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 張寶輝 包海柱 劉志萍 張更乾
(1.內蒙古農牧業(yè)科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2.內蒙古海拉爾牧管局特泥河農場,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24)
隨著內蒙古東部旱作區(qū) (呼倫貝爾市)種植業(yè)結構的調整,啤酒大麥生產已成為該地區(qū)的支柱產業(yè)之一,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0萬~13.3萬hm2,已成為我國啤酒大麥的重要產區(qū)。該地區(qū)地處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的大興安嶺西北麓,屬于溫寒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1℃,≥10℃的積溫為1650~2000℃,無霜期70~100 d,年日照時數(shù)2700~2900 h,年平均降水量350~400 mm,濕潤度0.6~0.8,由于氣溫低,蒸發(fā)量小,冬季雪多,春旱較輕[1]。因此,大麥在該地區(qū)的適播期較長,從5月初至6月中旬均可播種,并能正常成熟。就某一品種而言,播期不同,產量波動較大。
大麥雖具有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生物特性,但在不同的生態(tài)種植區(qū)不同品種有其適于自身品種特性的最佳播種期及種植密度。本研究通過設置不同密度與播期的效應試驗,明確多棱大麥新品種“蒙啤麥3號”在內蒙古東部旱作條件下的密度與播期的互作效應,為該品種在這一地區(qū)大面積示范推廣能夠獲得最高的經(jīng)濟產量提供理論支持,以便在此條件下發(fā)揮品種的生產潛力。
應用于本試驗研究的大麥品種為多棱啤酒大麥“蒙啤麥3號”(千粒重42.0 g),該品種由內蒙古農牧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育成,于2011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qū)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試驗設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海拉爾牧管局特泥河農場的試驗田,肥力均勻,地勢平坦,試驗田前茬為黑鈣土質的旱地油菜。于2010年秋季翻地,2011年春季耙地時壓入底肥磷酸二胺11.0 kg/667 m2,尿素 4.0 kg/667 m2,硫酸鉀 2.0 kg/667 m2;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用吡蟲啉及黑穗停對水拌種。本年度6月16日至7月28日持續(xù)42 d干旱,無降雨。
試驗采用AB兩因素,平衡6×6 LATTICE試驗設計。A因素為播期,設6個處理水平,分別為A1:5月5日、A2:5月10日、A3:5月15日、A4:5月20日、A5:5月25日、A6:5月30日;B因素為保苗密度,設6個處理水平,分別為B1:25萬株/667 m2、B2:28萬株/667 m2、B3:31萬 株/667 m2、B4:34 萬 株/667 m2、B5:37萬株/667 m2、B6:41萬株/667 m2。試驗總計為36個處理組合方式。每個處理組合種植為16行,行長5 m、行距0.20 m、面積16.0 m2、區(qū)間距0.5 m,試驗設二次重復,計72個小區(qū),重復間距離0.8 m。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
試驗各處理產量如表1,以本試驗的處理水平為自變量 (X:AB,其中A播期水平,B為密度水平),產量指標 (Y)為目標,對播期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并指定5月1日為無量綱1,經(jīng)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后,得回歸方程。本研究中采用SAS9.0數(shù)據(jù)處理程序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2]。
表1 不同播期與密度處理及產量統(tǒng)計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效應結果見圖1,對試驗結果數(shù)據(jù)經(jīng)方差分析得表3。結果表明,試驗模型的設計和處理均達到了0.01的極顯著水平,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表明產量表現(xiàn)在不同處理下的存在極顯著差異,為后續(xù)的回歸分析處理提供了保證。
表2 實驗模型的方差分析
圖1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效應
此播期處理的6個密度下,產量變異為260.1~283.9 kg/667 m2,產量高低所對應的密度為31萬株>41萬株>28萬株>34萬株>37萬株>25萬株,其中以31萬株密度的產量最高(283.9 kg/667 m2),25萬株密度的產量最低(260.1 kg/667 m2),蛋白質含量變異為12.03%~13.16%。
在此播期處理的6個密度下,產量變異為225.1~288.9 kg/667 m2,產量高低所對應的密度為31萬株>28萬株>41萬株>34萬株>37萬株>25萬株,其中以31萬株密度的產量最高(288.9 kg/667 m2),25萬株密度的產量最低(225.1 kg/667 m2);蛋白質含量變異為11.15%~12.97%。
在此播期處理的6個密度下,產量變異為233.0~286.8 kg/667 m2,產量高低所對應的密度為31萬株>34萬株>28萬株>25萬株>41萬株>37萬株,其中以31萬株密度的產量最高(286.8 kg/667 m2),37萬株密度的產量最低(233.0 kg/667 m2);蛋白質含量變異為10.28%~12.72%。
在此播期處理的6個密度下,產量變異為245.9~278.9 kg/667 m2,產量高低所對應的密度為37萬株>31萬株>28萬株>25萬株>34萬株>41萬株,其中以37萬株密度的產量最高(278.9 kg/667 m2),41萬株密度的產量最低(245.9 kg/667 m2);蛋白質含量變異為11.00%~12.01%。
在此播期處理的6個密度下,產量變異為256.4~301.1 kg/667 m2,產量高低所對應的密度為37萬株>28萬株>41萬株>34萬株>25萬株>31萬株,其中以37萬株密度的產量最高(301.1 kg/667 m2),31萬株密度的產量最低(256.4 kg/667 m2);蛋白質含量變異為11.91%~12.81%。
在此播期處理的6個密度下,產量變異為243.0~295.6 kg/667 m2,產量高低所對應的密度為37萬株>31萬株>34萬株>28萬株>41萬株>25萬株,其中以37萬株密度的產量最高(295.6 kg/667 m2),25萬株密度的產量最低(243.0 kg/667 m2);蛋白質含量變異為11.72%~13.15%。
1)本次試驗是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海拉爾牧管局特泥河農場的試驗田進行,該試驗田條件符合本地區(qū)的物候特性,試驗針對“蒙啤麥3號”大麥在該旱作生態(tài)區(qū)的播期及密度進行設計,試驗具有針對性。
2)通過對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產量結果統(tǒng)計可知,在旱作條件下“蒙啤麥3號”的生產潛力達280.76 kg/667 m2以上,蛋白質含量10.87%,符合GB/T7416-2008之品質要求。
3)從田間記載及效應分析結果看出,多棱啤酒大麥“蒙啤麥3號”在內蒙古東部旱作區(qū)的播期彈性較大,從5月5日~5月30日均可;密度控制在31~37株萬/667 m2為宜,最佳密度為34.5 萬株/667 m2。
4)從本試驗的產量和考種結果看,5月20日~5月30日的播期,密度在37萬株/667 m2處理下產量最高,說明該品種播種越晚分蘗成穗越少,其產量構成主要靠主穗來實現(xiàn)。2011年大麥生育期呼倫貝爾市地區(qū)遭遇特殊干旱,尤其在大麥出苗后,約40 d內無有效降雨,對“蒙啤麥3號”的正常生長影響較大。因此“蒙啤麥3號”在該地區(qū)的適宜播期、密度,有待繼續(xù)深入研究。
[1]張鳳英,高振幅,陶玉榮,等.不同播期對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旱作區(qū)大麥新品種產量的影響 [J].大麥與谷類科學,2009(1):13-16
[2]裴喜春主編.SAS及應用-第二版 [M].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北京,2007.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