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影視劇中,和食物有關(guān)的章節(jié),總是容易在心里占據(jù)一席之地。即使多年之后,劇情淡忘,仍然會記得《滿漢全席》里的“踏雪尋熊、一掌乾坤”、《吐司》中啟發(fā)過英國國寶級美食家Nigel Slater的“檸檬酥皮派”、朱莉婭從朱莉那里學(xué)來的“勃艮第紅酒燉牛肉”、日本東京“茶泡飯三姐妹”,還有《喜福會》上那只“最差的螃蟹”……
要進入觀眾的心,先抓住觀眾的胃。以食物為題材的紀錄片,就更有理由大張旗鼓——《流行世界的美食》、《環(huán)球美食通》、《蔡瀾嘆名菜》,莫不如此。以赤道為直徑,在廣闊的球面上邊走邊吃,幾乎不用任何煽情的解說,直觀的美味本身就具有無限溝通能力。
見過最夸張的美食紀錄片《食在中國》,轟轟烈烈100道名菜,先由說書先生正裝上場拍響驚堂木,細數(shù)那菜式的來歷,再叫高級廚子操起菜刀一一做來,從努爾哈赤引出“黃金肉”,由轟炸東京做成“平地一聲雷”,再來個慈禧太后老佛爺?shù)亩巫?,捧一捧“芝麻燒餅”——那叫一個煞有介事。
雖然饕餮之意不在聽史,但“掌故+烹飪”仍然作為美食題材紀錄片的常見模式流傳,可見對于口腹之欲,中國人向來是要給套上一個“文化”的殼,不然便是“狼吞牛飲”,吃相既難看,又無益風(fēng)雅。
真味只是淡
對于從先秦時期就開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中國人來講,美食與文化,根本不消“起云劑”之流,天生水乳交融——經(jīng)史子集多的是吃喝規(guī)矩;八大菜系各有地域歸屬,細講起來又是多少地方志、斷代史;現(xiàn)當(dāng)代文化人也沒少談飲食男女:許地山謳歌落花生,周作人喜食豆腐,汪曾祺愛豆汁兒,陸文夫難忘紅湯面……早有人以《舌尖上的中國》為題,匯集起現(xiàn)當(dāng)代名家們的寫食記憶。
陳曉卿此番拍攝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打破廚藝與人文之間的壁壘,本不足為奇。奇的倒是,雖然導(dǎo)演意圖以文化內(nèi)涵使其與眾多烹飪類美食紀錄片相異,但大部分時間,卻刻意選擇回避“文藝”。
《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zhuǎn)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diào)和》、《我們的田野》。7個章節(jié)的劃分不干地域菜系、無涉歷史掌故,也沒有牲畜魚禽的明確指涉。講到豆腐,只匆匆?guī)н^一句淮南王劉安,再無長篇借題發(fā)揮;說起五味,明明可以借一句“不得其醬,不食”,也棄之不用;走南闖北,近百個地區(qū)走訪下來,總會碰到一兩個盛產(chǎn)作家的村寨,現(xiàn)成句子信手拈來,可到底也沒有出現(xiàn)過一次林語堂,或是梁實秋?!安辉趫龅娜恕?,比起目及之物,也許更說明問題。
至于獵奇,更加不見。即使鏡頭所載是平素難得一見的冰面撒網(wǎng)、梯田種稻,仍然用最平淡的語氣描述,因為在鏡中人,那原本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
陳曉卿說,一樣是做牛肉,如果做的是“牛肉牌”牛肉,它的品牌就不會特別清晰。要是做“燈影”牛肉,或者“平遙”牛肉,大家就知道這是什么東西。——如今,“陳曉卿牌”舌尖,果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濃肥甘辛非真味,真味只是淡?!?/p>
傳統(tǒng)的酸苦
最大的品牌價值,與其說是文化內(nèi)涵,倒不如說是傳統(tǒng)。
