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烙,音lào;B.媲,音pì;D.訐,音jié)
2. D(A.火中取栗,再接再厲;B.蛇鱔之穴,駑馬十駕;C.以德報怨)
3. C(C.愛,吝惜)
4. C(C.①⑤連詞,轉折關系/②⑦連詞,遞進關系/③④連詞,修飾關系/⑥連詞,假設關系)
5. B(A項“彈冠相慶”是貶義詞,用在這里不合語境;C項“不堪設想”應改為“不可思議”;D項“刮目相看”應改為“拭目以待”)
6. B(A.成分殘缺,缺少主語,應在“巴以雙方由沖突邁向和平”后加上“的前景”之類的詞語;C.句式雜糅,“其根本原因”和“在作怪”只能保留其一。D.搭配不當,“加強……門檻”錯誤,應為“提高……門檻”。)
7. B(B.應在“怕”和“他”之間加上“給”字,表被動)
8. D(根據具體語境和邏輯事理順序進行判斷)
9. A(“以至”:一般表示在時間、數量、程度、范圍上的延伸,也說“以至于”;“以致”: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句①表示延伸,用“以至”?!白矫保翰聹y、預料?!白聊ァ保悍磸退妓?。“捉摸”“琢磨”都是動詞。“捉摸”多用于不確定的說法?!白聊ァ痹瓉淼囊馑际菍τ袷牡窨毯痛蚰ィ髞硪隇閷ξ恼碌募庸な怪阑驅σ患乱宄?,翻來覆去地思考、推敲。顯然,句②應用“捉摸”?!耙蚨?,表示推論因果關系,根據上文所說的原因或者條件推出結果或者結論。“從而”,表示根據前面所說的條件或者原因作進一步的行動;根據③句的語境,應該用“從而”)
10. (1) 谷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污池 斧斤以時入山林 雖有槁暴 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 無以至千里 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 駑馬十駕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1. C(①中的“于”是介詞,“從”的意思;②中的“于”是介詞,“比”的意思;③中的“之”是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④中的“之”是代詞,“這些”的意思;)
12. B(B.水,名詞做動詞,其他三項均是名詞做狀語)
13. D(D.盡心,竭盡心思;A.博學,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廣博的學識;B.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C.古義,藏身;今義,托付)
14. B(B.作者并沒有否定思考的作用,而是強調學習的重要)
15. 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解釋:靛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卻比藍草更深。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
16. (1)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
(2) 我曾經整天地空想,不如片刻學到的東西多。
17. 是分別從視覺和聽覺來寫的。表現了出征戰(zhàn)士冒雪與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的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的場面。
18. 表達了他寧愿投筆從戎,馳騁沙場,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
19. (1) 你在創(chuàng)作上花的工夫太少。時間應放在創(chuàng)作上,而不應放在賣畫上。(2) 沙皇應尊重他人,專心聽其演奏。
20. ①人改造著自然,自然也改造著人。②厚重中顯輕靈。
21. 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兩重屬性,運用它而不被其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種藝術。
22.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tǒng)”是不死的民族靈魂,是民族精神。一個民族正因為有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才有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才能在傳統(tǒng)的制約與支配下,凝聚成了一個穩(wěn)定而團結的集體。所以說,傳統(tǒng)是財富。然而傳統(tǒng)也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鉗制思想、束縛行動的本性,妨礙進步和發(fā)展,因而傳統(tǒng)又是包袱。作者論述這個問題,是要我們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這兩重屬性,既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古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摒棄其落后保守的東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東西,促使傳統(tǒng)不斷發(fā)展與進步。
23. 這一節(jié),以人之于衣服為喻,闡明了傳統(tǒng)可為財富,也可為包袱的道理。這似乎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即“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于是作者接著論述,傳統(tǒng)不是可以隨氣溫變化而穿脫的外衣,是內在物,是人群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么,是不是“傳統(tǒng)”就完全不受人的影響呢?為了證明這一點,作者又論述道:“它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產物,必定也會隨共同生活的變化而更新?!边@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條不紊,周到而深刻地闡明了“傳統(tǒng)”的特性,可謂思維嚴密。
24. 在西方,大眾文化曾經指下層大眾的低俗、粗鄙、“無品位”的文化,也可稱為“無深度文化”。因大眾文化產品喪失了其應用的深刻意義,從而導致人們的消費缺少文化價值。原因:在西方,生產者為了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為了利潤和金錢,采用商業(yè)策略,營運出背離社會道德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大眾文化。
25. 物質產品的日益豐富,導致閑暇消費大大增加,生產者利用這種態(tài)勢大做文章,進而導致人們的消費走向對過度欲望的追逐,導致大眾文化價值的喪失。
26. ①用文化政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引導,使文化產品在價值取向上能體現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的追求;②強化對大眾的主流價值觀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引導教育,提高大眾對文化產品的鑒賞力;③完善文化產品的評價機制,提高文化媒介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2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