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東,張啟媛,逯曉蕓,周恬羽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酒店與旅游管理研究所,蘭州 730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yè)迅猛發(fā)展,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十一五期間,我國旅游業(yè)總收入年均增長15%,2010年旅游業(yè)總收入達1.57萬億元。我國已成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和亞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旅游外匯收入是旅游業(yè)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反映區(qū)域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近10余年來,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國大陸入境旅游人數不斷增加,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快速增長。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旅游外匯收入已經由1980年的6.17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4位)上升至2010年的458億美元(世界排名第4位),增長73.23倍。然而,由于受區(qū)位條件、資源稟賦及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旅游外匯收入水平及增長速度呈現出明顯的省際差異,引起國內許多學者的高度關注[1-12]。國內學者大多將研究的重點集中于旅游外匯收入水平省際差異空間特征的分析上,對差異形成的原因未能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分析。同時,由于分析的時間尺度相對較短,難以從總體上把握我國旅游外匯收入水平省際差異演變的總體趨勢。本研究基于1991—2010年我國各省份(未含港澳臺,下同)旅游外匯收入的統(tǒng)計數據,定量分析我國旅游外匯收入省際差異的時空演變特征,并對差異形成的原因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據此提出促進我國區(qū)域旅游協(xié)調發(fā)展的對策與建議。
數據來源于《中國旅游統(tǒng)計年鑒》(1991—1994年)和《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5—2010年)。
區(qū)域差異研究涉及到定量測度的問題,定量測度涉及到測度的區(qū)域單位、測度的指標和測度的方法等問題。在眾多定量描述區(qū)域差異的方法中,衡量絕對差異的指標主要有離差和標準差,衡量相對差異的指標主要有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極值差率、離均差系數、泰爾(Theil)指數、基尼(Gini)系數等。本研究選取標準差(δ)和變異系數(Cv)分別計算我國大陸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δ代表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標準差,反映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絕對差異;Cv為變異系數,反映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相對差異;Xi為i省份某一年度的旅游外匯收入;為同一年度旅游外匯收入的全國平均值,即/n;n=30,代表區(qū)域樣本數①鑒于重慶于1997年從四川分離,為方便計算比較,將二者合并為一個單元,因此,論文分析的省級行政單元為30個。。
根據各省份的旅游外匯收入數據,運用式(1)、式(2)分別計算1991—2010年我國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標準差與變異系數,分析我國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絕對差異與相對差異的變化趨勢(圖1)。
圖1 1991—2010年我國旅游外匯收入省際差異的變化趨勢Fig.1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Chines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from 1991 to 2010
從絕對差異的變化趨勢分析,1991—2010年間,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絕對差異呈明顯擴大趨勢,標準差由1991年的111.87上升為2010年的1 734。從回歸方程分析,其判定系數R2=0.976 8,表明回歸方程的擬合程度較高。1991—2002年間,絕對差異擴大的趨勢相對平緩;受2003年非典的影響,當年我國入境旅游人次大幅度下降,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絕對差異也明顯縮小;2003—2010年間,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絕對差異呈現出快速擴大的趨勢,特別是2009—2010年間,標準差由1 418.52迅速上升為1 734.3。從相對差異的變化趨勢分析,除2003年非典因素的影響而使變異系數有較大回升外,1991—2010年間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相對差異總體上在小幅波動中呈縮小趨勢,變異系數由1991年的1.18緩慢下降到2010年的1.0。從回歸方程分析,其判定系數R2=0.794 6,表明回歸方程也具有較高的擬合程度。
依據 1990,1995,2000,2005,2010 年各省份的旅游外匯收入,將全國旅游外匯收入平均水平的150%,100%,50%確定為旅游外匯收入水平空間分異的劃分標準[1-2],據此分析我國旅游外匯收入省際差異的基本空間格局(表1)。
表1 我國各省份國際旅游發(fā)展水平基本類型劃分 106美元Tab.1 The basic types of Chinese provinces by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106$
我國入境旅游發(fā)達的省級行政區(qū)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北京除外),其中粵、京、滬三地一直穩(wěn)居我國旅游外匯收入前三甲,廣東更是遙遙領先。2010年,廣東旅游外匯收入比位居第二、第三的上海和北京分別高1.95與2.45倍,比當年位居末位的寧夏高2 063.83倍。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福建、江蘇、浙江三省逐漸步入國際旅游發(fā)達區(qū)之列;相比之下,我國入境旅游落后的省份不但數量較多,而且主要分布在我國中西部地區(qū)。特別是地處西部地區(qū)的貴州、西藏、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六省份,旅游外匯收入不僅一直處在末列,而且占全國旅游外匯總收入的比重也極低。2010年,六省份旅游外匯收入合計占全國的比重不足1%(僅為0.89%),甘肅、青海、寧夏三省份合計占全國的比重更是不足0.1%(僅為0.08%);我國入境旅游欠發(fā)達的省份在數量上相對較少,遼寧、山東、四川、云南、陜西五省在較長時間均處在欠發(fā)達省份之列。屬次發(fā)達水平的省份在數量上更少,2005年,福建、浙江兩省已由次發(fā)達區(qū)步入發(fā)達區(qū),遼寧和山東兩省在2010年則由欠發(fā)達省份躋身次發(fā)達水平行列。
我國各省份入境旅游發(fā)展水平存在明顯的空間分異,空間差異不僅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qū)與廣大中西部地區(qū)之間,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qū)與西部地區(qū)之間,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兩極分化的現象十分顯著。
在旅游外匯收入水平空間差異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比較1991年與2010年我國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與全國平均值的離差和比率(表2),分析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增長情形,據此確定和分析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的基本類型與空間差異(圖2)。
