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邑
婆婆今年66歲。她一生坎坷,父母早喪,14歲就到了公公家,公公比她小2歲。當(dāng)了6年童養(yǎng)媳,到20歲才和公公圓了房。公公文弱,一介書生,一門心思在講臺上,婆婆潑辣,擔(dān)得起放得下,家事的重?fù)?dān)自然就落在婆婆身上。男教女耕,夫唱婦隨,日子過得還算滋潤。一年夏季,一場大水,公公為了搶救學(xué)生,因公徇職。一對恩愛、融洽的夫妻便半路分了手。
婆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省城,二兒子就是我丈夫,在縣城。兒子們想把母親接出來同住,盡盡孝道。但婆婆不同意,她說城里住不習(xí)慣,環(huán)境陌生,整天悶在家里,遲早憋出病來。終究是故土難離。兒子們也不好勉強。
鄉(xiāng)鄰好友們關(guān)心婆婆,勸她找個伴兒,好歹有個照應(yīng)。婆婆想想也對,如今世道好,人壽年豐,自己今年才66歲,還有一二十年的好光景,應(yīng)當(dāng)有個伴兒,共度晚年。于是一個年輕時的娘家好友便走進了她的生活。那也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他中年喪妻,老年喪子,現(xiàn)在無依無靠。可喜老人身板硬朗,干活利落。加上性格溫和,肚子里又有點墨水,與當(dāng)年的公公頗有不少相似之處……聽說童年時,他與婆婆兩小無猜,情同兄妹,兩家父母曾說笑過娃娃親呢!如今,有人牽線,自然是兩相情愿,一拍即合。
有一天,婆婆招回了兩個兒子、兒媳,向大家宣布,她要找老伴了。老伴就是大家熟悉的李叔。也許都是女人吧,我和嫂子很支持婆婆的婚事。但兩個兒子卻感到突然,特別是我丈夫,他太愛他的父親了,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婆婆有些傷心。我和嫂子商量了一番,決定做好兩個男人的思想工作,安慰婆婆不要性急。
五一節(jié),我和嫂子商定,兩家一起到湘西旅游。一天,來到了“孝子橋”,一座橫跨于兩峰間的索橋,橋下是深不見底的山溝。
導(dǎo)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南峰住著孤兒寡母,北峰有一座寺廟。寡母與寺里的一個和尚有一段難舍的情緣。每次幽會,都要爬越兩峰間的山谷。羊腸小道,崎嶇山路,虎豹之途,絕壁深淵,兒子十分擔(dān)心。
兒子聰明好學(xué),金榜題名,做了官,由地方到京城,官越做越大,距離深山越來越遠(yuǎn),思母心切,幾次想接母親出山享福,以盡孝道。但母親終是忘不了寺里那個人。兒子深知廉義孝悌難以兩全,最后,他成全了母親的黃昏戀,修起了這座橫跨南北的索橋,縮短了老母與老僧的距離……
孝子橋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兩個男人。嫂子感嘆說:“在那封建社會里,難得有一個這樣開明孝順的兒子?!蔽乙岔槃菡f:“世間有幾人能理解母親的心呀!兒女再好,也不可能常陪著老人說個相通的話兒,不能在半夜給她撓個癢兒,提個夜壺什么的……”兩個男人彎著的腸子終于通了。
6月5日,婆婆的生日,李叔走進了婆婆的家。從此,冷落了幾年的小院又變得溫馨了。婆婆仿佛年輕了10歲。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