看看紀錄片所請的兩位總顧問,也可獲悉一二。蔡瀾長居華洋雜處的香港,各種fusion融合菜系,他偏偏不為所動,獨愛穿梭于窮街陋巷,尋覓竹升面的滄海遺珠、自開工廠灌腸的和興臘味、需要配酸蘿卜吃才算最傳統(tǒng)的云吞面……而沈宏非最愛的上海本幫菜館子,是店面局促的老吉士、環(huán)境有80年代感的阿山飯店。推薦的菜式,則是花錢都買不到的“汪姐”手勢:自家陽臺壇子里出產(chǎn)的糟雞醉蟹。
就連陳曉卿自己,也“喜歡的是偏門兒小破館子,不講究環(huán)境服務(wù),永遠屬于拾遺補缺的范疇”,以至于當(dāng)好友馮唐要求館子檔次高點兒的時候,他幾乎當(dāng)場“宕機”。拍攝《舌尖》,除了請教專業(yè)“吃貨”,還凝聚了大量草根達人的隱形力量。只有草根,才知道一個地方最傳統(tǒng)最接地氣的食物,該向何處尋。
《舌尖》中的每個篇章,細看之下,無不是在向傳統(tǒng)致敬。寧可舍棄令人垂涎欲滴的可口菜式,也要讓繁復(fù)的食品制作工藝一一畢現(xiàn):挖筍的技巧、井鹽的炮制、千萬顆糯米如何研磨打壓成一塊腳板年糕……《舌尖》所顯露出來的氣質(zhì),相比美食節(jié)目,倒更像央視前些年制作的另一部紀錄片《留住手藝》??础读糇∈炙嚒分械睦辖橙搜菔局鵀l臨滅絕的“編蓑衣”、“納千層鞋底”、“紡毛紗”,感覺和《舌尖》里的“燒制黑陶”、“發(fā)酵毛豆腐”、“烤乳扇”何其相似。
瀏覽《舌尖》主創(chuàng)之一的博客,意外看見“任長箴”的名字。他是《舌尖》的執(zhí)行總導(dǎo)演、第一章《自然的饋贈》導(dǎo)演,也正是《留住手藝》的編導(dǎo)。忽然之間,如遇故人。
一代更比一代寡淡
從舌尖,看中國。
傳統(tǒng)的好處,不僅在于傳承過程中可見的歷史;還在于,當(dāng)傳統(tǒng)走到了歷史的懸崖,行將不繼時,更讓我們看清楚自己所處的時代。
大量后繼無人的傳統(tǒng),無疑在警示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莫過于價值觀的單一。
一方面,中國有著最吃苦耐勞的勞動者。在《舌尖》中,我們能看到太多勞動者的群像——香格里拉姑娘卓瑪,清晨3點上山采摘松茸,每走1公里才能發(fā)現(xiàn)一個;湖北嘉魚湖畔的挖藕人,心憂藕賤愿天寒;江蘇興化的夏老伯,每天要給長得比自己還高的芋頭葉澆上四次水;在澳門阿倫的記憶里,父母始終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兩個身影。
如今,城里人大都“上岸”心切,恨不能20歲踏進社會,30歲就賺夠榮休。而中國鄉(xiāng)村的大多數(shù)勞動者,“58歲還想多干幾年”,沒因為年邁失去勞動能力的,七八十歲仍然上山下地。
另一方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天勞作完畢,就地煮魚挖筍,便是一道美味。《舌尖》對中國鄉(xiāng)村水墨畫一般詩意的鏡頭表達,又讓人依稀走進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論魏晉,時間靜止,天地之間彌漫著與世無爭的恬靜氣息。當(dāng)事人對艱苦的勞動安之若素,旁觀者縱使萬般感慨,也無從張開褒貶的口舌。
酸苦與甘甜在老一輩人們不假思索的恪守傳統(tǒng)中獲得微妙的平衡。但在晚輩眼中,這樣的平衡無異于抱殘守缺,地少人多、農(nóng)產(chǎn)附加值低廉,外加周邊同齡人的影響,越來越多人背井離鄉(xiāng),一切向錢看。用“安貧樂道”的態(tài)度固守傳統(tǒng),不僅意味著生活辛苦清貧,而且也得不到主流價值觀的認可。在什么話題都要同“高帥富”扯上點關(guān)系的當(dāng)代,“安貧樂道”已經(jīng)不再是個褒義詞。在“唯富論”來勢洶涌的滾滾浪潮中,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不再多元,山清水秀不敵水泥森林,正如《舌尖》的旁白:“都說大澳是觀賞日落最理想的地方,這里,指的也許不僅僅是風(fēng)景。”
50年后,三代人完成更替,若是再拍《舌尖上的中國》,我們的味蕾上,會失去多少滋味?