表2 1991,2010年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水平與全國平均值的離差和比率Tab.2 The deviation and ratio of provincial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level contrast to national average value in 1991 and 2010
圖2 我國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的空間差異Fig.2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growth in China
根據1991—2010年旅游外匯收入的增長情形(絕對增長與相對增長),我國各省份共劃分為4個基本增長類型(圖2)。1)快速增長型(第一象限):有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6個省份,絕對增長速度與相對增長速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已達到較高水平,2010年旅游外匯收入合計已占全國的43%;2)緩慢發(fā)展型(第二象限):有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吉林、黑龍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陜西等15個省份,相對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絕對增長速度較低,總體上處在緩慢增長階段,目前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的比重仍較低,2010年旅游外匯收入合計占全國的比重只有20%;3)落后型(第三象限):有廣西、海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7個省份,絕對增長速度與相對增長速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的比重極低,2010年旅游外匯收入合計占全國的比重僅為3%,是我國旅游外匯收入水平最低、國際旅游發(fā)展最為落后的省份;4)穩(wěn)定增長型(第四象限):有北京、廣東2個省份,國際旅游發(fā)展起步早,發(fā)展速度快。雖然絕對增長速度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相對增長速度逐漸下降,已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的比重較高,2010年旅游外匯收入合計占全國的比重達34%。
總體來看,我國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的空間差異十分明顯,增長較快的省份仍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增長緩慢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qū),而增長速度最低的則基本分布在西部地區(qū),西北地區(qū)更為集中。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基本要素,一個地區(qū)旅游資源況與品味直接影響著其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為了深入分析旅游資源稟賦與入境旅游發(fā)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按我國各省份世界級與國家級旅游資源的數量,在分別賦予不同權重的情形下計算出各省份的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表3),然后運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11.5計算分析各省份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與旅游外匯收入(2010年)之間的相關程度。分析結果顯示,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與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之間的總體相關程度較低①當世界級旅游資源權重分別取1.0與0.9時,相關系數僅為0.012與0.018,當世界級旅游資源權重取0.8時,旅游外匯收入與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之間則呈現負相關,表明各省份優(yōu)質旅游資源數量與其入境旅游發(fā)展水平之間并無明顯相關關系。。1)一部分省份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與旅游外匯收入成正比。北京、福建、廣東、遼寧、浙江五省份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高,旅游外匯收入也高;黑龍江、山東、湖北、湖南、廣西、陜西等省份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居中,旅游外匯收入也居中;海南、青海、寧夏、新疆等省份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低,旅游外匯收入也低;2)一部分省份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與旅游外匯收入成反比。上海、江蘇、天津等省市(以上海最具代表性)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全國最低,但旅游外匯收入位居全國前列;河北、內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南、貴州、甘肅等省份(以貴州、甘肅為代表)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相對較高,但旅游外匯收入位居全國末列。上述分析表明,影響入境旅游的因素較為復雜,除旅游資源之外,區(qū)位與交通條件等因素對入境旅游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表3 各省份優(yōu)質旅游資源系數Tab.3 The coefficient of high quality tourism resources of each province in China
可達性是影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對入境旅游的影響更為顯著。由于入境旅游空間跨度大,旅游消費高,受入境旅游者自身精力、愛好、時間、收入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入境旅游者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除了旅游資源的知名度與吸引力之外,目的地可達性也是其考慮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從旅游資源稟賦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并非完全與優(yōu)質旅游資源數量成正比,主要原因在于旅游目的地可達性的差異與影響。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東部沿海省份,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交通發(fā)達,可進入性強。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等省份深居我國內陸,區(qū)位、交通條件與可進入性差,而其余省份則介于兩者之間。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但地位特殊,旅游吸引力強,而且交通發(fā)達,可進入性強;福建依傍臺灣,兩岸交流對其影響巨大,探親、祭祖游客較多。相比之下,地處西北內陸的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份雖然高品位旅游資源較多,但因區(qū)位與交通等因素的制約,可進入性較差,嚴重影響到入境旅游的發(fā)展。
對外開放水平對入境旅游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qū)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13]。為了分析各省份對外開放水平與其入境旅游發(fā)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根據相關數據計算出各省份對外開放水平指數(對外開放水平指數 =進出口商品總值 /該省份國內生產總值)(表4),然后運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11.5,分析其與旅游外匯收入之間的相關程度。結果顯示:各省份對外開放水平指數與旅游外匯收入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38,表明兩者之間具有較強的線性相關性。
