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生,李曉軍,朱仕進,馬永升,王麗
魔芋軟腐病常在南鄭縣暴發(fā)成災,已成為魔芋生產的大敵。為探究有效的藥劑防治技術,2011年我們開展了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防治魔芋軟腐病試驗研究,為大田防治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
北京瑞禾田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產品15 g一小袋。
共設9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試驗地塊為山區(qū)環(huán)坡條形平地,每個小區(qū)5行,處理內各小區(qū)隨機排列。處理1:不施藥(對照);處理2:6月28日2 000倍液灌根1次;處理3:6月28日和7月8日2 000倍液連續(xù)灌根2次;處理4:6月28日、7月8日和7月19日2 000倍液連續(xù)灌根3次;處理5:6月 28日和 7月8日 2 000倍液灌根 2次后,7月19日1 000倍液噴霧1次;處理6:6月28日2 000倍液灌根1次后,7月8日和7月19日1 000倍液噴霧2次;處理7:6月28日1 000倍液噴霧1次;處理8:6月28日和7月8日1 000倍液噴霧2次;處理9:6月28日、7月8日和7月19日1 000倍液噴霧3次。
試驗設在陜西南鄭縣青樹鎮(zhèn)的漢山村周從發(fā)責任田內,為環(huán)坡條形平地,寬8~12 m,長約100 m,面積 933.33 m2,海拔 1 000 m,行距 0.52 m,株距 0.33 m,折合667 m2栽3 885株,6月28日魔芋已完全出苗,劃分小區(qū),每小區(qū)5行,灌根處理每株灌150 mL,噴霧處理每667 m2噴霧50 kg。
6月28日調查基本情況,每小區(qū)定點調查100株,7月 8日、7月 19日、7月29日、8月 8日和 9月20日調查發(fā)病情況、存活株數,并在9月20日測定各小區(qū)產量。
從防效結果看,灌根3次防效最好,7月29日、8月8日和9月20日調查防效分別達到88.92%、87.48%和89.90%;噴霧1次防效最差,7月29日、8月8日和9月20日調查防效分別為36.86%、48.43%和40.76%??傏厔菔枪喔Ч麅?yōu)于噴霧效果,施藥次數越多,防效越好(表1)。
灌根3次處理的667m2產量最高,達1 844.96 kg,增產590.42 kg,增產率47.06%,噴霧1次的增產效果最差,增產 333.86 kg/667 m2,增產率 26.61%(表2)。
由于灌根措施費工費藥,對8個處理進行了效益分析(表3),用工成本按每個工80元計,667 m2灌根1次需一個工80元、噴霧1次需20元,每一小袋藥按2元計,每1 kg魔芋按1.6元計。分析結果表明,這8個處理667 m2凈增效益均在500元以上,其中以灌根1次的凈增效益最高,為620.22元/667 m2,隨著灌根次數增加,凈增效益和產出投入比下滑。噴霧1次處理凈增效益最低,為507.48元/667 m2,但產出投入比最高,為20.01,其他7個處理凈增效益均在600元/667 m2左右,差別不大。
表1 不同處理的防效結果
表2 各處理的產量對比結果
表3 不同施藥方法的經濟效益分析
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在魔芋出苗后使用,對魔芋軟腐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灌根防效較好,噴霧次之,施藥次數越多,防效越好。
隨著施藥次數的增加,防治成本增加,凈增經濟效益和產出投入比下滑。綜合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因素,輪作地宜在苗齊后噴霧2次預防;連作地宜在苗齊后灌根1次、噴霧2次預防,間隔10 d左右。
該試驗選擇的地塊為連作地,對照區(qū)發(fā)病較重,病株率高達44.33%,若魔芋軟腐病發(fā)病較輕,防治后可能得不到理想的經濟效益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