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界》綜合報道
“說資源·話南?!?br/>—— 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
《海洋世界》綜合報道
6月6日,第15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國務院參事、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張洪濤;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方念喬;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田紀偉;中國海洋學會理事、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李立新;中國海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雷波等專家出席活動。
“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是中國科協(xié)學術協(xié)會科普部2011年舉辦的系列科普活動,每次活動確定一個主題,邀請該領域2~4位專家與眾多媒體人士面對面交流。該活動旨在充分發(fā)揮科學共同體、全國學會和大眾媒體的作用;結合社會熱點、焦點開展科普宣傳,建立一個科學家與大眾媒體廣泛溝通的渠道;在平等活潑、輕松自然的氛圍下,發(fā)出科學共同體的理性聲音,引導社會輿論。
本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以“說資源·話南?!睘橹黝},出席活動的專家、學者首先圍繞南海油氣資源蘊藏量及南海深水油氣的勘探開發(fā)遠景、南海新能源——可燃冰等資源開發(fā)遠景、我國海洋資源開發(fā)新技術以及我國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學技術對開發(fā)南海資源的重要現實意義、中國海監(jiān)在保護南海海洋環(huán)境和資源中的作用等進行了主旨演講。
李立新教授在題為“中國海監(jiān)在維護南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資源和有關資源中的作用”的演講中說道:“中國自古以來是有海無管,這種現象存在了若干年。2007年國務院批準中國海監(jiān)代表中國政府開展整個全海域的制度性巡航。2008年又批準開展了對南海全海域的制度性巡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在維護海洋權益問題上,黨中央、國務院最徹底的一次制度性安排?,F在我們每天都有海監(jiān)船和海監(jiān)飛機,在我國領海領空巡航。目前開展這種巡航的隊伍只有中國海監(jiān)一家。”從2008年2月開始,中國海監(jiān)組織海監(jiān)船和海監(jiān)飛機對中國南海的島礁和海上采油平臺進行抵近觀察,基本掌握了我國島礁被侵占的情況和石油開采的各種情況。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在場媒體記者踴躍提問,記者們對南??扇急蜚@取樣的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洪濤總工程師表示,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今年將對南??扇急M行專項調查,明年有望打鉆取樣?!澳壳拔覀冋莆盏臈l件比較有利的區(qū)域是在大陸架附近,如神狐海域。最終選在哪個區(qū)域取樣還需研究。國外一些頂級科學家也可能應邀參與合作?!睆埡闈f。我國曾于2007年在南海發(fā)現可燃冰,但儲量、分布、厚度等尚不明確。一些報道中出現的數據大多是通過地球物理復雜公式推算出來的。方念喬教授則表示,南海是一個比較大的邊緣海,構造比較復雜,前景非??春?,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目前看來,南海南部的油氣比北部的油氣發(fā)育程度好,北部略顯“單調”。
“南海既有陸架海性質,也有深海大洋性質,物質極其豐富,是國內外科學家研究的熱點。深??蒲行枰獌x器設備耐高壓耐低溫,尤其對傳感器精度要求非常高。深度越深,技術含量就越高,相應研發(fā)成本也就越高?!碧锛o偉教授說。田紀偉曾先后12次擔任我國海洋調查的首席科學家。他坦言,近年來,我國深海技術有了大幅提高。5月初“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鉆舉世矚目。但由于起步晚,我國在這一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
專家們與到場的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經大眾科技報、中國海洋報30多家媒體記者進行了廣泛交流;中國科協(xié)網、人民網(科教頻道)和中國網,對當天的活動進行了現場直播。
攝影/仝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