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八路軍總部由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編而成,朱德任總指揮,原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原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朱、彭分別改稱總司令、副總司令。為保證中國共產黨對八路軍的絕對領導,8月29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前方軍委分會(又稱華北軍分會),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張浩、林彪、聶榮臻、賀龍、劉伯承、關向應9人組成,朱德為書記,彭德懷為副書記。
9月4日,八路軍總部從陜西云陽出發(fā)東進,15日由韓城芝川鎮(zhèn)渡河入晉,19日到侯馬,21日抵太原,計劃“進至靈丘附近”。八路軍戰(zhàn)略部署的變更,關系到總部指揮位置的調整。根據(jù)三個師不再部署于“四省交界地”的戰(zhàn)略方針,總部“進至靈丘附近”的計劃當然也需要變更。在9月21日華北軍分會上,將總部的指揮位置,選擇在靈丘西南方向距靈丘150多公里的五臺縣南茹村。
9月23日,八路軍總部進駐南茹村,朱德、彭德懷在該村南山腳下金鳳瑞家的大宅院里運籌帷幄,領導完成了三個師調整戰(zhàn)略部署的任務。
一一五師副師長聶榮臻(后改任師政治委員),對該師部署的調整,用“五臺分兵”來概括。這就是“從10月下旬馳援娘子關開始,一一五師就分為兩部分了?!旨摇墓ぷ骱芎唵?,只是確定一下誰跟主力轉移去新的地區(qū),誰留下來”?!傲粝聛怼钡娜蝿帐墙x察冀根據(jù)地。這里著重闡述一一五師主力的轉移。
一一五師主力從晉東北南移,在毛澤東9月關于變更戰(zhàn)略部署的電報中就提了出來,但是何時往何地轉移,則有過幾種方案。
9月17日,毛澤東最初提出的方案是:“……逐漸南移,展開于晉東南之太行太岳兩山脈中?!?/p>
10月10日,朱德、彭德懷致電周恩來并報毛澤東,建議周恩來“相機向閻錫山、黃紹提出,以陳光旅(三四三旅)移孝義、中陽、汾陽整補,并便利陜北補充,稍加整理即至陽曲西端,保護傅軍交通,取得閻允許”。
10月20日,毛澤東電示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敵占太原后……擬定之部署意見如下:㈠留楊成武團在恒山、五臺山地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㈡林師主力準備轉移于汾河以西呂梁山脈?!?/p>
10月25日,毛澤東電示朱德、彭德懷:“你們是否準備以陳光旅使用于正太路?我以為是必要的,并且徐海東旅主力似亦有南下作戰(zhàn)的必要,留一部配合總部特務團及楊支隊在西北一帶已足。目前決定的戰(zhàn)斗在正太路?!?/p>
10月28日,一一五師率三四三旅南移。朱德、彭德懷于10月27日,致電賀龍、蕭克、徐海東、楊成武、張宗遜、李井泉、王震:“由娘子關前進之敵進攻頗猛,現(xiàn)正與我友軍在娘子關舊關及其以南地區(qū)對戰(zhàn)中。為打擊與遲阻該敵,以爭取山西陣地之持久,總部率一一五師陳旅南移,準備同一二九師主力配合友軍消滅該敵之一部??偛棵魅臻_始移動,聶(榮臻)副師長率徐旅及楊團仍留五臺、靈丘、廣靈、蔚縣地域活動?!?/p>
11月4日,朱德、彭德懷指示林彪:“一一五師主力應加緊對沾尚、廣陽敵之偵察……利用松塔、廣陽大小寨口有利地形,消滅此敵。”當天,三四三旅在昔陽以西之廣陽鎮(zhèn)附近,伏擊殲敵1000人,繳獲騾馬700余匹,步槍300余支,以及大批軍用物品。
11月11日,在遼縣石拐鎮(zhèn)舉行的中央軍委華北分會決定:“一一五師除聶榮臻率一部留在晉察冀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外,主力迅速轉移到汾河流域和晉南進行群眾工作,并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一二九師在晉東南依托太行山脈開展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p>
