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秀(湖北省襄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湖北襄陽 441000)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傳導性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中耳積液可以為漿液性分泌物或滲出液,亦可為黏液。本病又被稱為滲出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1],分為急性和慢性2種,一般把發(fā)病3個月內的稱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本病單純抗感染及局部用藥治療效果不理想,鼓膜穿刺或置管存在一定風險,不易被患者接受,臨床醫(yī)生和患者一直希望能用無創(chuàng)且簡便的方法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并防止其轉為慢性。我科自2010年3月—2011年4月應用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急性OME以來,臨床上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66例門診患者按隨機抽樣法分為2組,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76例(100耳),男性37例(52耳),女性39例(58耳),雙耳患病24例,年齡12~65歲,平均36.5歲,病程1周~3個月。治療組:90例(110耳),男性49例(58耳),女性41例(52耳),雙耳患病30例,年齡13~67歲,平均38.5歲,病程1周~3個月。2組病例均排除合并感音神經性耳聾、鼻咽及鼻腔腫瘤及高血壓等內科疾病者,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患者感聽力下降、耳痛、耳鳴、耳周皮膚“木”感;耳鏡檢查見鼓膜內陷、光錐縮短或消失,有時可透過鼓膜見到液平面;電測聽提示傳導性聾,聲導抗圖為“B”型。
治療組:確診后以第2代頭孢菌素(若對頭孢菌素過敏,則改用大環(huán)內酯類)、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口服及1%呋麻液滴鼻治療1周后,繼續(xù)單用桉檸蒎腸溶軟膠囊1周,此2周為1個療程;若癥狀未消失則繼續(xù)治療1個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對照組:確診后以第2代頭孢菌素(若對頭孢菌素過敏,則改用大環(huán)內酯類)口服、1%呋麻液滴鼻治療1周后,繼續(xù)單用抗菌藥物口服1周,此2周為1個療程;若癥狀未消失則繼續(xù)治療1個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治療結束后2組均行電耳鏡、聲導抗及電測聽檢查。
以患者耳部悶脹感消失、聽力提高;局部檢查鼓膜形態(tài)改善;純音測聽氣導聽閾均提高20 dB以上,鼓室壓圖轉為“A”型,鐙骨肌反射同側引出為治愈。以耳部悶脹感和局部鼓膜形態(tài)改善,語言頻率氣導聽閾提高10~20 dB,鼓室壓圖轉為“A”或“C”型為有效。以耳部悶脹感和局部鼓膜形態(tài)、聽力檢查、鼓室壓圖均無改善為無效。細菌培養(yǎng)計算細菌清除率:用75%乙醇消毒外耳道口,依無菌操作原則,用滅菌試管內的無菌棉簽將患者外耳道深部或鼓室內的分泌物取出送檢,計算細菌清除率。計算聽閾差值,以評估慢性中耳炎對2組患者聽力的影響。
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110耳治愈88耳,顯效11耳,總有效率為90%,治愈率為80%;對照組100耳治愈50耳,顯效12耳,總有效率為62%,治愈率為5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除極少數患者有胃腸道反應外,其余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標準化進行操作,處理前后各取5 μL分泌物用三分區(qū)劃線法接種于9 cm血平板,置5%CO2、37℃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分別于24、48及72 h后觀察并記錄菌落數及菌落特征。培養(yǎng)陽性者再取單一菌落分純培養(yǎng)24 h后,根據菌落形態(tài)、革蘭染色、氧化酶實驗等初步分類,再調菌液至0.5麥氏濁度單位(MCF),選取鑒定卡用細菌鑒定儀進行細菌鑒定。(1)細菌鑒定與藥敏試驗:標本采集后按常規(guī)培養(yǎng),細菌分離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挑取純菌落在細菌鑒定系統(tǒng)(美國Microscan Walk Away 96)進行細菌鑒定,使用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培養(yǎng)基及藥敏板條藥敏實驗采用Kirbv2Bauer瓊脂擴散法,挑取劃線上生長并分純后的菌落4~5個制成2管菌懸液,用拭子蘸取菌液,按規(guī)范涂布于不同的藥敏瓊脂平板,貼上選擇的藥物紙片,經35℃恒溫箱培養(yǎng)18~24 h,量取抑菌環(huán)直徑,測定最低抑菌濃度(MIC),根據美國臨床實驗摩標準化委員會(NCCLs)制定的藥敏試驗法規(guī)標準判定結果,根據菌落形態(tài)、革蘭染色結果判定敏感和耐藥并將細菌鑒定到種。(2)病灶痊愈的時間以天為單位計算。(3)聽力和耳功能:治愈:自覺耳部不適消失,鼓膜形態(tài)恢復正常,咽鼓管通暢,聽力提高或同于健耳的聽力曲線;有效:自覺耳部不適明顯減輕,捏鼻鼓氣耳內脹感,鼓膜色澤恢復正常,活動改善,聽力提高或聽力曲線30 dB以內;無效:大于4次以上治療,有自覺癥狀,鼓膜活動欠佳,聽力曲線同治療前或低于40 dB±或曾達到有效標準再次下降者。細菌清除情況及聽力能力及病灶痊愈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細菌清除情況及聽力能力及病灶痊愈時間比較[例(%),±s]Tab 1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auditory acuity and time to focal cure[cases(%),±s]
表1 細菌清除情況及聽力能力及病灶痊愈時間比較[例(%),±s]Tab 1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auditory acuity and time to focal cure[cases(%),±s]
?
