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秀 陳靜 王斌 王智慧 黎敏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兒科 重慶 400062)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多發(fā)于嬰幼兒,近年來發(fā)病率有上升的趨勢。我們采用干擾素α1b治療該病,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本院2010年4至10月收入住院的235例診斷為手足口病的患兒,男146例,女89例,男女之比為1.64:1,發(fā)病年齡<1歲者14例(5.5.96%),1~3歲146例(62.12%),3~5歲64例(27.23%),5~7歲7例(2.98%),8~10歲4例(1.70%)。診斷符合衛(wèi)生部制定的《手足口診療指南》(2010版),其中復發(fā)2例,并發(fā)病毒性心肌炎9例,無一例病重。隨機分為治療組126例和對照組109例,2組臨床資料有可比性。
治療組給予干擾素α1b(運德素,由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提供),<1歲給予肌注運德素5μg/d,1~5歲10μg/d,5~12歲20μg/d,1次/d,療程3d;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10~15mg/kg加入5%葡萄糖鹽水100~150mL中靜脈滴注,1次/d,療程3d。2組均給予維生素C及維生素B2等對癥支持,并發(fā)感染者加用相關抗生素。
主要觀察用藥后體溫下降時間及皮疹消退時間及一般狀況改善情況。顯效:48h內(nèi)一般狀況好轉(zhuǎn)進食增加,正常玩耍,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明顯減少。有效;72h內(nèi)一般狀況好轉(zhuǎn)進食增加,正常玩耍,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明顯減少。無效:72h以上仍發(fā)熱,皮疹無減少或增多,進食少,精神差??傆行?顯效+有效 。
表1 2組療效比較[例(%)]
表2 2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s,d)
表2 2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s,d)
注:干擾素組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及總病程明顯早于病毒唑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
組別 例數(shù) 退熱時間 皮疹消退時間 總病程干擾素組病毒唑組t值P值126 109 21<0.01 2.03±0.56 4.96±0.75 5<0.01 5.62±0.67 6.29±0.68 17<0.01 7.16±0.62 9.87±1.05
使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多發(fā)生于5歲以下的兒童和嬰幼兒,可引起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并發(fā)心肌炎、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fā)癥[1]。我們觀察HFMD發(fā)病年齡1~3歲最多,占62.12%。傳播方式也很多,流行期間主要傳染源為患者,可通過唾液、飛沫經(jīng)呼吸道傳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經(jīng)口傳播。
亞太地區(qū)的HFMD流行均伴較高的死亡率,因此積極治療嬰幼兒HFMD尤為必要。我們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干擾素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總有效率為96.03%,顯著高于病毒唑治療(76.14%);而且干擾素治療后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及總病程明顯早于病毒唑治療。與張蔓莉報道相似[2]。重組人干擾素α1b應用于兒童手足口病療效確切,本文觀察的病例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08.
[2]張蔓莉,王箴.干擾素治療兒童手足口病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3):300~3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