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風(fēng)宇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這樣一段話描述夏三月的養(yǎng)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yīng),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p>
夏三月:指立夏到立秋這三個月,即從5月5日至8月7日。這期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jié)氣。
此謂蕃秀:層層疊疊茂盛的樣子叫“蕃”,“秀”,是植物開花以后,花謝了,開始孕育自己果實的那種狀態(tài)。即植物茂盛地生長,在孕育自己的果實。
天地氣交:地氣升騰上天為云,成云以后又下降為雨。這個季節(jié)天地之間的氣體交流,就好像在熱烈擁抱,然后形成云和雨。
萬物華實:華是開花的狀態(tài),“實”是果實。萬物除了開花以外,有些還開始結(jié)果,如杏。陽光雨露滋潤讓鮮花競相開放。
夜臥早起:在這個季節(jié),天亮得早。人們應(yīng)該順應(yīng)天時,按太陽升起和下落的時間,早些起身,按時入睡。
無厭于日:在夏天這么激烈奔放的時候,不要討厭太陽,夏天是應(yīng)該熱的。植物要開花結(jié)果,必須經(jīng)歷夏天的炎熱,否則成熟不了。人與自然同步,如果沒有夏天的熱烈,人的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因此,不要抱怨夏天的炎熱,要讓自己盡情地出汗。
使志無怒:“志”代表記憶、志向,甲骨文的“志”上邊不是“士”而是“之”,心往哪里去,這就是你的志向和愿望。“怒”上面是“奴”下邊“心”,是把自己的心壓抑在那,成為一種奴隸。氣得不行,但是沒爆發(fā),這個狀態(tài)叫“怒”。人不生怒為最高境界,已經(jīng)怒了就要找合適的地點、場合把它表達、發(fā)泄出去,這叫“使志無怒”。
使華英成秀:“華”是指花,“英”草字頭下面一個“央”是指花蕊。就是說要在夏天這個時間,利用炎熱的天氣,讓植物開出花、吐蕊受精,使之懷孕、結(jié)果,這叫“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無形能量的流失叫“泄”。夏天毛孔開放,應(yīng)該讓自己積攢的那些濁氣或者是濁物,排泄出來。前提是“無厭于日”。假若開著空調(diào)、電扇,毛孔閉塞,如何“使氣得泄”?人的皮膚腠理是有呼吸功能的,喝冷飲吃冰棍以后那種冰鎮(zhèn)的感覺,不是排泄了,而是鎮(zhèn)住了。真正的解渴,叫“生津止渴”,讓體內(nèi)自然產(chǎn)生出津液,才能解除焦渴狀態(tài)。因此,夏天要喝熱水來解渴。
若所愛在外:正常人在夏天心氣很足,是表達自己熱情的一個季節(jié)。古代的繁體字的“愛”中間是有“心”的,愛是要動心的。
此夏氣之應(yīng):讓體內(nèi)心陽同萬物一起歡欣生長,這就是對夏季的回應(yīng)。
養(yǎng)長之道也:生長的長。在夏天,植物就應(yīng)該旺盛地生長,去孕育果實。萬物包括人都需要這樣一個熱烈的季節(jié)來充分發(fā)育。
逆之則傷心:夏天是養(yǎng)心的好季節(jié)。心者,通于夏氣。這里所指的“心”,包括有形心臟,以及心神,即人的思想、情緒、情感。如果在這個季節(jié),我們的行為逆反自然,則兩種“心”都會受到傷害。
秋為痎瘧:如果行為逆之,到了秋季就會發(fā)生瘧疾等疾病。民間稱為“打擺子”,即一會兒冷一會兒熱。
奉收者少:到了秋天就沒有收獲了。春華沒有秋實,是因為沒有夏天熱烈的“秀”,夏天沒有孕育,秋天就沒有果實的收獲。
冬至重?。憾炀蜁煤芏嗖?,或者嚴重的病。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這段話,就是教人們在夏天要順應(yīng)季節(jié),早起早睡,不要討厭太陽,不要情緒煩躁、生氣,心靜則自然生涼,讓自己自然出汗排泄,夏季要重視養(yǎng)心、養(yǎng)生。否則,到了秋天就會沒有收獲,或者會“打擺子”,冬天還可能會生病甚至是重病。
(編輯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