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惠,王九河(1.青島市第八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山東 青島 66100;.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山東青島 66093)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指正常劑量的藥物在人體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中所起的任何有毒害的非預期的反應,現(xiàn)將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ADR報告分析如下。
我院2010年收集上報ADR共328例,男性160例,女性168例,年齡從1歲至80歲以上。
利用Excel電子表格和手工篩查的方法,對收集的ADR報表,按照患者的年齡、性別、藥品類別、劑型、不良反應表現(xiàn)等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1]。
328例ADR患者年齡及性別分布見表1。
表1 328例ADR患者年齡及性別分布(例)Tab 1 Age distribution of 328 ADR cases(cases)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統(tǒng)及其臨床表現(xiàn)見表2。
引起ADR的藥品種類見表3。
ADR與劑型的關(guān)系見表4。
表2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統(tǒng)及其臨床表現(xiàn)Tab 2 Organs and(or)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3 引起ADR的藥品種類Tab 3 Varieties of ADR-inducing drugs
表4 ADR與劑型的關(guān)系Tab 4 Relationship between ADR and dosage form
328例ADR報告在停用可疑藥品或同時給予對癥治療后,均治愈或好轉(zhuǎn),沒有死亡病例。
不同年齡、性別的個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謝有所不同。在收集的ADR報告中,女性病例數(shù)略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對不良反應的耐受能力較差有關(guān)。發(fā)生ADR的患者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以60歲以上者居多,這是中老年人的藥物代謝速度較慢、血藥濃度增加所致[2],因此在給老年患者用藥時,應首先根據(jù)藥物的代謝及消除部位,考慮在常規(guī)用量下相應減量。
ADR發(fā)生部位以胃腸道和皮膚及附件損害為最多,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皮疹、瘙癢等。主要由于這兩類不良反應癥狀明顯、容易察覺,通常經(jīng)停藥或?qū)ΠY治療后均可好轉(zhuǎn)。
抗病原微生物藥引起的ADR最多,此類藥物應用范圍廣,其中以氟喹諾酮類致ADR最多,主要是因為這類藥物的耐藥性增加及不合理應用,使用量不斷增加,增加了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幾率,同時氟喹諾酮類屬于人工合成類藥,容易帶有大分子的抗原或半抗原,易引起ADR[3];中藥制劑的不良反應次之,中藥制劑的成分復雜,化學成分繁多,用藥過程中的毒性很難預測,而中藥注射劑的制劑過程中還需要加入一些附加劑,如抑菌劑、增溶劑、穩(wěn)定劑等,這些物質(zhì)進入體內(nèi)后容易誘發(fā)ADR[4];抗腫瘤藥的有效率并不高,但不良反應較多且較嚴重,應提醒醫(yī)生及時對抗腫瘤藥尤其是化療藥在療效中做出評價,再決定是否繼續(xù)使用;循環(huán)系統(tǒng)用藥的作用機制相對復雜,適應證較多,如美托洛爾可用于高血壓、心絞痛、心律失常、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硝苯地平可以用于高血壓、心絞痛,這些藥物對于每種疾病的用量都不同,因此,藥物劑量選用不當是此類藥物引發(fā)ADR的重要因素。
(1)超劑量用藥,如硫普羅寧正確用量是每次0.2 g,每日1次,而每次0.4 g,就會出現(xiàn)頭暈、心悸、呼吸加快等不良反應。(2)無指征用藥:上呼吸道感染多數(shù)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引起,而不是細菌感染,因此在未查到合并細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時,用左氧氟沙星就屬于無指征用藥[5];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在急癥期時,若使用別嘌醇,可加重關(guān)節(jié)炎急性期癥狀,因為別嘌醇可促尿酸結(jié)晶溶解,因此必須在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急性癥狀消失后(一般在發(fā)作后2周左右)才用,不宜在急癥期使用。(3)2種或2種以上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如有胃腸道感染的患者,若同時使用了慶大霉素和西咪替丁之后,容易出現(xiàn)肌肉松弛、麻痹等不良反應,這是因為氨基糖苷類和西咪替丁均有神經(jīng)肌肉阻滯作用,2藥聯(lián)用,神經(jīng)肌肉阻滯作用增加,因此二者不宜聯(lián)用[6]。(4)靜脈滴注速度過快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如氟喹諾酮類滴注速度過快,容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胃腸道不適及面部潮紅等反應,故滴注時間應不少于1 h。臨床常見的引起ADR的原因還有給藥途徑選擇有誤、重復給藥等。
注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注射劑用藥都是直接進入血液,由于缺少消化道的防御,導致了一些大分子物質(zhì)及雜質(zhì)引起過敏反應的可能性增加;而口服給藥則有可能在胃腸道吸收時,將致敏原排除在外,因此不良反應相對較少[2]。片劑和膠囊劑引起的ADR次之,這2種口服制劑的藥物品種較多,并且現(xiàn)在很多新劑型如脂質(zhì)體、微囊等制成的藥物吸收較好,因此,相同劑量的藥物,引起不良反應的幾率增加。
[1]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09.
[2]陳崇澤,黃斌官.我院68例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福建中醫(yī)藥,2007,8(1):45.
[3]孫慧萍,蔡力力,閻賦琴,等.喹諾酮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及不良反應[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7):1014.
[4]張惠霞,陳建玉,宋 成.3414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藥物警戒,2006,3(4):232.
[5]王俊英,于 聰,盛洪濤.184例注射用頭孢哌酮舒巴坦鈉不良反應/時間分析[J].藥物警戒,2009,12(36):746.
[6]侯敏霞.我院門診不合理用藥處方分析[J].海峽藥學,2009,2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