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亭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南常德 415000
對高血壓危象(HC)重癥患者進行快速有效的急救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患者血壓突然顯著升高,并對其腦、心及腎等重要器官產(chǎn)生急性嚴重損害,因此需要及時準確的診斷及有效的治療[1]。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09年3月—2010年2月該院急診收治的102例HC患者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該院102例HC患者,男61例,女41例,年齡 57~86歲,高血壓病史5~32年,發(fā)病時間0.4~3 h?;颊吲R床表現(xiàn)為劇烈頭痛、嘔吐及昏迷等癥狀,就診時血壓240~170/143~120 mmHg,符合HC的診斷標準[2]?;颊咧杏?4例入院前已采取含服硝酸甘油及立即休息等急救措施為治療組,其余28例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有效急救措施為對照組。
患者確診后立即進行降壓治療,采用硝酸甘油10~15 mg加入5%的250 mL葡萄糖注射液靜脈緩慢滴注,或硝普鈉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避光滴注;注意監(jiān)測血壓及調(diào)整滴數(shù),降壓的幅度為升高血壓的2/3左右為宜,對急性腦血管病患者降壓的則需慎重緩慢,強行降壓則會進一步透發(fā)危險,而急性主動脈夾層撕裂患者降壓則應(yīng)一步達到正常理想血壓以下;血壓控制后,需放慢靜脈降壓速度及口服降壓藥物以維持療效。對合并顱內(nèi)壓高患者予以20%甘露醇250 mL靜脈滴注及抽搐患者予地西浮注射等其它并發(fā)癥對癥治療,并嚴密觀測心、腦及腎功能狀況,并采血注意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等情況。依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舌下暫時含藥降壓緩解或加用靜脈點滴維持其血壓在安全范圍。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進行χ2檢驗。
HC患者中以心腦血管病變最為常見,占所有患者的71.57%,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心衰、腦卒中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有4例患者死亡(急性左心衰1例、嚴重腎功能衰竭1例、并發(fā)腦出血2例),對照組死亡率(10.71%)明顯高于治療組(1.35%)(P<0.01),說明采取入院前急救措施和快速有效的急救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及降低病死率。
HC常由于情緒激動、心身勞累、飲食不當、未規(guī)范服藥及寒冷刺激等因素誘發(fā),患者通常出現(xiàn)頭痛、頭暈、惡心、胸悶、視力模糊、呼吸困難及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其血壓在短期內(nèi)急劇上升,表現(xiàn)主要為收縮壓明顯升高,同時舒張壓也可升高,患者若在發(fā)病的0.5~1 h內(nèi)不給予降壓處理,病情將急劇惡化,則可引起心腦血管及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并發(fā)癥及患者死亡[3]。此時應(yīng)立即采取含服硝酸甘油及心痛定并休息,同時拔打急救120電話。該研究對照組患者由于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有效急救措施,對照組死亡率明顯高于治療組(P<0.01)。采取入院前急救措施和快速有效的急救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表1 兩組患者合并癥及死亡情況[n(%)]
在救治過程中,因根據(jù)患者的個體差異及并發(fā)癥明確診斷后首選靜脈制劑給藥進行降壓治療,以防止高血壓進行性地損害終末臟器功能,在1 h內(nèi)將血壓降到相對安全水平,首選硝酸甘油或硝普鈉。硝酸甘油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松弛血管平滑肌及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作用,且起效快,適用于合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肺水腫及主動脈夾層撕裂患者院前急救;而對合并腎損害患者,則適合首選沒有毒性代謝產(chǎn)物的菲諾多泮。此時需特別注意的是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患者: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因腦局部自動調(diào)節(jié)功能受損,降壓會造成患者腦部灌注減少及增加其缺血性損害,降壓有潛在的危險[4],此時一般不進行降壓治療。若血壓極度升高合并腦外的其它重要器官損害,則1 d內(nèi)降低不超過15%。腦出血急性期患者需注意過快降壓可能導致死亡率增高[5]。當解除HC后,應(yīng)積極治療引起其原發(fā)病及同時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以確?;颊呓】档倪M一步恢復。
[1]Hebert CJ,Vidt DG.Hypertensive crises[J].Primary Cam,2008,35(3):475-487.
[2]陳顴珠.實用內(nèi)科學[M].10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288-1295.
[3]付享征.高血壓危象64例院前急救分析[J].實用全科醫(yī)學,2008,6(2):175.
[4]Lindenauer PK,Malhew MC,Ntuli TS,et al.Use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ehemicstroke[J].Neurology,2004,63(2):318-323.
[5]Wityk RJ.The management of bloodlpressurc after stroke[J].Neurologist,2007,13(4):17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