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論語》的讀法
楊朝明
作者介紹:楊朝明(1962-),男,山東梁山人。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研究員。兼任山東大學博士生合作導師,曲阜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曾任曲阜師范大學齊魯學刊編輯、孔子文化學院院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孔子研究所所長;山東省儒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兼任山東孔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山東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shù)委員和《孔子研究》編委、中國詩經(jīng)學會常務理事等?,F(xiàn)為山東省政協(xié)委員。主編學術(shù)輯刊《孔子學刊》。
《論語》;讀法;誦讀;古代經(jīng)典
博文網(wǎng)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467ae0100etnh.html文章編號:1673-2065(2012)05-0027-02
《論語》一書包括標點在內(nèi),僅僅2萬多字,這部篇幅不大的典籍卻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血肉相連。但是,我們現(xiàn)在思考《論語》的讀法似乎并不合乎時宜,因為在有些人那里,有沒有必要去讀《論語》還未可知。而我們認為,《論語》該不該用力去讀,本來不應成為什么問題。只是今天的人們,包括在古代也算是“士人”的一些學者(有的還是人文學者),他們的回答未必就是肯定的。
曾在某學術(shù)網(wǎng)站的“論壇”上,一篇文章赫然其上:《孔子孟子是什么東西》。該文作者署名“淚痕”,可能是對儒家文化進行了“深刻反省”之后基于“孤憤”而成文。對此君的“風度”,也有人表示佩服,卻同時指出“但見旌旗飄揚,不知路在何方”,讀此文再三,迷茫者依然迷茫。或許作者本人在抹去淚痕之后已經(jīng)思得了更好的“東西”。不過,在他那里,看來《論語》是要不得了,只能遠遠拋棄,哪里還有再讀的必要?
2 000多年了,怏怏中華蕓蕓眾生,有無數(shù)的人自童蒙時期便開始了“子曰”一類的記誦。我們今天當然沒有必要像古人那樣“皓首窮經(jīng)”,不過,咱們還真沒有從那場轟轟烈烈的“批林批孔”的怪異中完全走出來。
不少有識之士已經(jīng)洞察到中國古代經(jīng)典歷久彌新的價值,只有他們,才會對那些凝結(jié)著民族智慧的常理常道另眼相看。我敢說,這樣的人以后會越來越多起來,也只有這樣,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得到弘揚和繼續(xù)培育,民族精神的長城才會更加堅固……
近年來,不少智者倡導誦讀古代經(jīng)典,《論語》自在必選之列。由此,人們也會思考現(xiàn)代社會《論語》的讀法。
對不同的人,要求當然不同。我國臺灣的王財貴教授倡導兒童誦讀經(jīng)典的理念,為了將來“活用”,13歲以前的記憶黃金時期應當“死記”。他認為,經(jīng)典的深奧難懂只是大人的理解,在兒童那里卻沒有難易之分,對于孩童,背誦“經(jīng)典”與背誦“廣告詞”一樣簡單。
后來,南懷瑾先生領(lǐng)導的“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將這一理念介紹到大陸,王財貴先生還在祖國各地巡回演講,進行推廣。不幾年的功夫,居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了許多家長和兒童的喜愛。如果長此以往,這種讀經(jīng)活動的綜合功效會更加突顯,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對于已經(jīng)具備較好理解能力的人,靜靜記誦,便能體會出經(jīng)典的韻味。宋代大儒朱熹撰《四書集注》,轉(zhuǎn)述二程之意,有《讀〈論語〉〈孟子〉法》,除了申論誦讀二書的意義,其所談到的具體方法對今人也仍有啟發(fā)。略謂:
第一,曉知文意。沒有讀懂文字,當然談不上理解文意,所以要先曉其文,再求其意。
第二,設身處地。程子說:“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彼J為,即使孔子復生,也“不過以此教人”。
第三,熟讀深求。只有熟讀,才可品味經(jīng)書意蘊;最好通讀,以便融會貫通,準確把握。
第四,自我對照??鬃友哉Z都是答問,“句句是自然”,每一句都可斟酌體會。平心靜氣誦讀思索,暫時不明之處保留疑問,然后對照自己,此乃程子所謂“將圣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不停留在文字表面,有利于涵養(yǎng)個人氣質(zhì)。
董仲舒絕不是表達他對各種征兆的觀點是試圖解釋他們的唯一的人。在記載這類事件的看法中,《漢書》收入了一些人的評論,他們對這些事情的作風和談論略微不同。除了董仲舒本人外,還有其他幾名官員如劉向、王音和龔遂專門論述說,應當把這些不吉利的實踐解釋為天對人的警告。劉歆甚至認為皇帝沒有祭祀周代諸王的陵墓才導致了這種事情發(fā)生,或者說皇帝聽不進去勸諫。
董仲舒采用對警戒的勸告性批判來解釋高帝的宗廟著火時候?qū)懙溃?/p>
《春秋》之道舉往以明來,是故天下有物,視《春秋》所舉與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倫類以貫其理,天地之變,國家之事,粲然皆見,亡所疑矣。
可以說董仲舒提高了歷史研究的價值。通過對董仲舒的各種言論和行為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漢代,董仲舒等儒生通過對《春秋》學的研究操持了廷議和對皇帝的批評以及論斷現(xiàn)世世界的權(quán)力,而儒家的經(jīng)典《春秋》等成為評斷事物是非長短的依據(jù)。儒家思想為漢室的政治提供了合法性,可是也相對地把知識分子提升到與政權(quán)抗衡的地位。由此以后,漢代的知識分子脫離了役屬的成分,建立了對政權(quán)進行褒貶和評判的信念和自覺性。
[1]徐志剛.論語通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2]董仲舒.春秋繁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王銘銘.文字的魔力:關(guān)于書寫的人類學[J].社會學研究,2010(2):51-57.
[4]徐復觀.徐復觀論經(jīng)學史兩種[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
[5]崔瑞德,魯惟一.劍橋秦漢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760.
(責任編校:魏彥紅英文校對:安曉紅)
Dong Zhong-shu and the Study of Chunqiu in Han Dynasty
NIU Qiu-sh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Henan 461000,China)
Dong Zhongshu inherits the approaches Chunqiu from Gongyang.In Han Dynasty,the Confucian scholar had the right to speak and comment on the society and the world from the study of Dong Zhongshu’s speech and act and the Confucianism becomes the basis of their comment.While it raised the legality of monarchy in Han Dynasty,it somehow upgrades stature of the intellectuals from their subordinated position,to contend confidently and consciously with the regime.
Dong zhong-shu;Gongyang Zhuan;Han Dynasty;Chunqiu;Reg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