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薇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遼寧大連 116033)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見而嚴重的急性并發(fā)癥,臨床上以發(fā)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為特點[1]。DKA是由于在各種誘因作用下,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應激激素特別是胰高糖素、腎上腺素及皮質醇急劇增加,使原有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加重,產生嚴重高血糖癥、脫水、高酮血癥及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要改變的臨床綜合征。嚴重者可發(fā)生昏迷、死亡。2008年至今,我院共收治DKA48例,現(xiàn)分析報道如下。
48例DKA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18~82歲。其中1型糖尿病18例,2型糖尿病30例,病程5個月~21年。其中5例就診前未發(fā)現(xiàn)糖尿病,以DKA為首發(fā)表現(xiàn)。所有病例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及分類標準[2]。
感染32例,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和足部感染等;胰島素治療中斷或未按規(guī)定使用胰島素11例;停藥口服降糖藥物13例,飲食控制不當11例;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其它疾病2例;精神應激2例;手術創(chuàng)傷1例。多數病例并非單一誘因。
4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多飲、多尿等糖尿病癥狀。惡心、嘔吐30例、呼吸困難11例、意識障礙10例、昏迷6例、腹痛8例、腹脹4例、胸痛3例、發(fā)熱4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脫水表現(xiàn)。兩頰潮紅,酸中毒深呼吸17例。
尿 糖 3+~ 4+,尿 酮 2+~ 4+,血 糖 16.8~ 41.5mmol/L,CO2CP7.25~18.15mmol/L、pH:6.8~7.2,血鈉128~157mmol/L,血鉀2.5~5.8mmol/L。BUN5.95~13.40mmol/L,Cr148~209mmol/L。
所有確診病例立即建立2條靜脈通道,一條靜脈通道用于快速補液和使用其他藥物,補液總量按照體重10%估計[3],原則為先鹽后糖,先快后慢,最初2~3h可快速補液2000mL左右,以便較快補充血容量,改善周圍循環(huán)和腎功能。以后根據血壓、心率、每小時尿量、末梢循環(huán)情況以及必要時根據中心靜脈壓,決定輸液量和速度。后3~6h輸入1000~2000mL液體。最初24h補液總量一般在4000~5000mL左右,嚴重失水者為6000~8000mL。當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時,換用5%葡萄糖氯化鈉液或5%葡萄糖液。對于有休克而持續(xù)不恢復者,可給予血漿,提高有效血容量。如果存在心功能不全則減慢輸液速度;注意監(jiān)測血糖、離子及血氣。根據血糖情況調整液體量,減輕高糖及酸中毒狀況,直到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同時要注意消除誘因,控制感染,防治并發(fā)癥。
另一條靜脈通道用于輸注小劑量胰島素。由于靜脈內應用胰島素需要保持一定的濃度和滴速,保證胰島素單獨靜脈通路是必要的[4]。用生理鹽水加普通胰島素0.1U/(kg·h)持續(xù)靜脈滴注,每1~2小時監(jiān)測1次血糖。當血糖下降>30%維持原胰島素劑量,血糖下降<30%將胰島素劑量增至0.2U/(kg·h)。當血糖降至13.9mmol/L時,改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按2~4g糖加1U胰島素持續(xù)靜脈滴注至尿酮陰性后,改為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以防血糖回升。
48例DKA患者均在4~26h內血糖控制在13.9mmol/L以下,所有病例均在尿酮體轉陰、血電解質、血尿素氮恢復正常、意識恢復后出院。沒有出現(xiàn)低血糖、低血鉀、腦水腫等并發(fā)癥。
DKA是一種“雙激素病”[5],是由于胰島素不足及對抗胰島素分泌的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DKA患者救治成功的關鍵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胰島素早期合理使用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小劑量0.1U/(kg·h)速效胰島素方案靜脈滴注,具有安全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小劑量胰島素即每小時靜脈滴注4~6U,這一血清胰島素濃度已有抑制脂肪分解和酮體生成的最大效應,且具有相當強的降血糖效應。本組病例均采用小劑量胰島素持續(xù)靜脈點滴取得很好的療效,說明小劑量胰島素療效確切,可避免大劑量胰島素所產生的低血糖、低血鉀、休克、腦水腫并發(fā)癥。靜脈胰島素應持續(xù)應用,維持血糖在8.3~13.9mmol/L,血糖下降速度一般要求每小時3.3~5.6mmol/L,如果血糖下降<10%,提示胰島素抵抗[6],應及時將胰島素加倍使用。直到糾正離子紊亂及酸中毒,當酮癥消除且患者能夠進食后,才能將靜脈胰島素改為皮下注射[7]。
迅速補液是DKA治療中另一個極其關鍵的措施,DKA時由于尿糖增高,滲透性利尿以及大量酮體從腎臟排出帶出水分等原因患者脫水常達100mL/kg體重以上[8]。足量補液還有利于體內酮體的排出,減輕酸中毒癥狀,而起只有補液后胰島素才能發(fā)揮正常的生理效應。由于DKA時失水多于失鈉[6],補液時要注意血鈉的變化,要鼓勵患者多飲水,避免出現(xiàn)高血糖高滲狀態(tài)。
在DKA的治療中,應嚴格控制堿性藥物的使用,輕、中度酸中毒患者經胰島素治療及補液后,酸中毒可自然恢復。只有重度酸中毒,血pH<7.1,CO2CP<10mmol/L,HCO3-<10mmol/L時才需補堿,但應少量,當pH>7.2時不宜再補堿。
DKA時,體內絕對缺鉀,估計3~5mmol/L體重,但血清鉀常正常或增高[6]。主要原因是周圍循環(huán)衰竭,血液濃縮和腎功能障礙以及細胞內鉀外溢。經補液和胰島素治療后血鉀可迅速降低,因此要密切監(jiān)測血鉀,一般在治療后2~4h、尿量>30mL/h時即可開始補鉀,24h內可給予補充氯化鉀6~12g。酮體消除后仍需口服補鉀1周。
DKA可在多種誘因下發(fā)生,如感染、停用或不適當使用胰島素、外傷、手術、心腦血管疾病、精神刺激、酗酒、暴飲暴食等,其中感染最常見,常見為泌尿系統(tǒng)及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應合理應用抗生素。同時還應注意保護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防止腦水腫的發(fā)生。此外,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血糖監(jiān)測的方法、合理的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平衡的心態(tài)、掌握降糖藥及胰島素應用方法,對防止DKA的發(fā)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胡紹文.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150~151.
[2]史軼蘩.協(xié)和內分泌和代謝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382.
[3]周 云 明,羅 照 發(fā),毛 方 術,等.糖 尿 病 酮 癥 酸 中 毒26例[J].人 民軍醫(yī),2007,50(2):78~79.
[4]高鑫.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fā)癥[A].見:陳灝珠,林果為,主編.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61.
[5]廖二元,趙楚生.內分泌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532,1537.
[6]顏勤明,胡平安,周智廣.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治療中血清鈉質量濃度變化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7):431~432.
[7]傅祖植.2型糖尿病的綜合治療[J].中華內分泌雜志,2000,16(6):389.
[8]葉山東.糖尿病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7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