“人情味”微咸
有人說,“看《舌尖》,手邊如不放點吃的,就太遭罪了。”美食固然叫人流哈喇子,對食物的敬惜,卻也著實叫人眼濕。
看過《舌尖》后我的反應(yīng),除了就手找來一切能吃的解饞,還有次日淘米時,會更在意分量——不要煮多了吃不完,浪費太多人的勞動。
中國人常常嘲笑老外的“笨”,做道菜要配10把刀!哪像我們,一把大刀走天下,斬切削拍樣樣行。但是和食品產(chǎn)業(yè)鏈機械化程度很高的歐美相比,我們的美味太多依賴手工打造,往往越費人工的越精彩。如《舌尖》所云:“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做豆腐都是極其辛苦的事?!闭蛉绱?,每一塊豆腐,都很珍貴;每一截蓮藕,都灌滿汗水;每一粒海膽背后,都有個身綁50斤鐵塊的深潛者。
《時間的味道》里這樣說:“腌臘、風(fēng)干、糟醉和煙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余,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敝砸ur,歷史上大多是出于舉族遷徙或遠途行腳的必要。又說徽菜嗜臭,始作俑者當(dāng)年想必也是惜物,敗壞了猶且不舍,方才歪打正著。
再看收獲之后,勞動者敬天惜地,感恩之情在 “挖筍不傷根”、“用松針掩蓋菌坑”、“對小魚網(wǎng)開一面”等處盡顯無遺。《舌尖》帶出的,不僅是飲食傳統(tǒng)或一代人生活方式的轉(zhuǎn)變,更是在傳達這樣一種質(zhì)樸的珍惜與感恩,以及不過度開采、用竭資源的古老智慧。
說到紀錄片的拍攝由頭,陳曉卿輕描淡寫:“央視不是缺紀錄片嗎,所以我們就去拍了。”但這也是在央視工作20多年來,他第一次自己上報選題。選擇食物,說到底,是“帶著吃貨的印跡”,“像你我這樣的吃貨,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
片子播出以后,有陰謀論者懷疑,在這個食品安全處在風(fēng)口浪尖的時刻,拍這樣的“有味中國”,是想掩蓋“有毒中國”的真相。對此,倒是一位主創(chuàng)的家人答得最好——“看過美才知道丑,才會懂得感恩和敬畏。”
“有味中國”,比美食更濃郁的,是“人情味”。正是這普世價值,造就了《舌尖》在文化輸出上的成功。
甜蜜生活才是正經(jīng)事
《舌尖》雖然通篇沒有非常閃耀的亮點,也沒有特別突出的拍攝技巧,卻仍然創(chuàng)造了很多個第一:它是國內(nèi)第一次使用高清設(shè)備拍攝的美食紀錄片;第一次讓戛納電視節(jié)關(guān)注中國美食紀錄片,點擊量僅次于《超級工程》,還被組委會主席點名觀看;也是第一次讓中國美食紀錄片在網(wǎng)絡(luò)上掀起評議熱潮。
除了作品本身的口口相傳,央視對播出時間段的安排,也對本片的不脛而走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2011年1月1日,央視新推紀錄片頻道(CCTV9),但專業(yè)頻道的出現(xiàn)并沒有扭轉(zhuǎn)紀錄片在電視行業(yè)邊緣化的命運。同時央視1套的“見證·影像志”欄目也難以為繼。去年年底,陳曉卿的身份從“見證”欄目制片人變作正在籌備中的新欄目“魅力紀錄”主創(chuàng)。而今,“魅力紀錄”每晚10點30分播出。這個“最難將息的黃金時段”,無疑是為年輕觀眾群而設(shè)。
而文藝青年們明顯沒有辜負央視的期待。對了,現(xiàn)在的文藝青年,似乎并不愿意頂此名號行世,而更樂意以“吃貨”自居。這幾天,文藝青年的集中營“豆瓣網(wǎng)”幾乎成了“郫縣豆瓣”,所說所議,大抵吃喝?!吧嗉怏w”開始流行并迅速演變成“舌尖上的大學(xué)”、“舌尖上的英國”、“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淘寶網(wǎng)上“諾鄧火腿”的銷量翻了幾番,半夜里,全國上下無數(shù)饞蟲在躁動:“我至少30次忍不住打開淘寶,搜索有沒有這個吃的!”還有網(wǎng)民自發(fā)建立專題網(wǎng)站“舌尖上的中國”,把7個章節(jié)里涉及到的吃食通通羅列出購買渠道,叫人嘆為觀止?!安粫埖奈乃嚽嗄瓴皇呛们嗄辍薄@樣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心。
和日本《深夜食堂》式的散文詩相比,《舌尖》更像是深夜的一碗熱湯面,溫暖了腸胃,掰直了三觀,叫那頹廢哀怨焦躁的,都暫時放下與“庸常生活”搏斗的苦惱,重新歸順于踏實可親的“日常生活”。
要知道現(xiàn)在的文藝青年,并不一味追求風(fēng)花雪月、曲高和寡。按美食家沈宏非的說法,“幾千年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早已在中國人心里種下了基因”。文藝青年喜歡生活氣息,就像他們并不介意涉足“黑暗料理界”。而《舌尖》從選材到技巧處理,都符合年輕人的脾胃——自然、老手藝、民俗遺風(fēng);西化的角度和剪接;旁白在客觀和抒情之間取得平衡;配樂既不煽情,也不沉悶乏味;信息量大,視覺效果出彩;有適合觀賞的觀眾視角,也有代入體驗的作者視角。這些,與其說是經(jīng)過精心預(yù)謀,倒不如說,是主創(chuàng)們同樣的年輕(或心態(tài)年輕),讓作者與受眾不謀而合,無論是審美傾向,還是價值取向。
陳曉卿說:“所謂美食,其實就是熱愛生活的一種方式?!?/p>
那么《舌尖》的走紅無疑傳達出一個好消息:這世上熱愛生活的人,仍然占大多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