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歌唱起源于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盛行于17、18世紀,隨著意大利歌劇的發(fā)展而完善起來?!懊缆晫W派”最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卡契尼在1602年出版了一本《新音樂》,在序言中談及了他對美聲歌唱的美學思想,這是聲樂史上最早的有關美聲歌唱的美學原則,其中大都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主要內(nèi)容如下:
(1)硬起音和軟起音。硬起音時“聲音發(fā)出之后立即減弱轉(zhuǎn)柔”,他稱此為“詠嘆式”起音。軟起音時“馬上唱出第一個音,再逐漸加強聲音”。軟起音中包含“漸強、漸弱練習”,這是“美聲學派”重要的訓練聲音的手段之一。(2)強調(diào)整個音域內(nèi)的音準,音色要柔美、動聽,聲音要均勻。(3)歌唱采用胸式呼吸,但應注意放松。(4)字要清楚,詞義的表達要準確。(5)強調(diào)元音練習的重要性,認為女高音用“u"母音、男高音用“i”母音練習較好。認為開放的元音動聽,a、e、o適合唱花腔。(6)花腔裝飾不應破壞內(nèi)容。允許在適當?shù)牡胤接醚b飾音和花腔樂句。認為“長的花腔樂句只適用于不需強烈表情的地方,只適宜于用在長音和結(jié)束時的華彩尾聲上”。(7)首次強調(diào)聲樂專業(yè)教學必須傳授“科學知識”。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意大利美聲歌唱的技術已初步形成較完整的訓練體系。德國音樂理論家多默爾在他所著的《音樂史》中,記述了1616年左右教會歌唱學校的訓練情況:
每天上午,學生用一小時練唱歌,另一小時做顫音練習;一個小時到教師那里去糾正發(fā)音,每人對著鏡子,務必不能讓面孔在歌唱時因肌肉緊張而顯得難看。然后再研究歌唱表情與文學。
下午有半小時的聲樂理論課;半小時的簡單對位法學習;一小時作曲;剩下來的時間去彈羽管鍵琴和練習頌歌、經(jīng)文歌的寫作,以及各人所喜愛的課程。
有時,他們到教堂去演唱,或聽教師的歌唱,回來后,要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告訴教師。他們還常常到山谷里聽清晰的回聲,因此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唱歌的缺點。
在波坦皮(G.A.Bomtempi,1624-1705.歌唱家、作家)所著的《音樂史》(1695)中也記述了馬佐契(VM,1590-1650)所領導的羅馬歌唱學校相類似的學習情況。
在波倫亞、羅馬、米蘭、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羅倫薩等意大利的城市相繼出現(xiàn)了許多歌唱學校,其訓練程序和內(nèi)容與前所述大同小異。
學生們經(jīng)過這些全面而嚴格的訓練,不僅使他們成為訓練有素的歌手,而且都具有較強的作曲能力。經(jīng)過這種教育,使意大利產(chǎn)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歌唱家、聲樂教師,促進了歌唱藝術的發(fā)展與提高。
1.美聲歌唱的“黃金時代”。閹人歌手興起于中世紀,中世紀用男聲替代女聲,但男童到了青春發(fā)育期聲音變粗就不能再唱了。為了保持悅耳的童聲,將男童閹割,使他們成人后既保持男童的音域,又有成人的威力和能量,演唱裝飾音、快速樂句以及花腔技巧復雜的華彩段十分輕巧,靈便。17、18世紀閹人歌手盛行,在演唱上的重要特點是演員們在舞臺上爭奇斗艷,大量使用裝飾性很多的花腔演唱,以取得觀眾的喝彩。由于在演唱中聽眾對嗓音的反應,比對戲劇和音樂本身的興趣大得多,致使歌手們發(fā)展到放肆地使用歌唱技巧與華彩的演唱風格。
2.閹人歌手的聲樂訓練。這一時期聲樂教學的對象主要是閹人歌手。當時在意大利的許多城市都有培養(yǎng)閹人歌手的歌唱學校,這些學校多為慈善性質(zhì)(即孤兒院性質(zhì))的。閹人歌手在手術前后,一般要從師學唱,被送到歌唱學校學習。學生很少出身富貴之家,即使有出身富貴之家的,也是為了要在藝術上做出成績,為家族爭光。如法瑞奈里和卡法瑞里,他們都是音樂學校訓練出來的優(yōu)秀典范,他們的演唱技巧已經(jīng)達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著名閹人歌唱家。
最著名的音樂學校在意大利的那波利,那波利是歌曲與歌唱家之鄉(xiāng)。1771年音樂理論家伯爾尼曾參觀過那里的“圣·奧諾費歐”音樂學校,他記述了這所著名的音樂學校學生上課學習的情況。他寫道:“那里的學校不僅訓練了很多卓越的歌手,而且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曲家。”在音樂學校,學生上午要進行三個小時的練唱,練吐字發(fā)音,下午除了半個小時的讀譜外,大部分都用于練羽管鍵琴和學習作曲。閹人歌手通過音樂學校的訓練,不僅能演唱大段的裝飾樂段,而且還能即興作曲。
閹人歌手在學習中若嗓音發(fā)展順利,一般在15-16歲時,老師給他們安排登臺演出的機會,如果在演出中能得到青睞的話,就可能成為歌唱明星。年輕時,身材苗條,一般先演唱女角,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發(fā)胖以后改唱男角色。如果不適合做歌劇演員,可找到教堂歌手的職位。如果訓練后還不能唱,后果將不堪設想,只能做苦工,并忍受人間的歧視。
由此可見,音樂創(chuàng)作的繁榮和發(fā)展,歌曲創(chuàng)作手法的革新和開拓,對音樂表演和聲樂演唱以及音樂教育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20世紀的聲樂舞臺,可謂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多種演唱風格與流派并存。他們的競爭帶來了多種多樣的演唱方法,同時也是美聲唱法日臻科學和完善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