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我同事的閨女,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她本來想去中央美院讀藝術史,后來覺得太奢侈,這閨女學藝術史或歷史都不會餓死,因為她父母為她攢了不少錢,她將來可以做學問,或者嫁人。衣食無憂的孩子,應該去學這些沒用的東西。我們知道凱特王妃在圣安德魯斯大學學的就是藝術史,她父母算是“高級中產(chǎn)階級”,可以讓閨女學這個,就為了陶冶情操,最后嫁給王子。
前不久,我在《紐約時報》上看見一篇文章,題目叫《學歷史餓不死》,作者說,人文學科目前在走下坡路,一直在走下坡路,不過,學人文學科也不是全無用處,學人文學科會使你學到大量的比喻。人們通過比較認為——伊拉克要么像越南要么像波斯尼亞:你的老板像那喀索斯(Narcissus)或梭倫(Solon)。頭腦里有大量比喻的人比那些有很少比喻的人能想得更精確。如果你上完大學卻沒有讀過修昔底德(Thucydides)、希羅多德(Herodotus)和吉本(Gibbon),就是被蒙蔽去了一項重要的比喻才能。這位作者,是人文學科的教授,不過他并沒有夸大歷史或人文的益處。
我不知道文科現(xiàn)狀如何,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我是班里最后三名,班里最聰明的人學計算機、建筑、工程、醫(yī)學,像我這樣最傻的,上個師范,學點兒文學得了,我估計,后來那些聰明的學生肯定還會學商業(yè)、企業(yè)管理。咱拿自己的智商和那些聰明人比一比,就知道出路不大,這和教育體制什么的也沒啥關系。我們就是學會了一點比喻而已。再說了,我們要是真的學了點兒文學、哲學,就該知道,它除了讓你學著思考點兒什么,并無實際的用處。
最近我又讀到《旗幟》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也是一位美國教授,他大聲疾呼——失去了人文學科,我們就會失去作為一個完善整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擁有判別真正智力進步的標準。失去了人文學科,我們將不再對于“什么構成了一個受教育的人?”這樣的問題還持有任何真正的觀點,或“為什么一項藝術作品超越其它?”,再或“人生中的什么是嚴肅的?什么是沒有價值的?”我覺得這位老師言過其實了。人文學科的教授就是有這個毛病,信口雌黃故作姿態(tài),夸大細節(jié)混淆視聽,抓住只言片語大做文章,還動不動就慪氣,慪得有滋有味,那些學過人文學科的孩子,也沒多少精力思考這些大問題。
我還看了《紐約客》上的一篇文章,寫斯坦福大學,這個大學和硅谷離得近,所有學生都想著發(fā)財,或者換一個說法“改變世界”,那里有一位歷史學家,大衛(wèi)·肯尼迪,在斯坦福教書超過40年,他說,斯坦福的確幫助學生們在工程和商業(yè)上取得好成績,但沒有多少學生認真完成了“通識教育”,“這個地方的空氣就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企業(yè)、傳奇性的成功,這是我們每天都呼吸的空氣,對于那些把大學當成一個避難所或冥想之地的人來說,這兒的空氣是有毒的?!睂Υ耍固垢G叭涡iL賈斯珀先生并不否認,他說:“在很多大學,人文學科都覺得自己是后娘養(yǎng)的?!?/p>
斯坦福大學現(xiàn)任校長叫軒尼詩,1984年離職創(chuàng)辦了MIPS電腦系統(tǒng)公司,后來以3億美元的價格售出。他在2002年加入思科董事會,2004年加入Google董事會。2007年,《華爾街日報》一文章說,校長大人5年間掙了4300萬美元,大多來自他的投資。校長大人反駁說,他在各種創(chuàng)業(yè)和投資行為中只是一個小小的合伙人。他說:“有很多學校的很多本科生,并不想接受教育,而只是為了得到一個好工作而掌握足夠的技能。大批學生都潛藏著一個發(fā)財?shù)膲粝耄睦锒家粯?,不光是我們這里?!蔽矣X得這位校長說得很實在。好多人文學科的學生,想著畢業(yè)后能當個記者編輯啥的,可我又看到一個數(shù)據(jù),美國新聞出版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總數(shù)從2001年的414000人,下降到了2011年的246020人;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十年中,該行業(yè)的從業(yè)人數(shù)幾乎下降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