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國勇 沈宇桓 劉華
偏頭痛的患病率為5% ~10%,是常見的慢性血管性疾患,一般于兒童期和青春期起病,男女患病率的比例為1:2~4,常有遺傳背景[1]。中青年期達發(fā)病高峰,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偏頭疼的頻繁發(fā)作常影響日常生活。當前,我國偏頭痛診治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Deeb等于1992年研究證明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療效確切,但其不良反應較明顯。2006年中國偏頭痛診斷與防治專家建議使用中藥制劑,但中藥制劑應用于偏頭痛是否有效的證據(jù)相對較少。腦心通膠囊藥理學研究表明腦心通膠囊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收縮擴張功能,增加腦血流量。腦心通膠囊是由化瘀通絡及益氣活血的藥物組成的中成藥,為觀察腦心通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我們進行了臨床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120例為2010年3月~2012年3月來我院門診部就診患者,均符合1988年國際頭痛協(xié)會所制定偏頭痛診斷標準。120名患者按數(shù)字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齡16~63歲,平均數(shù)37歲,病程6個月~19年,平均病程8.6年,其中無先兆偏頭痛36例,有先兆偏頭痛24例。治療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齡19~61歲,平均數(shù)37歲,病程6個月~20年,平均病程9.5年,其中無先兆偏頭痛33例,有先兆偏頭痛27例;兩組的偏頭痛類型、病程、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單用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治療組給予腦心通膠囊(陜西步長制藥生產(chǎn)),每次三粒(每粒260mg),每日3次口服,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兩組均維持兩個月。研究期間避免使用其他治療偏頭痛的藥物,如麥角胺制劑、鎮(zhèn)靜劑、鎮(zhèn)痛藥等。
治療2個月后評價療效,療效評定標準采用孫增華等[2]于1995年提出的《偏頭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意見》中的計分法,著重觀察頭痛持續(xù)時間、程度、發(fā)作次數(shù),逐項進行評分,并計算總分,分值越高,偏頭痛情況越嚴重。療效評定包括無效、有效、顯效、控制4種。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20%及以下;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21% ~50%;顯效:治療后總積分減少50%以上;控制:療程結(jié)束時及停藥一個月偏頭痛無發(fā)作;有效、顯效、控制例數(shù)的總和為總有效例數(shù),比較兩組的總有效率。記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各種不良反應,并統(tǒng)計發(fā)生率。
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
兩組患者均完成療程,臨床療效比較詳見表1。
有關藥物的不良反應中,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
偏頭痛患者約60%有家族史,低血糖、烈日照射、強光刺激、氣候驟變、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等均可誘發(fā)偏頭痛[3]。有關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大體上可概括為神精源性學說和血管源性學說兩大類。許多研究證實,偏頭痛患者較正常人的血小板更易聚集。血小板聚集后能釋放血栓烷A2、花生四烯酸、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組胺、腺苷、5-羥色胺等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又能進一步促使血小板聚集。這樣交互作用產(chǎn)生大量的花生四烯酸及血栓烷A2、兒茶酚胺,它們均有減少腦血流作用、強力收縮血管,繼而引起偏頭痛。
對于該病的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主張在急性發(fā)作時采用NSAID或麥角胺制劑,緩解期多采用鈣拮抗藥(如氟桂利嗪)或5-羥色胺拮抗劑(如笨噻啶)以預防其發(fā)作[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氟桂利嗪可選擇性抑制腦神經(jīng)細胞鈣離子過度內(nèi)流及腦血管平滑肌痙攣,抑制血小板釋放的5-羥色胺、前列腺素并降低細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等介質(zhì),可改善紅細胞變形性、血液黏度和血管痙攣,可做治療偏頭痛。但氟桂利嗪有腹痛、體重增加、嗜睡等不良反應,這限制了其應用的范圍,因此,本研究采用每晚5mg、劑量偏低,,結(jié)果表明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腦心通膠囊是由雞血藤、牛膝、桂枝、桑枝、地龍、全蝎、水蛭、黃芪、桃仁、紅花、乳香(制)、沒藥(制)赤芍、丹參、當歸、川芎等藥物合成的中成藥,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栓形成可以增加腦學流量。因此,其在臨床上可能對偏頭痛有效。我們采用腦心通膠囊聯(lián)合氟桂利嗪(5mg)治療偏頭痛,發(fā)現(xiàn)較單用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更有效,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說明腦心通膠囊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臨床療效較單用氟桂利嗪好。
1 偏頭痛診斷與防治專家共識組.偏頭痛診斷與防治專家共識[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6,45(8):694 -696.
2 孫增華,楊玉金.偏頭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意見[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1995,12(2):110.
3 匡培根.偏頭痛的診斷和防治[J].新醫(yī)學,2004,35(7):433-435.
4 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