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梅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檢驗科 鄭州 450005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IE)是圍生期缺氧缺血引起的腦損傷,是窒息所引起的常見和嚴重的并發(fā)癥,常導致新生兒死亡和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大腦后遺癥。近年來對HIE發(fā)病機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有關腦損傷方面,神經(jīng)元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與腦損傷的關系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關注。NSE具有可溶性和穩(wěn)定性,目前被認為是評價腦損傷的可靠指標而應用于臨床[1]。本文通過測定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清和腦脊液中NSE水平,旨在探討NSE與缺氧缺血性腦病的關系,為臨床診斷和病情評估提供可能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采用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HIE診斷與分度標準[2],選取鄭州市兒童醫(yī)院新生兒科2010-11-2011-07住院HIE患兒98例,分為輕度組32例,中度組38例,重度組28例。各組間胎齡和出生體質(zhì)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30例,為同期出生的在我院新生兒外科住院患兒。所選病例感染性疾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畸形、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先心病患兒除外。
1.2 方法 標本采集:HIE組、對照組于出生24h抽取靜脈血1mL注入到含有分離膠的試管中,1h內(nèi)離心。由于紅細胞和血小板中的NSE會導致檢測結(jié)果增加,發(fā)生溶血或不正確離心(如離心前放置時間延長)的標本棄去。抽血同時抽取腦脊液標本注入硬塑管中。試劑:采用Elecsys NSE原裝試劑盒、質(zhì)控液。檢測儀器:Roche E170(Elecsys模塊)免疫分析儀。原理:運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測定法(ECLIA)進行測定。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1.5統(tǒng)計學軟件包處理。測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α=0.05為檢驗水準。
HIE患兒腦脊液中NSE濃度變化范圍很大,均值42.56(12.05~129.08)ng/L,明顯高于對照組10.28ng/L(P<0.05),且重度組較輕度組、中度組明顯增高(P<0.05)。HIE患兒血液中 NSE濃度均值為45.98(15.65~112.08)ng/l,明顯高于對照組11.25ng/L(P<0.05),且重度組較輕度組、中度組明顯增高(P<0.05)。在輕度組和中度組血液中NSE濃度和腦脊液中NSE濃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重度組中腦脊液NSE濃度明顯高于血液NSE濃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和腦脊液中NSE濃度的比較(,ng/L)
表1 各組血清和腦脊液中NSE濃度的比較(,ng/L)
組別 n 血清 腦脊液P輕度組 3223.18±5.1724.43±6.74 >0.05中度組 3839.18±6.1141.47±5.69 >0.05重度組 2854.76±4.2984.28±9.84 <0.05對照組 3011.25±.2310.28±6.59 P <0.05 <0.05
神經(jīng)元特異烯醇化酶高濃度存在于神經(jīng)細胞和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以及這些細胞所引發(fā)的腫瘤細胞中。正常體液中含量甚微,腦損傷時神經(jīng)細胞崩解、破壞,該酶進入腦脊液和血液中,因而其含量的高低可反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的程度。HIE是指在圍生期窒息缺氧,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出現(xiàn)一系列腦病的表現(xiàn),是新生兒死亡和嬰幼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HIE后6~72h神經(jīng)元特異烯醇化酶在血液和腦脊液中的升高與腦損害程度呈正相關,可作為HIE早期診斷和評估預后比較敏感的標志物[3]。在嚴重的HIE中,腦脊液中NSE升高程度明顯高于血液中NSE升高程度,表明NSE在腦脊液中升高源于神經(jīng)元的破壞,而不是源于血液中濃度升高,也進一步說明檢測腦脊液中NSE更有助于判斷HIE患兒的腦損傷程度以及預后的判斷。
[1]Celtik C,Acunas B,Oner N.Neuron-specific enolase as a marker of the severity and outcome of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J].Brain & Development,2004,26(6):398-402.
[2]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8):584-586.
[3]張玉英主編 .現(xiàn)代急重癥臨床進展[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