12月,一一五師率三四三旅進抵趙城、洪洞地區(qū)后,由于國民黨閻錫山部無理阻撓,即停止向呂梁山脈開進。1938年2月中旬,日軍第二次向晉西南發(fā)起進攻,國民黨軍紛紛退向晉南和黃河西岸,呂梁部分地區(qū)已成為敵后,一一五師即率三四三旅進入?yún)瘟旱赜?,打擊南犯之敵,派出工作隊赴石樓、永和等縣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抗日武裝,開創(chuàng)抗日根據(jù)地。
1938年1月29日,八路軍總部決定一一五師所轄之三四四旅,“由一二九師首長指揮”,執(zhí)行正太路一帶的作戰(zhàn)任務;2月18日,朱德、彭德懷在作戰(zhàn)部署中,確定“徐海東旅統(tǒng)歸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指揮”,從此該旅正式脫離一一五師建制。到此,一一五師本次部署的調整,始告結束。
9月17日,一二師按照毛澤東“集結于太原以北之忻縣待命,準備在取得閻之同意下,轉至晉西北”的指示,由榆次北移忻縣待命。
9月20日,彭德懷說服閻錫山同意一二師變更部署后,當天由代縣太和嶺口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司令部返太原途中,路經忻縣會晤一二師領導人,商討怎樣執(zhí)行毛澤東關于新的戰(zhàn)略部署指示。彭德懷說:“一二師按毛澤東指示,應立即進入晉西北的管涔山區(qū),以寧武、神池為中心,在五寨、岢嵐、嵐縣、河曲、偏關、保德等地區(qū)組織和武裝群眾,開展游擊戰(zhàn)爭,還應派部隊前出雁北?!薄皬膽?zhàn)爭全局需要考慮,總部要讓王震率三五九旅東進到五臺以北的豆村鎮(zhèn)一帶相機作戰(zhàn),并由總部直接指揮,待一二九師到達正太路南北之后,再歸還建制?!?/p>
9月21日,中央軍委華北分會在太原舉行八路軍出師后的第一次會議,討論華北抗戰(zhàn)形勢和八路軍行動方針。決定“一二師主力以靈活的游擊戰(zhàn)襲擊左云方向之敵,并派得力領導干部組織晉西北及綏東群眾,組織游擊隊。王震率三五九旅之七一七團,進至五臺東北豆村鎮(zhèn)、臺懷鎮(zhèn)地域,準備適時相機參加戰(zhàn)斗,到達目的地即著手布置五臺以北,阜北、平山以西之群眾工作”。
9月22日,一二師根據(jù)朱、彭、任21日兩電,布置以下工作:“第三五八旅22日起,開始由忻縣乘車,到寧武下車,到神池附近集中。第一二師師直隨三五八旅車運。第三五九旅由總部直接指揮?!钡?,由于車運困難,至23日除三五八旅旅部、七一五團團部,帶一個營到達寧武外,其余部隊仍在原平待車。
9月24日至9月底,一二師機關和三五八旅全部,先后到達神池、五寨一帶。
10月5日,毛澤東指示:“王震部速歸還建制。賀師全部除游擊支隊外,主力此刻應隱蔽于五寨地區(qū),待原平正面打得激烈時……搗亂敵人的整個后方?!?日,王震率七一七團由五臺柏蘭鎮(zhèn)出發(fā),經定襄、忻縣西北,到達寧武以南地區(qū),歸還建制。
10月6日,毛澤東對一二師的部署作了如下指示:“第一,在平魯、偏關、朔縣、左云、右玉、清水河、河曲、保德、岢嵐地區(qū)開展游擊運動,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jù)地……留下的游擊隊均以義勇軍的名目出現(xiàn)。第二,在綏遠的清水河一帶,主要的是繁殖游擊隊、義勇軍。第三,在游擊隊下可以組織若干游擊小組?!?/p>
一二師開赴晉西北后,遵照中央軍委的部署,迅速擴充和組建了大量新的部隊。到1937年冬,三五八旅由兩個團擴編為3個團(新增忻崞獨立團),三五九旅由1個團擴編為3個團(新增平山獨立團、崞縣獨立團),新成立了雁北支隊、綏蒙支隊,團級戰(zhàn)斗單位由入晉時的3個,猛增為8個。全師人數(shù)由入晉時的8227人,發(fā)展到29162人。
9月28日,毛澤東電示劉伯承、徐向前、張浩:“我一二九師(缺一個團)接電立即出動,經臨晉渡河到侯馬上車,在太原補充衣、彈,速開正太路南北地區(qū)?!?/p>
10月6日,朱德、彭德懷致電劉伯承、張浩等,指示:“一二九師決由同蒲路運至河邊村轉五臺,準備協(xié)同一一五師從臺懷向平型關、繁峙、渾源出擊。教導營并多配工作人員,進至正太鐵路間之壽陽、平定及盂縣地區(qū),加緊發(fā)動群眾,擴大本身?!?/p>
當日,毛澤東回電朱德、彭德懷:“基本同意一二九師集中河邊村,配合一一五師作戰(zhàn)之意見。但是否以該師一個團附教導營在正太鐵路工作……因恐娘子關守軍萬一靠不住時,我軍后路較為安全?!?/p>