OME病因復雜,發(fā)病機制目前尚無定論,存在爭議,但目前一般認為咽鼓管(ET)功能障礙為此病的基本病因。研究表明,咽鼓管的表面張力與咽鼓管內存在的表面活性物質有關,表面活性物質可降低咽鼓管的表面張力,其缺乏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咽鼓管黏膜的黏液纖毛系統(tǒng)的輸送功能也是咽鼓管發(fā)揮生理功能的基本且重要的條件之一[2]。發(fā)生OME時,咽鼓管和鼓室黏膜上皮均水腫,黏液纖毛系統(tǒng)輸送功能下降。當咽鼓管功能出現障礙時,外界空氣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的氣體逐漸被黏膜吸收,腔內形成相對負壓,引起中耳腔靜脈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腔內形成漏出液。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目前治療OME的常用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其中藥物治療包括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口服或靜脈滴注等[3]。鼓膜穿刺或置管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存在鼓膜感染、不愈合的風險,并且復發(fā)率較高;長期置管的患者還容易出現后天膽固醇肉芽腫、原發(fā)性膽脂瘤等并發(fā)癥。對于耳鼻咽喉科的非腫瘤性疾病,除病因治療外,首先采用無創(chuàng)治療[4]。人類呼吸道黏液纖毛傳輸又稱黏液纖毛清除系統(tǒng),主要由表面覆蓋的纖毛上皮層及其上面的黏液毯組成。桃金娘油可改善鼻腔黏液纖毛傳輸系統(tǒng)功能[5],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是新一代黏液纖毛清除系統(tǒng)恢復劑,由桃金娘科桉屬和蕓香科桔屬及松科松屬植物的提取物所組成,主要成分為桉油精、檸檬烯、α-蒎烯,能刺激咽鼓管、中耳腔黏膜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及分泌,并使黏液移動速度增加,有助分泌物排出,能顯著提高呼吸道黏液清除效率,有利于咽鼓管的開放、改善通氣與引流,以維持咽鼓管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文獻顯示,桉檸派腸溶軟膠囊還有抗感染作用,可以消除黏膜水腫,經我科門診臨床應用治療OME效果明顯,且避免了有創(chuàng)性治療帶來的風險,易被醫(yī)生和患者接受。另外,要注意對一些經規(guī)范藥物治療而無好轉的OME鼓室積液的患者,在積極排除排除鼻咽、鼻腔病變和中耳CT檢查排除中耳骨質破壞性病變,防止膽固醇肉芽腫、炎性沉積物、黏連帶等影響咽鼓管功能[6]。臨床實踐證明,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是一種值得推廣應用的治療急性OME的新型藥物。
[1]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丁國強,沈 雁.咽鼓管粘膜超微結構及其細胞生物學與分泌性中耳炎的關系[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4,28(3):137.
[3]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837,846.
[4]倪道鳳.關注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治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43(12):881.
[5]王 楠,韓德民,宋曉紅,等.桃金娘油對人鼻腔粘液纖毛傳輸系統(tǒng)的影響[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0(1):62.
[6]劉悅勝,虞幼軍,姚清華,等.耳內鏡下經耳道探查咽鼓管的臨床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0,16(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