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王冬梅 葉祖峰 賓文凱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急診科,湖南 衡陽 421001)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的途徑之一,經(jīng)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處于開放狀態(tài),造成口腔黏膜干燥,唾液減少,口腔的自凈作用和局部黏膜抵抗力減弱,使大量細菌在口腔內(nèi)繁殖。另一方面,行機械通氣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病程長、機體免疫力低下,增加了口腔感染的機會[1],機械通氣的嚴重并發(fā)癥VAP的相關病死率高達50%~70%,嚴重影響了該類病人的救治成功率[2-3]。美國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70%VAP的常見致病菌來源于口腔[4],因此,做好口腔護理在預防經(jīng)口氣管插管病人的口腔感染和VAP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在臨床操作中,由于氣管導管的阻擋,應用傳統(tǒng)的口腔護理法,難以徹底清潔患者口腔深部積聚的分泌物,所以,經(jīng)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一直是棘手的護理問題。我科通過隨機對照研究設計,對經(jīng)口氣管插管患者應用口腔沖洗、擦拭加美容小噴瓶口泰噴霧法進行口腔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入住的急診重癥監(jiān)護病房(EICU)的患者142例,有口腔疾病者除外,均經(jīng)口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住院時間大于7d。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72例,對照組7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意識狀態(tài)、病種及氣管插管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從插管第1~7天每天觀察兩組口腔護理后口臭、口腔炎癥和VAP發(fā)生情況、細菌定植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1.2 方法
1.2.1 入選條件 (1)經(jīng)口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患者;(2)估計機械通氣時間超過3d以上;(3)均在機械通氣開始24h內(nèi)進行口腔護理。
1.2.2 用物準備 口腔護理包1個,口泰200ml/瓶,12~14Fr一次性可控式負壓吸痰管2根,調(diào)節(jié)吸引器負壓,0.02~0.04MPa。實驗組除常規(guī)用物外,另備生理鹽水棉球,50ml注射器1個(除去針頭),“芳齡”牌30ml美容小噴瓶1個。
1.2.3 口腔護理方法 兩組均由兩名護士共同操作,口腔護理頻次均為3次/d。對清醒患者做好解釋工作,首先吸凈口腔內(nèi)分泌物,聽診雙肺呼吸音是否對稱,嚴格檢查氣管導管于門齒處的刻度、氣囊有無漏氣及充盈度,以保證氣囊與氣管壁密封,確保沖洗液不進入氣道。
1.2.3.1 對照組 采用口泰棉球擦拭法,1名護士固定患者的頭部和氣管插管;另一名護士按常規(guī)口腔護理操作步驟進行,最后用吸痰管吸盡口腔內(nèi)殘留液。
1.2.3.2 實驗組 將患者床頭抬高15°~30°,頭偏一側[1],1名護士用50ml注射器抽取適量生理鹽水,沿病人上側口角緩緩注入,從不同方向?qū)颊哐烂?、頰部、舌面、咽部進行沖洗;另一名護士,接吸痰管在口腔低處吸引,邊沖邊吸,一側沖洗完后將插管及牙墊移至另一側,同法沖洗對側,沖洗后,再用彎血管鉗夾緊生理鹽水棉球進行口腔擦洗,操作時可用手電照明觀察口腔黏膜情況,取分泌物做細菌培養(yǎng),最后用美容噴瓶將口泰液在口腔內(nèi)全方位噴霧(可根據(jù)口腔黏膜情況酌情增加噴霧次數(shù))。兩組患者口腔護理完畢后,均洗凈牙墊,更換膠布及系帶,確認插管深度后固定氣管插管,操作前后記錄有無口臭、口腔炎癥等并發(fā)癥。
1.2.4 分泌物培養(yǎng) 采集插管后第3天兩次清洗中間點的口腔分泌物做細菌半定量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第7天再做一次。采用綿羊血瓊脂培養(yǎng)基、梅里埃微生物鑒定分析系統(tǒng)進行細菌檢測。
1.3 口臭診斷采用感官分析法[6]在患者未做口腔護理前用鼻進行辨析,用0~4做整數(shù)積分記錄:0=無氣味;1=很難聞到氣味;2=輕微不愉快氣味;3=中度不愉快氣味;4=強烈刺鼻氣味。按照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治療指南》為標準[7],判斷是否存在 VAP。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2 兩組患者口腔情況及VAP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兩次細菌培養(yǎng)結果比較 (n)
表4 兩組患者兩次細菌半定量培養(yǎng)情況 (cfucmn
3.1 做好經(jīng)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的重要性
經(jīng)口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因口腔分泌物不能下咽,存留在口腔內(nèi)成為細菌良好的培養(yǎng)基[8],細菌大量繁殖,產(chǎn)生吲哚、硫氫基及胺類等,易發(fā)生口臭和口腔感染,所以口腔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牙菌斑是導致機械通氣患者發(fā)生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有效的口腔護理可以去除牙菌斑,從而預防VAP的發(fā)生[9]。
