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振東
在一家開在廈門的臺灣醫(yī)院里,我看到很多讓人感動的細節(jié)。
每張病床都配備一把椅子,方便家屬陪護,最重要的是,到了晚上,這個椅子一拉開就可以變成一張床。
每一次點滴,護士都會推醫(yī)院專門設計的操作車到患者的病床邊,當面進行藥物配置,讓患者放心,不會把藥物弄錯。
做B超要涂潤滑劑,做完后,護士會幫忙擦掉那些黏糊糊的東西。
給老人家量血壓時,護士一定會先幫他卷起袖子,量完后再幫他放下來。
住院時,如果需要到其他區(qū)域做檢查,護士會幫你聯系,而且一定會陪你到相關科室檢查,完畢后再護送你回來。
病房的衛(wèi)生間有個拉繩,那是緊急呼救繩。為什么不設計成按鈕呢?因為真正出現危險時,病人往往是按不到按鈕的,他只會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這樣,呼叫就傳遞出去了。
住院要填病人的信息公開表,這是征求意見用的。比如“要不要向別人透露你在這里住院”,如果你不同意,任何人都無法打聽到你在哪個病床。
醫(yī)院廣播有閩南語,方便聽不懂普通話的鄉(xiāng)親。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家醫(yī)院按照廈門市統(tǒng)一的標準收費,絕大部分項目和廈門其他醫(yī)院一樣。這些為患者著想的細節(jié),花不了多少錢,也不難做到,只要醫(yī)院有這樣的理念,就可以消除患者80%的怨氣。而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既方便了患者,也為醫(yī)生的生存環(huán)境減少了壓力。其實,每一個為對方著想的細節(jié),最終都會讓雙方受益。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