1937年11月,一二九師在八路軍總部的直接指揮下,進入晉東南太行山區(qū)。12月,建立了以太行山區(qū)為中心的抗日根據(jù)地。圖為朱德 (右)與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 (中)、政委鄧小平 (左)在研究作戰(zhàn)計劃。
10月9日,劉伯承從侯馬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我率七六九團今日到侯馬,15時開始上車,北開太原。師主力,明10號續(xù)到侯馬。擬組織地方工作隊,到壽陽、平定、盂縣開展地方工作。”
10月13日,七六九團已到達五臺東冶,八路軍總部致電周恩來轉陳賡等并報毛澤東:“井陘已失,一二九師陳賡旅應即轉平定壽陽下車,主力進到昔陽以東,小部向井陘、獲鹿以南,石家莊、元氏、邢臺之線以西游擊,主力集結昔陽以東,配合友軍從敵側翼襲擊,求得部分消滅敵人……已到東冶之團,準備轉到盂縣、平山之間,沿滹沱河兩岸向井陘、平山之敵游擊?!?/p>
10月26日,娘子關失守。當日,朱德在五臺會見在五臺做閻軍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徐向前,要他立即率駐在五臺縣郭家寨村的七六九團,去正太路以南的昔陽縣一二九師師部歸建。27日,朱德、彭德懷將此決定通知了劉伯承:“徐向前率陳錫聯(lián)團準于26日由東冶南進,徑到平定以南地域歸還建制?!?月25日,徐向前被任命為一二九師副師長后,沒有到任就隨周恩來到山西與閻錫山商談八路軍入晉事宜。
徐向前率七六九團由五臺赴晉東南歸建,以及王震率七一七團歸還一二師建制,標志著八路軍三個師之間調整兵力部署的工作,終告完成。
1937年9月23日,毛澤東復電彭雪楓并告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等,指出:“游擊戰(zhàn)爭主要應處于敵之翼側及后方,在山西應分為晉西北、晉東北、晉東南、晉西南四區(qū),向著進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敵人,取四面包圍襲擊之姿勢?!彼麖娬{:“五臺山脈應使之成為重要的游擊區(qū)域之一”,“同時應該充分注意晉西北管涔山脈地區(qū)的布置與準備”?!疤?、太岳山脈之晉東南與呂梁山脈之晉西南,雖目前距敵尚遠,然亦不可不于此時作適當之部署?!?/p>
在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晉西南“四角”地區(qū)建立敵后抗日根據(jù)地,是八路軍戰(zhàn)略部署變更的主要目的。從9月18日至10月13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毛澤東在所發(fā)電報中,七次提及在山西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問題。比如:9月24日他在致周恩來,朱、彭、任并告劉少奇、楊尚昆、朱瑞的電報中指出:“山西地方黨目前應以全力布置恒山、五臺、管涔三大山脈之游擊戰(zhàn)爭,而重點在五臺山脈,因該處可得閻、楊(楊愛源)更多協(xié)助,將來可向北恒山山脈發(fā)展。因此,該處應設置軍政委員會一類的領導機關,應選擇能獨立領導黨政軍各方面之干部,應立即開始普遍地組織地方支隊及群眾組織?!?月29日,毛澤東在致周恩來和朱、彭、任的電報中強調:“山西將成為華北的特殊局面”,“我們應……布置全省的游擊戰(zhàn)”,“在山西全省創(chuàng)立我們的根據(jù)地”。
1937年10月22日,中央軍委華北軍分會決定,“聶榮臻率第一一五師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的兩個隊、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直屬大隊以及三四三旅和三五九旅工作團的部分,共3000余人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敵后抗日根據(jù)地”。
10月25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向中央軍委呈報晉察冀軍區(qū)組建方案:平綏以南、同蒲以東、正太以北、平漢以西為晉察冀軍區(qū),以聶榮臻為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
11月7日,中共中央指示正式成立晉察冀軍區(qū),任命聶榮臻為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唐延杰為參謀長,舒同為政治部主任,查國楨為供給部長,葉青山為衛(wèi)生部長。當天,在五臺縣石嘴普濟寺,開會慶祝晉察冀軍區(qū)的成立,由聶榮臻宣布中央決定。
