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超, 吳 冬, 張 魏, 吳超林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省數字化工藝仿真與試驗技術重點實驗室,沈陽110136)
在現代航空發(fā)動機中,渦輪入口燃氣溫度越來越高,給發(fā)動機帶來一系列問題.為了保證渦輪部件安全正常工作,必須為渦輪設計一個高效冷卻系統(tǒng).目前在渦輪葉片上應用最多的冷卻方式是氣膜冷卻,其主要原理是從處于高溫環(huán)境的表面上一個或多個離散孔中引入二次冷氣流(冷卻工質或射流),以保護射入點下游區(qū)域的表面[1].
氣膜孔結構是影響氣膜冷卻效率的重要因素,改善氣膜孔結構是提高氣膜冷卻效率的有效措施.Goldstein[2]給出了影響氣膜冷卻效率的幾何和流動因素;Hunley等[3]研究了不同吹風比和湍流度下反渦孔的冷卻效率,得出其出口形成的漩渦方向是指向壁面的(與圓柱孔的漩渦相反),并且在高吹風比和低湍流度下可提高反渦孔的冷卻效率;Li等[4]研究了在出口增加橫向槽射流孔時的冷卻效率,氣膜孔射流角度為復合角,得出復合角為45°時冷卻效率最高;Lee等[5]研究了不同結構的前傾式扇形孔射流冷卻效率,得到了最佳孔型結構;朱惠人等[6]研究了簸箕形孔、圓錐形孔和圓柱形孔對氣膜冷卻效率的影響,得出了在高吹風比下帶有擴張形出口射流孔的冷卻效率優(yōu)于圓柱形射流孔的冷卻效率;楊寬等[7]進行了單孔和排孔平板氣膜冷卻的試驗研究,得出在吹風比為1.0時孔下游冷卻區(qū)域增大,有良好的冷卻效果;雷云濤等[8]研究了吹風比為0.75、1.0和1.5下平板氣膜的冷卻效率,得出在所研究的吹風比范圍內,隨著吹風比的增大,氣膜冷卻效率不斷降低;李廣超等[9]提出了雙出口氣膜孔,將圓柱孔產生的有害對旋渦改變成使冷氣更容易貼近壁面的漩渦流,以提高冷氣利用率,從而提高冷卻效率.
在文獻[9]的基礎上,筆者研究了不同結構的單入口-雙出口孔在不同吹風比下的冷卻效率,以找出雙出口孔射流冷卻效率的最佳吹風比.
圖1定義了出口氣膜孔的幾何參數.雙出口氣膜孔由一個射流主孔和一個射流次孔組成,直徑都為10mm.在距離主孔入口1.5倍主孔直徑位置,次孔中軸線和主孔中軸線相交.主孔中軸線和壁面夾角α為30°,次孔中軸線和壁面夾角β為45°,方位角γ的研究范圍為0~60°,為了增加冷氣的徑向覆蓋范圍并且有利于加工,γ分別取30°、45°和60°.
圖1 幾何參數定義Fig.1 Definition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坐標定義如下:坐標原點定義為通道入口的最左邊,x方向為沿主流方向,y方向為沿通道高度方向,z方向為沿通道寬度方向.根據模型特點,將計算域劃分為三部分:1個主(燃)氣流通道、5個雙出口氣膜孔和1個冷氣腔.主(燃)氣流通道的長(x方向)為500mm,高(y方向)為100mm,寬(z方向)為200mm;主(燃)氣流通道分為3段:入口部分(長50mm)、與5個氣膜孔相連的氣膜孔出口部分(長70mm)和氣膜孔下游冷卻效率測量區(qū)(長380 mm).5個氣膜孔的中心線相互平行,間距為30 mm.冷氣腔出口距離主流通道30mm.冷氣腔通道尺寸:長(x 方向)為100mm,高(y 方向)為150 mm,寬(z方向)為100mm.
圖2為采用Gambit計算軟件生成的三維網格結構示意圖.由于氣膜孔結構較為復雜,因此采用四面體網格對5個氣膜孔進行網格劃分,生成非結構化網格.氣膜孔出口部分和冷氣腔也生成非結構化網格,其他部分采用六面體網格,緊貼氣膜冷卻面的第一層網格尺寸為0.05mm,相應的y+值在1~10.整個計算域網格總數為1.67×106.
