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美
湖南某高校發(fā)生了一起研究生與校方對峙的事件,事件的起因小的不值一提——研究生們不愿搬宿舍,而校方硬性要求他們搬出,在協(xié)商無效的情況下,校方采取了強制措施,甚至破門而入。富有意味的是在網(wǎng)吧度過一個不眠之夜的研究生們的憤怒聲明:畢業(yè)后將永不承認自己是該校的畢業(yè)生。無獨有偶,一個畢業(yè)于該校的知名學者、作家在自己的簡歷中也從不提及這所以她為榮的母校。近日,雜文家吳非先生干脆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聲稱,要“背叛母?!薄!澳感!?,多么溫馨的字眼兒,一向讓人將她與“祖國”“故鄉(xiāng)”“母親”等聯(lián)系在一起。一個人決心與母校決裂,意味著他已經(jīng)承受和還將承受多么巨大的情感痛苦和內(nèi)心煎熬!
近年來我國的高??谔栆粋€比一個響亮,都揚言要創(chuàng)“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大學”,而且各級政府也確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改善高校的軟硬件建設(shè)。但似乎沒有人愿意去正視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目前我們高校教育中最缺乏的是什么?而一個“國際一流綜合性大學”的最本質(zhì)的構(gòu)成要素又是什么?宏偉的建筑和論文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否就是高?,F(xiàn)代化的證據(jù)?
吳非先生最不能容忍的是他那所著名母校在校慶時將校友分列三六九等的勢剁。其實這樣的分列又何止是在校慶一時一地?側(cè)身高校這么多年,從學生而教師,筆者對高校如此這般的勢利可謂司空見慣:學校可以要求貧困生“體諒學校的難處”,但卻對文體明星們大開方便之門,而且還一擲千金,安排住房、配備導師;招收博士生公開聲稱“大公司老總和縣委書記以下不予考慮”;挖空心思為官員、大款們開設(shè)批發(fā)文憑的各種培訓;各高.校競賽似的爭聘當?shù)貦?quán)貴為“名譽院長”“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即便編個校友錄也要一一甄別,“精英”,考察指標無非是:級別、職稱、財產(chǎn)。某校校報還曾做過一篇絕好文章:《××省委副書記×××校友來母校視察》,校友“視察”母校已經(jīng)絕妙至極,更何況還是跨省視察,這文章想不評為天下奇文都難了!僅此一題,立以存照,就足可以說明目前的高校卑賤、勢利到了何種地步!
一些高校之所以顯得媚俗、卑賤和人格力量疲乏,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它的官僚化建制。西方的著名高校大多是教授治校、專家治校,而我們的高校機構(gòu)中充滿了處、室,而那些居有房、出有車的處長廳長們甚至可以是與教育完全無干的人員。他們既談不上教育理想,也談不上經(jīng)營策略。學校在他們眼中不過是一個與機關(guān)無異的特權(quán)采源。
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為高校的存在價值做的詮釋也許是最精彩的:前者婉拒了美國總統(tǒng)里根名譽博士的要求,后者謝絕了阿拉伯巨商千萬巨款的捐贈。1923年的清華大學曾經(jīng)有過同樣“不識抬舉”的舉動:拒絕黎元洪、馮國璋兩位總統(tǒng)大人的公子免試入學。因為它們有一個簡單而高貴的信仰:高校代表著精神領(lǐng)域的尊榮,代表著一種獨立的人格。正是這樣一種信仰,讓它們的學子心中充滿了自豪與驕傲,走到哪里都會響當當?shù)貓蟪鲎约旱哪感?。我衷心期待著我們的大學生能早日擁有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豪與驕傲!
編輯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