1938年1月10日,晉察冀邊區(qū)軍政民代表大會在河北省阜平縣舉行,晉東北、冀西、察南、冀中、冀東地區(qū)39個縣的149名代表出席。聶榮臻等9人當選為行政委員會委員,宋劭文為主任委員。經閻錫山轉呈國民政府行政院,于1月31日獲得批準,取消了“臨時”的名義,正式開始行使政權職能。
軍區(qū)和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標志著晉察冀邊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的勝利建成。
從1938年開始,軍區(qū)的范圍不斷擴大,軍分區(qū)和部隊的數(shù)量逐漸增加,到1945年,晉察冀軍區(qū)所轄軍分區(qū)發(fā)展到18個,區(qū)域擴展到冀中、冀東及熱河、遼寧的部分地區(qū),大軍區(qū)與軍分區(qū)中間成立了冀晉、冀察、冀中和冀熱遼四個二級軍區(qū),總兵力發(fā)展到32萬余人,民兵約90萬人,全區(qū)總面積發(fā)展到20多萬平方公里,2063萬人口,為對日反攻準備了有利條件。
1937年10月25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在向毛澤東呈報的八路軍在《晉察冀綏四省的軍事部署》中,建議“以晉西北、察西、綏東為晉綏察軍區(qū)”。但是,事后建立的軍區(qū)是“晉西北軍區(qū)”,只包括了晉西北和綏東地區(qū),未包括“察西”地區(qū),不久改稱“晉綏軍區(qū)”,而且軍區(qū)建立的時間較規(guī)劃晚了兩三年。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晉西北的情況比較特殊。主要表現(xiàn)為兩點:一是在軍隊規(guī)模上,國民黨在晉西北的軍隊比八路軍多得多,有傅作義的三十五軍、趙承綬的騎一軍、何柱國的騎二軍、郭宗汾的七十一師等。二是在政權機構上,閻錫山在晉西北設有第二區(qū)和第四區(qū)兩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它們代行國民黨山西省政府的職權,可以直接委派縣長,行使政權職能。
1939年12月,閻錫山發(fā)動“晉西事變”。
1940年1月17日,毛澤東、王稼祥致電朱德、彭德懷、楊尚昆、賀龍、關向應、聶榮臻、彭真等,指出:“晉西北須立即建立新的政權,采用原來趙承綬的山西省政府西北辦事處的形式較好,迅速用民選辦法推舉續(xù)范亭為主任,各縣的反動縣長、專員應迅速全部撤換,委任新人。”
2月1日,晉西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續(xù)范亭為主任。2月24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賀龍為書記,關向應為副書記。在軍政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下,逐步展開了建設晉西北抗日根據(jù)地的工作。
10月26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晉西北軍區(qū),并同意賀龍、關向應的建議:在晉西北成立四個軍分區(qū),由一二師和新軍旅級機關兼軍分區(qū)機關,由旅或縱隊首長兼任軍分區(qū)首長。
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成立,晉西北軍區(qū)隨之改稱晉綏軍區(qū)。1942年冬,晉綏軍區(qū)所轄軍分區(qū)增加到6個。抗戰(zhàn)勝利前夕,軍分區(qū)發(fā)展到8個。在大軍區(qū)與軍分區(qū)之間成立了呂梁、雁門、綏蒙3個二級軍區(qū),部隊有6個旅,14個支隊、22個團,總兵力8.5萬余人。
1937年10月25日,八路軍總部在《晉察冀綏四省的軍事部署》中,建議“以正太路以南,同蒲以東,平漢以西,黃河以北為晉冀豫軍區(qū)”。
11月13日,一二九師召開干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于創(chuàng)建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邊抗日根據(jù)地的指示,具體布置了開展游擊戰(zhàn)爭的任務。