圖2 整體網格構造示意圖Fig.2 Computation domain and grids
定義各參數如下:
吹風比
冷卻效率
無量綱溫度
平均冷卻效率
式中:ug為主流在主流通道內的平均速度;uc為冷卻氣流在氣膜孔內的平均速度;ρg為主流密度;ρc為冷卻氣流密度;Tg為主(燃)氣流的溫度;Taw為絕熱壁溫;Tc為冷卻氣流的溫度;T為冷氣和燃氣摻混后的流體溫度;n為相同x/d位置的徑向網格數;ηi是相應網格的冷卻效率.
邊界條件為:給定主流入口的平均速度為30 m/s;出口為壓力出口,基于該速度和氣膜孔主孔直徑的雷諾數Re=18 000;冷氣腔入口質量流量根據吹風比給出;主流入口溫度為330K,冷卻氣流(二次流)入口溫度為300K,壁面為絕熱條件;主流通道入口湍流度為1%;吹風比分別設定為0.5、1.0、1.5和2.0.
利用Fluent6.3軟件的分離隱式求解器進行三維穩(wěn)態(tài)計算.湍流模型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用此模型計算的可靠性已在文獻[9]中得到驗證,誤差小于10%,見圖3.壓力、速度耦合基于Simple算法,各參數離散均采用二階精度迎風格式.采用分離隱式求解器求解并實施亞松馳.計算收斂時,連續(xù)方程和速度分量的殘差小于10-6,能量方程的殘差小于10-8,湍流模型的殘差小于10-5.
圖3 冷卻效率計算數據與試驗數據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cooling effectiveness between calculated result and experimental data
圖4給出了吹風比對x方向平均冷卻效率的影響.從圖4可以看出:在整個測量域上,冷卻效率基本上都是隨著x/d的增大而降低.這是由于氣膜孔下游冷氣逐漸脫離壁面與主流摻混而造成的.
從圖4(a)可以看出:當次孔方位角γ為30°、吹風比為1.0時,徑向平均冷卻效率最高;不同吹風比下冷卻效率的大小順序為η1.0>η0.5>η1.5>η2.0.在吹風比為0.5時,由于冷氣量小,壁面附近的冷氣很快被加熱;而當吹風比為1.5和2.0時,由于冷氣的動量大,冷氣從氣膜孔噴出后直接與主流摻混,從而造成冷卻效率下降.從圖4(b)可以看出:γ=45°、吹風比為1.5和2.0時,冷卻效率在x/d=5附近處達到最小值.這是由于吹風比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在氣膜孔下游形成了一個低壓區(qū),使得主流直接與壁面接觸,造成冷卻效率降低,而冷氣的動量大,可以到達更遠的距離,從而冷卻效率又緩慢升高.從圖4(c)可以看出:γ=60°時,在整個測量域上,吹風比為0.5時冷卻效率最高;不同吹風比下冷卻效率的大小順序為η0.5>η1.0>η1.5>η2.0.這是由于隨著吹風比增大,冷氣的動量增大,冷氣與主流的摻混加劇,造成冷氣浪費,使得冷卻效率降低.
圖4 不同方位角下吹風比對x方向平均冷卻效率的影響Fig.4 Influence of blowing ratio on averaged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in xdirection
圖5給出了次孔方位角為45°時不同吹風比下的冷卻效率云圖.從圖5可以清晰地看到:沿著主流方向冷卻效率逐漸減低.這是由于氣膜孔下游的冷氣逐漸脫離了壁面而與主流摻混,造成冷卻效率降低.對比圖5(a)和圖5(b)可以看出:當吹風比為2.0時,主孔下游的等冷卻效率線向著次孔一側偏轉明顯.這是由于兩個出口中心徑向坐標并不重合,此時的雙出口起到了增加冷氣徑向覆蓋寬度的作用.在低吹風比(M=1.0)時,冷氣射流的動量較小,與主流摻混較弱,冷氣能很好地附著在壁面上;x/d<7的區(qū)域是射流的核心區(qū),此區(qū)域的冷卻效率很高.而吹風比為2.0時,由于較大的吹風比使大部分冷氣噴入了主流核心區(qū),而沒有附著在壁面上,使得冷氣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導致氣膜孔下游x/d<8區(qū)域內冷卻效率低;在x/d>15的區(qū)域,吹風比1.0和2.0下的冷卻效率差別不大,這是由于吹風比增大,射流動量逐漸增大,使得冷氣可以到達更遠的距離.
