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興
用原諒的心態(tài)讀讀《我不原諒》
■劉長興
最近,有一本叫做《我不原諒》的書很火,熱議至今不斷,甚至有些專家也進行“圍觀”。原因很簡單,一是這本書抨擊了咱們現(xiàn)行的教育,而且近乎是一種“猛擊”,于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乃至憂思;二是這本書出自仍然在學的青年,而且似乎是一個“憤青”,于是又激起了人們的同情或是反感。
《我不原諒》的作者鐘道然,是個畢業(yè)于一流中學又升入一流大學的學生。這里所說的一流,絕不是一般的“一流”。人家既沒有“吹”,也不靠“捧”??梢院敛豢鋸埖卣f,是社會公認的“一流”,更是眾人追慕的“一流”。按說,這位鐘同學如此順風順水,真應該獨享“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的幸福??烧l也沒料到,他偏偏不那么想,非但沒有覺得獲得這個“幸?!钡男疫\,反而和大家認為的“幸?!狈四槨!爸袊逃屛彝纯?、讓我無奈、最后讓我麻木,我也曾抗爭,抗爭完了忍耐,忍耐到最后就成了順眼?!薄八盐业那啻簥Z走了,這就跟殺了我一樣。”“我不能原諒中國教育,永遠不能?!睍械倪@三句話如果連在一起,好像是有深仇大恨。那些過激情緒之下的過火且過頭的描述,那些尖銳批評之中的尖刻、尖酸的言辭,你對他肯定也會“憤”上一把:這不是“冤大頭”碰上了“白眼兒狼”嗎?咱們累得快吐血了,人家一點兒不領情!但是,在靜下心來讀完以后,特別是再靜下心來思考以后,你肯定又會“奉告”同行,還是用原諒的心態(tài)讀讀《我不原諒》。
這種“奉告”不僅是因為這本書出自年輕人之手,還至少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們的確需要認真反思。這本書用了一個副標題“一個90后對中國教育的批評和反思”。副標題中用的“批評”二字無疑值得商榷;但其后用的“反思”確實不能忽視。你想,就連鐘同學這樣一個家里的好孩子、學校的好學生,接受了咱們的教育,而且是“一流”的教育之后,竟然不買賬了,甚至要“宣戰(zhàn)”了,能不反思嗎?學生的種種“逆反”早已不是個別現(xiàn)象,坊間的種種質疑聲也早已不是個人觀點,能不反思嗎?
別的不說,鐘同學把咱們的教育概括為“標準化”的“生產線”,且由此歸納出為保證“產品規(guī)格——標準答案”,強力落實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背書,二是做題”,最終提煉出“考試是檢驗學生的唯一標準”的價值判斷。這套“理論”雖不精準,但切中要害。不管怎樣,正如鐘同學說的,“喜怒哀樂隨著考試分數(shù)起伏變化,考好了眉飛色舞神采奕奕,考砸了眉頭緊鎖垂頭喪氣,好像這輩子就是為了考試活著”,應該是不少學生的現(xiàn)狀??荚嚧_實把人們“號召”起來了。你說你的素質教育,我干我的應試教育。個別學校甚至連僅有的遮蓋都掀掉了,美其名曰“內緊外松”。其實,對外一點兒也沒“松”過。尤其是對上級匯報,生怕漏掉了“應試”的業(yè)績。如是這般,別說全面發(fā)展,就說健康狀況,也很令人擔憂。細想起來,就是換來“升學率”,與用環(huán)境、資源的代價換來GDP,實際上并沒有質的區(qū)別。如果說這些還算“正?!钡脑挘敲粗T多“非?!备枰此?。書店已經被教輔書“攻下”了半壁江山,聽說“陪讀樓”又成了擇校生催生的“新興地產”……考試的“衍生品”泛濫在一些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區(qū)已經形成“頑癥”。誰也想不到,兩件“反常”的事兒不久前又被媒體披露。先是北京最大的考研培訓機構——“啟航”,再創(chuàng)“押題”神話,說是“政治、英語再次命中考題100%”,以此顯示“實力”,看了實在嚇人?!把侯}”自古有之,本來并不稀奇。人們想碰碰運氣,也無可厚非。真能押上題的,其實也是少之又少。怎么可能做到“指哪兒打哪兒”?其后,“華羅庚數(shù)學競賽”又遭“爆料”,4道考題賽前一天就掛上了網(wǎng)。轉天,組委會承認“泄題”,并報警調查。其實,這兩件事的個中奧妙,誰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邦}海戰(zhàn)術”真是重在“戰(zhàn)術”??墒?,一旦這種“戰(zhàn)術”被市場化運作,是多么可怕的事??!不要說咱們急需的創(chuàng)新型未來人才培養(yǎng)不出來,就是鐘同學深惡痛絕的“標準化”的“生產線”,恐怕也難以維繼了。面對這些“正?!?、“非常”和“反?!钡默F(xiàn)象,我們能不反思嗎?