3.2 創(chuàng)新方法與傳統(tǒng)方法的比較 兩組資料中,均采用了棉球擦拭法,這是去除牙菌斑的主要手段[10]。但是,實際工作中護士往往采取快速擦洗危重患者口腔的方法,忽略了口腔護理的效果[11]。另外,傳統(tǒng)口腔護理中使用的棉球、棉簽很難將牙間隙、齒齦擦洗干凈。沖洗法不僅能將口腔深部的各種污垢清除,而且能使細菌在黏膜、口咽部及插管壁上的吸附能力明顯下降,并隨著不斷沖洗而排出,對預防口腔炎癥和肺部感染具有積極意義[12]。
3.3 利用美容小噴瓶,改進口腔護理工具 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將美容小噴瓶(市場價1.5~2.0元/個)內(nèi)裝口泰液,擦洗完畢后將藥液在口腔內(nèi)全方位噴灑,藥液呈霧狀均勻覆蓋在口腔黏膜面,尤其對難以擦洗到的部位,有利于保持口腔的清潔、濕潤黏膜,并且溶液可在黏膜上形成一層極薄的殺菌薄膜,使藥液持久地發(fā)揮作用。細菌培養(yǎng)結果也證明,實驗組在抑制口腔細菌繁殖及致病菌定植兩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噴霧法耗液量小,不易發(fā)生誤吸,患者舒適感增加,也避免了傳統(tǒng)法中藥液浸濕棉球時對藥液的浪費。本實驗顯示,實驗組的口臭、口腔感染、VAP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使用口泰噴霧法進行口腔護理,對防止口腔感染、減少VAP的發(fā)生有明顯效果,并且操作簡單,便于在臨床推廣使用。
3.4 預防誤吸和意外拔管 本組使用創(chuàng)新口腔護理法未發(fā)生誤吸和意外拔管。我們的經(jīng)驗是:由專人固定氣管插管,防止牽拉動作造成意外拔管;嚴格檢查氣管導管于門齒處的刻度及氣囊的充盈度,以保證氣囊和氣管壁密閉,確保沖洗液不進入氣道,及時吸出沖洗液;操作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面色、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以及有無嗆咳、嘔吐、缺氧等,如有異常,立即停止操作??谇晃龝r調(diào)節(jié)負壓在0.02MPa,避免吸力過大引起口腔黏膜破損。
[1]鄧潔,鄭修霞,宮玉花,等.經(jīng)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現(xiàn)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623-624.
[2]朱蕾,鈕善福.機械通氣[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93-95.
[3]Morehead RS,Pinto SJ.Ven 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 ia[J].Arch Intem Med,2000,160(3):1926-1936.
[4]Blot Stijn,Vandijck Dominique,Labeau Sonia.Oral care ofintubated patients [J].Clinical Practice Management,2008,15(3):153-160.
[5]Dodek P,Keenan S,Cook D,et al.Evidence2based clinical pract ice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 ion of vent ilator2ass ociat ed pneumonia[J].Ann Intern Med,2004,141:305-313.
[6]Shimura M,Watanabe S,Iwakura M,et al.Correlation Be-tweenMeasurementsUsinga New HalitosisMonitorand Or-ganoleptic Assessment[J].Periodonto,1997,68(12):1182-1185.
[7]中華醫(yī)學會呼吸分會.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201-202.
[8]王金鳳,陶穎芝.口腔護理[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7):299-301.
[9]E1-Solh AA,Pietrantoni C,BhatA,et al.Colonization of dental plaques:a reservoir of respiratory pathogens for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in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Chest,2004,126(5):1575.
[10]Mun ro CL,Grap MJ.Oral health and ca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m state of the science[J].J Am Calt Care,2004,13(1):25-33.
[11]Hixson S,Sole ML,King T.Nursing strategies to preven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AACN Clin Issues,1998,9:76-90.
[12]景炳文.急癥急救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