圖5 γ=45°時不同吹風比下的冷卻效率云圖Fig.5 Contours of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varying with blowing ratio(γ=45°)
圖6給出了吹風比為2.0時,在不同方位角下氣膜孔下游15倍孔徑位置處的速度矢量和無量綱溫度θ分布.隨著y/d增加,無量綱溫度越來越低.對比圖6(a)和圖6(b)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相同吹風比的條件下,次孔方位角γ=45°時雙出口射流產生的漩渦尺寸明顯小于γ=60°時的尺寸,說明γ=45°時雙出口孔射流冷氣貼附性更好.從圖6(b)可以看出,雙出口孔并沒有改變圓柱孔出口的有害對漩渦結構.隨著吹風比增大,冷氣射流卷吸作用不斷增強,使得冷氣脫離壁面與主流摻混越來越強烈,能量損失嚴重,周圍主流不斷與壁面接觸,氣膜冷卻效率降低.這說明雙出口結構改善了氣膜孔下游的流場,這才是氣膜冷卻效率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圖6 氣膜孔下游x/d=15處速度矢量和無量綱溫度分布Fig.6 Velocity vector and dimensionless temperature distribusion at x/d=15downstream the film hole
圖7給出了氣膜孔下游冷卻效率測量區(qū)的平均冷卻效率.從圖7可以看出:次孔方位角γ=30°時,最佳吹風比為1.這是由于吹風比增大使得冷氣脫離壁面與主流的摻混加劇,從而高吹風比下的冷卻效率降低.γ=45°時,冷卻效率隨著吹風比增大而增大.這是由于在此角度下,次孔起到了很好的覆蓋徑向面作用,使得冷氣得到充分利用,冷卻效率較高.γ=60°時,冷卻效率隨著吹風比增大而降低.這是由于次孔與主孔之間的角度過大,主孔氣流和次孔氣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消失,使得冷卻效率隨著吹風比的增大而降低.
圖7 面平均氣膜冷卻效率Fig.7 Averaged surface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1)吹風比對雙出口孔射流的冷卻效率影響很大,不同次孔方位角所對應的最佳吹風比不同:當次孔方位角γ=30°時,最佳吹風比為1.0;當γ=45°時,最佳吹風比為2.0;當γ=60°時,最佳吹風比僅為0.5.
(2)綜合考慮不同吹風比時的面平均冷卻效率,次孔方位角γ=45°時面平均冷卻效率只有在吹風比為1.0時略低于γ=30°時的面平均冷卻效率.在研究高吹風比對氣膜冷卻效率的影響時,γ=45°為最佳孔形結構.
[1]韓介勤,桑地普·杜達,斯瑞納斯·艾卡德.燃氣輪機傳熱和冷卻技術[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GOLDSTEIN R J.Film cooling:advancement in heat transfer[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1:321-379.
[3]HUNLEY B K,NIX A C,HEIDMAN J D.A preliminary nume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high freestream turbulence on anti-vortex film cooling design at high blowing ratio[C]//Proceedings of ASME Turbo Expo 2010:Power for Land,Sea and Air.Glasgow,UK:ASME,2010.
[4]LI Jia,REN Jing,JIANG Hongde.Film cooling performance of the embedded holes in trenches with compound angles[C]//The Proceeding of ASME Conference 2010,Volume 4:Heat Transfer. Glasgow, UK:ASME,2010.
[5]LEE K D,KIM K Y.Shape optimization of a laidback fan-shaped film-cooling hole to enhance cooling performance[C]//Proceedings of ASME Turbo Expo 2010:Power for Land,Sea and Air.Glasgow,UK:ASME,2010.
[6]朱惠人,許都純,劉松玲.氣膜孔形狀對排孔下游冷卻效率的影響[J].航空學報,2002,23(1):75-78.ZHU Huiren,XU Duchun,LIU Songling.Effect of hole shape on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J].Acta Aeronautica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2,23(1):75-78.
[7]楊寬,趙志軍,戴韌.圓形斜孔氣膜冷卻性能的試驗研究[J].動力工程學報,2010,30(11):827-832.YANG Kuan,ZHAO Zhijun,DAI Ren.Experimental study on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of slant holes[J].Journal of Chinese Society of Power Engineering,2010,30(11):827-832.
[8]雷云濤,林智榮,袁新.不同吹風比下平板氣膜冷卻數值模擬[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8(8):1331-1334.LEI Yuntao,LIN Zhirong,YUAN Xin.Numerical study of film cooling of a flat plate at different blowing ratios[J].J Tsinghua Univ:Sci &Tech,2008,48(8):1331-1334.
[9]李廣超,張魏,項松.雙出口氣膜孔冷卻效率數值模擬[J].航空動力學報,2010,25(6):51-55.LI Guangchao,ZHANG Wei,XIANG Song.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oling effectiveness with injection of double-outlet hole[J].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2010,25(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