二是他們的確很有社會責任。鐘同學的這本書是寫“他”的,更是寫“他們”的?!八麄儭眱A訴委屈、憤懣乃至怨恨,并不只是為了發(fā)泄,更重要的是想表達“他們”的心愿、希望乃至期待?!拔蚁嘈?,無論是‘教育是立國之本’的國策,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宏愿,中國教育都必須改”,“家長、老師、教育工作者、讀到此書的所有人,如果你還在乎青年人的未來,如果你還在乎整個民族,如果你還在乎國家的未來,請你承擔起推動中國教育進步的責任”。誰讀了這兩段話,都會有沖動般的共鳴。對這一代“90后”孩子的理解也會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并感受到自己的責任——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八麄儭备诖蹅冇赂业負斊疬@個社會責任,“推動中國教育進步”。而且,“他們”深知咱們這種擔當?shù)耐纯嗪推D難,因為這是一種自我批判、自我修正甚至是自我革命。所以,“他們”愿意和咱們一起擔當。
為此,鐘同學做了大量研究。盡管研究的過程未必那么嚴謹,結論未必都很正確,建議也未必非常合理,但是看得出來,“他們”正在和咱們一起擔當。當然,鐘同學對美國教育的過多贊譽,咱們肯定或多或少感到有些“不爽”,可他似乎在設法闡述一個獨到的見解——文化確有差異,規(guī)律沒有國界。在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美國的經驗和成果屬于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咱們可以選擇、分享和借鑒。可能因為這個原因,鐘同學才過多地介紹了美國,并“過分”地質問咱們,甚至為咱們陳舊的課程設置和“灌輸”的教學方式,為咱們不僅沒能指導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反而聯(lián)合家長向學生施加壓力,表達了強烈不滿。其實,咱們對此也有“同感”。盡管“同感”后面還有無奈,但這也是對違背規(guī)律后果的焦慮。這種焦慮不正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嗎?
就拿鐘同學“不滿”的課程設置來說,十多年前啟動課程改革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由“窄而深”轉向“寬而淺”的原則。因為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正在打基礎。基礎“寬”些,便于學生接觸更多的領域,既滿足了興趣需求,也促進了全面發(fā)展,還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A“淺”些,又能集中力量比較扎實地掌握終身學習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鐘同學所列舉的美國課程再豐富、再精彩,也沒有離開這樣的思路??烧l會想到,“考試”的功能由“診斷”異化為選拔以后,就像一只無形的手扭曲了課程改革的初衷。你拿不出超課標、超課本的考題,就達不到考試的目的??墒牵灰@樣的考題“冒”出一道,教師就會找來數(shù)十道甚至數(shù)百道,丟給學生反復“訓練”,課程要求自然就越發(fā)“深”了。至于民間“自愿”的學科競賽,就更“深”得沒邊兒了。一位久經賽場的學生家長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秘密”:原來“五年級在考初二的題”。與此同時,一些“潛規(guī)則”又隨之風行,那些被稱為“副科”的非考課程以及被稱為“閑白兒”的課外活動,逐漸被邊緣化了。原本挺好的課程設計,就這樣經過不斷“瘦身”,由“寬”變“窄”了。要說由此產生的不良后果,莫過于由此制造的失敗情緒,正是這種情緒奪走了不少學生的信心。難怪“比較勤奮”、“缺乏挑戰(zhàn)”已成為留學生輸入國評價咱們學生的“高頻”詞語。沒有信心,怎敢“挑戰(zhàn)”?其實,咱們雖然無奈,也沒放棄努力。那些好的典型都是在落實國家規(guī)定、規(guī)范辦學行為、推進高效教學、落實課程方案的基礎上,經過創(chuàng)新逐步成形的。當然,大家更期望對改革典型的總結和推廣,各方面能夠再多給力。但是,誰都不希望“缺乏挑戰(zhàn)”的評價還這樣“高頻”下去,因為咱們心里也裝著社會責任。
有人說,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這話挺有分量。其實,教育改革又何嘗不是如此。咱們這樣一個教育大國,已經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這是偉大的歷史成就,繼續(xù)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更是偉大的歷史使命。當前,提高質量已經成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提高質量的關鍵在于到底怎么認識質量,這才是水“深”之源。據(jù)說,最近上海提出了一個“綠色指數(shù)”,作為解決學習投入過大、心理壓力過大問題的對策。他們能在PISA奪冠以后作出第一反應——堅持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實在令人振奮。這種舉措的意義已遠遠超過PISA奪冠的成功??磥?,咱們在以“原諒”的心態(tài)讀了《我不原諒》之后,真應該對提高質量的價值取向做更加實實在在的理性思考,堅定“深水區(qū)”教育改革的信心。
(責任編輯 韓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