表4 2010年我國各省份開放程度指數Tab.4 The openness index of Chinese provinces in 2010
對各省份對外開放水平指數與旅游外匯收入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省份的旅游外匯收入與其開放程度成正比,對外開放水平指數超過1的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是我國旅游外匯收入水平最高的省市,而對外開放水平指數較低的青海、寧夏、貴州、河南等省份,其旅游外匯收入水平也較低。
旅游外匯收入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旅游外匯收入作為各省份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各省份GDP總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各省份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對旅游資源開發(fā)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水平的高低,進而影響到其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旅游外匯收入。如北京、上海、江蘇、廣州等GDP較高的省市,不但每年都有大量資金投入景區(qū)開發(fā)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而且十分重視旅游環(huán)境的改善與服務水平的提升,而貴州、甘肅、寧夏、青海等經濟欠發(fā)達的西部省份,由于GDP總量較低,在旅游資源開發(fā)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嚴重影響到其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qū)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但旅游基礎設施狀況與旅游開發(fā)水平與東部地區(qū)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圖3)。
圖3 2010年我國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與GDP比較分析Fig.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m exchange earnings and GDP of Chinese provinces in 2010
1991—2010年,我國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特別是2003年以來,我國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絕對差異呈現出快速擴大的趨勢,但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的相對差異總體上呈下降趨勢;我國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水平存在明顯的空間分異現象,旅游外匯收入水平較高的省份基本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qū)??臻g差異不僅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qū)與廣大中西部地區(qū)之間,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qū)與西部地區(qū)之間,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兩極分化的現象十分顯著;影響入境旅游的因素較為復雜,區(qū)位與交通條件、對外開放程度、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旅游開發(fā)水平等因素,對區(qū)域入境旅游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相比之下,我國各省份旅游資源稟賦與入境旅游發(fā)展之間的總體相關程度較低。優(yōu)質旅游資源豐富的許多中西部省份,其入境旅游發(fā)展遠遠落后于優(yōu)質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上海、天津等省市。
為了加快我國中西部地區(qū)入境旅游的發(fā)展步伐,縮小我國入境旅游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中西部地區(qū)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旅游資源特別是優(yōu)質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力度,加大旅游開發(fā)投入,大力加強以旅游交通為主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外部交通條件,提高旅游目的地可達性。同時,應大力加強旅游對外宣傳與促銷工作,努力提高旅游服務水平,著力改善旅游環(huán)境。國家也應在實施中部崛起戰(zhàn)略和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基礎上,在政策、資金、宣傳促銷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我國中西部地區(qū)旅游開發(fā)的支持力度,積極推動我國區(qū)域旅游協(xié)調發(fā)展。
[1]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經濟空間結構演變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2):71-73.
[2]衛(wèi)海燕,吳璞周,李乃偉.中國大陸國際旅游收入地區(qū)競爭差異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6):917 -920.
[3]烏鐵紅,張捷.中國入境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空間格局演變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經濟區(qū)位熵的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9,23(5):189 -194.
[4]陳秀瓊.中國入境旅游的區(qū)域差異特征分析[J].地理學報,2006,61(12):1271-1280.
[5]王凱,李華,賀曲夫.我國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省際差異的空間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7,26(1):63-67,94.
[6]郭曉東,牛叔文,吳文恒.近30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時空演變特征[J].經濟地理,2009,29(3):466-471.
[7]馬耀峰,李永軍.中國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間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44 -46.
[8]陸林,余鳳龍.中國旅游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05,25(3):406-410.
[9]陳秀瓊,黃福才.中國入境旅游的區(qū)域差異特征分析[J].地理學報,2006,61(12):1271 -1280.
[10]李乃偉,衛(wèi)海燕.中國大陸國際旅游收入地區(qū)差異變化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26(2):58-61.
[11]向云波,彭秀芬.中國大陸省級行政區(qū)國際旅游收入的時空差異分析[J].旅游論壇,2009,2(1):87 -92.
[12]靳誠,陸玉麒.1995年以來中國省際入境旅游相對優(yōu)勢演化的空間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10,25(1):148-154.
[13]統(tǒng)計局報告: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偉大轉折.[EB/OL].(2008-10-28)[2011-06-03].http://www.gov.cn/gzdt/2008 - 10/28/content_1133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