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牛良君 李軍 陳素麗
慢性淚囊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眼病,好發(fā)于中老年女性,農村和邊遠地區(qū)多見。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溢淚,手指擠壓淚囊部,有黏液或黏膿性分泌物自淚小點溢出[1];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為淚囊鼻腔吻合術。近來也有采用淚道激光、類Y型硅膠逆行植入、氣囊導管擴張淚道成型等技術,雖然也符合微創(chuàng)、美容的要求,但復發(fā)率較高[2]。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在鼻內鏡下行淚囊鼻腔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慢性淚囊炎患者103例103眼,男21例,女82例;年齡15~71歲,平均(42.1±3.4)歲。其中淚總管阻塞15例,淚囊囊腫2例,3例曾行類Y型硅膠管逆行植入術失敗,臨床表現(xiàn)有持久溢淚、壓迫淚囊時有黏液性分泌物逆流、淚道沖洗不通暢,經(jīng)保守治療無好轉。檢查見淚點及淚小管均正常,常規(guī)淚囊碘油造影,證實淚囊大小正常,無占位性病變。隨機將全部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3例(43眼),對照組60例(60眼)。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觀察組:全部患者術前行鼻內鏡下鼻腔詳細檢查,對伴有鼻腔病變者術中同時行鼻內矯正術。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1)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2)插管全身麻醉成功后,2%利多卡因10mL+1‰腎上腺素1mL做鼻腔黏膜局部浸潤麻醉及收縮血管;(3)在鼻內鏡下用小鐮狀刀在中鼻甲附著處前緣黏膜區(qū)做直徑10mm圓形黏骨膜切除,暴露上頜骨額突和淚嵴骨;(4)電轉磨除上頜骨額突與淚嵴骨連接處約8mm的骨質,暴露淚囊內側壁;(5)用淚道探針自下淚小點探入淚囊,向鼻腔頂起淚囊內壁,環(huán)形切除淚囊內側壁,造成直徑約7mm的圓形缺損,沖洗淚囊,可見沖洗液從鼻腔造孔處流出;(6)將特制的帶導絲的淚道沖洗針自下淚點插入淚囊,經(jīng)鼻內鼻腔淚囊造孔處將淚道沖洗針引入鼻腔,抽出導絲至鼻外,然后將牽拉淚道擴張管的絲線通過導絲經(jīng)鼻腔淚囊造孔拉出下淚小點,固定于下瞼皮膚上,1個月拆除,鼻腔內填油紗條壓迫止血,24h后拔出油紗條。對照組:全部患者施行經(jīng)內眥部皮膚切口的淚囊鼻腔吻合術,(1)經(jīng)內眥部皮膚切口,剝離骨膜,暴露淚囊窩,均為傳統(tǒng)的鼻腔淚囊吻合術手法,不必切斷內眥韌帶。(2)造骨孔:用小紋式止血鉗在淚囊窩下后菲薄骨板處壓破一小孔。再用乳突咬骨鉗向前向下擴大骨孔,約10mm×12mm,注意用咬骨鉗頂端把鼻粘膜推開再咬骨,防止出血。(3)在淚囊內壁作“U”形切口,鼻粘膜亦作“U”形切口,兩瓣均較大;兩瓣對合良好后,用5-0黑絲線將兩瓣縫合2~3針,用淚道沖洗針頭沖洗通暢,并把少量凝血塊沖洗干凈,縫合軟組織時把吻合瓣懸吊縫合一針,防止吻合瓣下墜,間斷縫合皮膚切口。(4)術畢鼻腔內不用填塞油紗條。
1.3 術后處理 術后第3d起用生理鹽水行淚道沖洗,口服抗生素(鹽酸克林霉素膠囊,廣州白云山光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次/d,0.3g/次,使用1周后改為每周2次,并清理鼻腔。1個月后拔管,改為每周沖洗1次,至少沖洗2個月,術后隨訪3~6個月。
1.4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鼻內窺鏡下觀察中鼻甲前端鼻腔外側壁淚囊,造孔形成上皮化,溢淚、流膿等癥狀消失,沖洗淚道通暢。好轉:鼻窺鏡下觀察中鼻甲前端鼻腔外側壁淚囊造孔形成上皮化,癥狀減輕,沖洗淚道通暢或加壓后通暢。無效:仍然溢淚,沖洗淚道或加壓后仍不通暢,鼻內窺鏡下淚囊窗口閉鎖。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本組例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來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6~12個月,所有患者103例103眼中,6個月的具體情況為:觀察組38眼,對照組49眼,一次性治愈,流膿溢淚癥狀消失,淚道沖洗通暢;好轉:觀察組1眼,對照組3眼;無效:觀察組4眼,對照組8眼,有效率分別為90.7%、86.7%。12個月的具體情況為:一次性治愈:觀察組38眼,對照組49眼;好轉:觀察組4眼,對照組7眼;無效:觀察組1眼,對照組4眼,有效率分別為97.7%、93.3%。6個月隨訪中12例為無效眼,即術后硅膠管脫落,造孔處肉芽增生,瘢痕收縮致造孔閉鎖。對上述12眼患者均給予鼻內鏡下清理閉鎖造孔,重新置管,兩個月后拔管,目前隨訪12個月,無效:觀察組1眼,對照組4眼,恢復良好。詳見表1。
