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我國許多省份普降大雨,致使一些地方江河水位猛漲,造成洪澇災害。其實,在人類生活進程中,洪澇災害向來就是人類最常面臨的自然之敵。那么,我國古代是如何防治洪水的呢?
在宋代,吳江(今江蘇省蘇州)上立有兩座水則碑,建于1120年。水則碑分為“左水則碑”和“右水則碑”,左水則碑記錄歷年最高水位,右水則碑則記錄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當時規(guī)定水位相當于一劃,無論高田低田都不會受災;超過兩劃,極低田地受災;超過三劃,低田受災……超過七劃,極高的田地也會受災。從水則碑我們可知宋代為統計汛期農田被淹面積,已建立了水位觀測制度,這也是我國觀測水位直接為農業(yè)生產服務的最早記載。
金朝泰和二年,《泰和律令》頒布全國執(zhí)行。其中的《河防令》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防洪法規(guī),其主要內容有:第一,明確劃定了黃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將“六月初至八月終”定為“漲水月”,規(guī)定這期間沿河官員必須輪流“守漲”,不得有誤。第二,規(guī)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出官員,在汛期到來之前沿河檢查,督促沿河的州、府、縣落實防汛規(guī)劃措施,維修加固堤防。第三,規(guī)定河防緊急時,沿河州府和都水監(jiān)、都巡河官等應共同商定搶險事宜。第四,獎功罰罪,沿河州、府、縣官員防汛無論有功還是有罪,都要上報,由朝廷據情處理。
元代時,朝廷還根據自然條件,設有陸站、水站、轎站、步站等報警驛站。東北地區(qū)由于路況差,故設有狗站。原來,我國元代官方很重視發(fā)揮狗的作用,訓練狗作為通信報警工具,用于報告水警的狗最多時達3000條。當時,在遼東、黑龍江下游等地區(qū)就設立有15處狗站用于報告水警。
清代順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間,黃河、淮河、運河部分河段連年潰決,水災嚴重,為防洪,便產生了“水報”。顧名思義,所謂“水報”即“水汛的警報”。據史料記載,水報的運作形式其實是和兵報相同的一種加急快報。當河流上游連降大雨河水陡漲時,當地的官長便將水警情報書于黃絹,并用黃布裹包蓋上印信,然后由水使乘六百里快馬晝夜兼程下送。下游接報后,立刻加固堤防,疏散人口,做好防洪的準備。
(司徒長風薦自《牛城晚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