1938年4月下旬,晉冀豫軍區(qū)宣告成立,對外稱一二九師后方司令部,司令員由師參謀長倪志亮兼任,政委為黃鎮(zhèn),副司令員王樹聲,政治部主任賴際發(fā)。晉冀豫軍區(qū)所轄區(qū)域,完全按照總部的部署劃分,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黃河以北的一小部分,總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人口700余萬,全區(qū)境內原有縣城59座,后新設縣治21個。
1939年秋,晉冀豫軍區(qū)對外改稱晉冀豫邊游擊縱隊。1940年4月,軍委決定撤銷晉冀豫軍區(qū),成立太行和太岳軍區(qū),一二九師師部和三八六旅旅部分別兼任兩軍區(qū)的領導機關。與此同時,還成立了冀魯豫軍區(qū),加上先前成立的冀南軍區(qū),一二九師共轄有4個軍區(qū),16個軍分區(qū)。
1941年9月1日,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在涉縣成立,邊區(qū)政府主席是楊秀峰,副主席有薄一波、戎伍勝。下設冀南、太岳、冀魯豫3個行署(太行區(qū)為邊區(qū)政府直轄)、22個專署、154個縣。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正式成立晉冀魯豫軍區(qū)。以晉冀豫軍區(qū)為開端的晉冀魯豫軍區(qū),地域擴大到北起正太路與石德路,南至黃河,西迄同蒲路,東抵津浦路;面積達18萬多平方公里,擁有人口2400萬;軍隊有6個縱隊,22個旅,23個軍分區(qū),部隊近30萬人,民兵40余萬人,成為全國七大根據(jù)地之一。
1937年11月9日,八路軍總部為落實《晉察冀綏四省的軍事部署》中關于建立晉西南根據(jù)地的規(guī)劃,命令一一五師率三四三旅由正太鐵路南進,適時進入?yún)瘟荷矫},創(chuàng)建晉西南抗日根據(jù)地。
由于閻錫山的阻撓,一一五師1938年春才進到靈石、孝義、隰縣、大寧一帶。3月2日,林彪在隰縣被國民黨軍哨兵誤傷,陳光代理師長。1938年冬,一一五師決定挺進山東,三四三旅參謀長陳士榘留下,率領新組建的獨立支隊(又稱晉西支隊),繼續(xù)堅持呂梁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1939年12月,在“晉西事變”中,晉西支隊與決死二縱隊遭到頑固派軍隊的襲擊。12月31日,毛澤東、王稼祥致電八路軍總部及一二師,指出:“晉西南新舊軍對戰(zhàn)結果,我陳支及決二縱共五個團已于27日離開晉西南到達汾離封鎖線以北之招賢鎮(zhèn)。”“目前整個形勢,閻以全力進攻晉西南,準備得手之后,改攻晉西北,隔斷華北與邊區(qū)以及華北各個區(qū)域的聯(lián)系。”“勝利地進行這一斗爭,保持山西抗戰(zhàn)根據(jù)地在我手中,保持華北與西北的聯(lián)系,這是目前的中心問題?!?/p>
對于上述“中心問題”如何解決,1940年1月11日,毛澤東復電彭德懷指出:一二師與一二九師“各出一部,向呂梁山攻擊,至少恢復原有陳支隊陣地及一條交通線,打通延水關。如果此時閻錫山愿意講和(還未喪失此種可能),則讓他占領呂梁山大部,我只占一小部及一條交通線就此罷手”。
2月23日,毛澤東起草致閻錫山的信,表示愿意和平解決山西發(fā)生的摩擦事件,并告知派蕭勁光、王若飛前往談判。25日,蕭、王持毛澤東寫給閻錫山的親筆信到達秋林鎮(zhèn),同閻錫山談判。
3月5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起草蕭勁光、王若飛與閻錫山談判成功的通報:“今后我們的基本政策是,繼續(xù)團結閻錫山,鞏固山西舊軍力量在閻的指揮下,保存閻在呂梁山脈的地盤,恢復新軍和閻的指揮隸屬關系,以利華北和西北的抗戰(zhàn)?!薄盀楸WC此種政策的實現(xiàn),雙方商定劃區(qū)作戰(zhàn)的條件,在晉西以汾(陽)離(石)公路為界,在公路以南,準備停止游擊戰(zhàn)爭;在晉東南以臨(汾)屯(留)公路為界,八路軍及新軍不向路南發(fā)展?!?/p>
根據(jù)以上協(xié)議,八路軍留在汾離公路以南的部隊先后撤出,陳士榘領導的獨立支隊,亦于1940年7月開赴山東歸建,呂梁山脈的汾離公路以北區(qū)域,劃歸我晉綏部隊管轄,成為晉西北根據(jù)地的一部分,建立晉西南根據(jù)地的計劃被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