表1 術后隨訪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在不同時間有效率的比較
慢性淚囊炎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常為鼻淚管狹窄或阻塞,微生物隨淚液滯留在淚囊中,生長繁殖而發(fā)病[3]?;颊吲R床表現(xiàn)為溢淚或伴有流膿。雖然不直接影響視功能,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和痛苦,并且是眼部重要的感染源[4]。一般藥物治療無效,手術治療成為根治慢性淚囊炎的唯一方法,以往一般是采用鼻外行鼻腔淚囊吻合術,這種手術方式操作很復雜,創(chuàng)傷也比較大,易遺留面部瘢痕。近些年來,隨著鼻內窺鏡的普及應用,鼻內窺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已成為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新方法[5]。鼻內進路的最大優(yōu)點是免除了顏面部的切口,中青年患者更容易接受。鼻內窺鏡下手術可提供清晰的直觀視野[6],使手術更為準確、精細。對于合并類似鼻腔鼻竇炎癥或解剖異常等鼻部疾患的患者,單行鼻腔淚囊吻合很多情況下由于鼻腔病變最終會導致手術失敗,但是如果對患者行鼻內鏡下鼻內手術可同時清除鼻腔鼻竇病變,減少多次手術給患者造成的痛苦,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也便于患者易接受。
本組103例中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25例,占24.27%,鼻息肉2例,占1.94%,觀察組采用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孔術有效避免了面部瘢痕,無需切斷內眥韌帶,使淚液以近似生理的方式排出。所有患者103例103眼中,在6個月隨訪中,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0.7%、86.7%,12個月中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7.7%、93.3%。有效率提高,主要是在6個月隨訪后,對無效眼進行了鼻內鏡下清理閉鎖造孔,重新置管,兩個月后拔管的處理,12個月后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下鼻內淚囊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具有組織損傷小,操作簡單快捷,面部不留瘢痕,并發(fā)癥少,療效高,易于掌握等優(yōu)點,是治療慢性淚囊炎的理想方式。
[1]汪濱,柏正群.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7,7(6):383.
[2]李雅,范金魯,羅君.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孔術中常見問題的分析及處理[J].國際眼科雜志,2008,24(8):1042-1043.
[3]施凌平,龍娜.斷1/2內眥韌帶改良的淚囊鼻腔吻合術的臨床研究[J].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1,33(10):122-124.
[4]楊一濤,唐羅生,魏為,等.改良式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120例[J].眼科新進展,2008,10(2):211-213.
[5]婁斌,袁鸝,柯秀峰,等.淚小管置管聯(lián)合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103例[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1,26(9):231-233.
[6]趙娟.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體會[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11,11(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