種介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媒體,語言材料只有當讀者將自己的背景知識與語篇信息聯(lián)系起來以后,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意義,理解才會達成。按照閱讀圖式理論的觀點,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它們是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閱讀材料的掌握程度,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涉及的主題熟悉的程度,而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體裁的了解程度。在這三種圖式中,語言圖式是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的基礎。沒有掌握相應的語言圖式,讀者就沒有識別文章字面意思的能力,也不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來調用相應的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無法理解文章。我們如果能正確地運用閱讀圖式理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結構的特點來解讀文章,并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建立閱讀中的圖式,能使他們更有效地預測信息,識別細節(jié)信息和主題信息,更清晰地記憶各種信息和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觀點,從而有效地理解文章所傳遞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彌補學生詞匯語法上的不足,突破逐字逐句所造成的讀速問題。然而,這種模式過多的強調了背景知識的作用,而忽略了二語學習者最大的困難即語言因素。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用自己的已知圖式去不斷的預測下文,當他們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時就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作者身上,因而誤解文章。
魯梅尓哈特認為閱讀過程中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有自上而下的加工。這兩種信息處理在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同時進行,互相彌補。閱讀不僅需要語言知識,還需要客觀世界的知識和提取這些知識的閱讀技能。閱讀中需要視覺信息,進行視覺加工,這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在視覺加工的同時以及視覺加工以后,需要非視覺信息進行認知加工,這是自上而下的過程。1977年他提出了相互作用模型,認為閱讀理解是視覺信息和讀者已有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語言水平和材料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信息處理模式:當材料的語言文字較簡單時,可以直接用自下而上的模式來理解文章;當材料的語言文字較難或較復雜時,可以使用自上而下的模式來理解文章。整個閱讀過程中兩種模式交互使用。教師進行閱讀策略的訓練既要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又要充分利用學生頭腦中圖式的優(yōu)勢,語言知識和背景信息互為補充,才能達到最佳閱讀效果。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教師應在閱讀活動前采用討論和提問等方法來激活學生大腦中已有的內容圖式。如西方文化圖式有哈姆雷特,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比喻猶豫不決的人);“萬圣節(jié)”等等。這些存在于學生大腦中的背景知識圖式對語言理解非常重要。教學活動要以喚起學生頭腦中的圖式為目的,通過對文章題目、關鍵詞等線索的討論,激發(fā)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并進行積極的預測。如果圖式在輸入某種信息時被成功地激活,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過程就會加快。教師應幫助學生根據(jù)閱讀材料內容或提供的線索,調動自己頭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預測文中的情節(jié)和結果,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因此,豐富并激活學生頭腦中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正如1983年Brown所說:當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我們至少有兩個活動同時進行。一個活動是從單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形式進行字面理解;另一個活動是在理解字面內容的基礎上,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重建信息。
圖式理論強調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認為它不僅影響閱讀理解,還影響閱讀速度。學生頭腦中的圖式越多、越系統(tǒng)化,理解速度就越快、質量就越高。從這個意義上講,英語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學習圖式。因此,我們在日常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應該靈活運用圖式理論。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由于一種圖式存在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是空缺的,學生若不具備這種背景知識,就必然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困難。根據(jù)圖式理論的觀點,如果學生所看到的作品信息與大腦中的圖式相匹配,便能理解文章。因此,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教師應盡可能地介紹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英美國家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以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預測、聯(lián)想,便于對文章的理解和吸收。另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英語讀物,包括原版英語閱讀材料、英文名著等;收聽英語廣播,看英語電視節(jié)目,看英語碟片,上英語網(wǎng)站等。這樣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學生增加文化知識積累,豐富頭腦中的圖式,當輸入的新信息和學生大腦中已有的圖式相吻合時,學生大腦中原有的圖式就會加強;如果學生大腦中原有的圖式和所接觸的新信息有差別,學生就會調整大腦中原有的圖式,使其與新信息相吻合;如果學生大腦中沒有和新信息相關的圖式,學生就會主動構建新的圖式。閱讀時學生會調動相關圖式,順利理解所讀材料。
根據(jù)圖式理論,影響閱讀理解能力的首要因素是英語語言能力,因為學生要調用任何圖式,都是要建立在他語言能力基礎上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適應大學英語教學及各類考試的要求,筆者以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以下三點: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逐步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引導學生分析語篇的文體結構,了解文章的體裁和寫作方式,掌握主題句等。
圖示理論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是對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應用圖示理論,滲透文化背景知識,激活并豐富學生頭腦中的圖示,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充分利用背景知識提高閱讀理解水平,因而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
[1] 宋德生.圖式理論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
[2] 盧紅梅.圖式知識理論在大學英語綜合英語課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教學,2001(5).
[3] 陳賢純.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6.
[4] 程曉棠.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