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探究活動中,問題是核心,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用“探究性”來衡量,很多“問題”不具有充分的探究性,因而不能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教師首先要研究哪些問題是有利于主動探究的,怎樣呈現(xiàn)這些問題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學;探究性問題;六個維度
問題是要學生去研究的,而學生又是有差異的。面對不同的學生,相同的問題、問題的內容、形成的情景和呈現(xiàn)方式,會具有不同的意義和效果。同一個問題,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有效,而對另一部分學生而言,可能是無效的。同時,用有利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這個標準來衡量,會有相當一部分問題不具有有效性,而只適宜采用講授等教學方式。因而,不能說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要探究的,不適當?shù)奶骄?,只會適得其反,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我通過分析課堂、反思師生共同經(jīng)歷的教學活動,選取有代表性的課例剖析。我們可以在問題的來源、問題的呈現(xiàn)、思維的含量、出現(xiàn)的時機、問題的密度、研究的方法等六個維度上進行問題設置。
1.問題的來源
學生關心的問題未必是教師預設的,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也未必感興趣。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必須找到師生的結合點。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教師必須深入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學習的實際,也就是文化素質、智力發(fā)展水平,最大限度地使提問和學生個人的問題發(fā)生共鳴。
課堂上隨時會生成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指向學習內容,也有的指向學習方法,教師應該以巨大的熱情分析這些問題,以敏銳的眼光區(qū)別、歸納、綜合這些問題,把他們納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課堂上生成的問題,一般具有高含量的有效性。
教材是供學生學習的一個范例,是生活的縮影,卻不是全部。教師必須打破教材的束縛,提倡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研究比基礎更廣泛的生活領域里的各種問題,與生活、與學生的經(jīng)驗緊密相連是探究性學習的顯著特征。
2.問題的呈現(xiàn)
包括傳統(tǒng)的口頭提問和書面提問。這類問題要特別注意啟發(fā)性,避免諸如“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及學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問題。教師應該注意設計關鍵性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避免學生過分緊張。
多媒體包括視覺媒體、聽覺媒體、視聽覺媒體和交互媒體等。這些媒體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是好的問題載體,但也要避免過于形象化而削弱了探究的意義。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感受這個情境之后,覺察到其中所發(fā)生的問題,引起探究問題的興趣,帶著強烈的動機探索問題。關鍵在于要讓學生感到問題是和自己密切聯(lián)系的,如果情境中的問題引不起學生足夠的關注,效果就不好。
3.問題的思維含量
提問應該從學生的認知結構、技能結構和認知能力出發(fā),有的放矢,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問題要有創(chuàng)意,有一定的思維負荷,生成思維的驅動力。問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探究和挖掘思維過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繼續(xù)拓展的思維結果,既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習慣,又讓學生享受到自我創(chuàng)造的愉悅,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問題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促使他們產(chǎn)生新穎的想法和充滿創(chuàng)意的探索方法。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富有想象力地設計解決問題的過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xiàn)研究的成果。
問題要觸發(fā)學生產(chǎn)生許多不同的想法和可能性,這些問題鼓勵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看到多樣化的可能性,制訂多樣的選擇方案。
問題除了提供給學生回答、解決之外,還要給學生提供發(fā)現(xiàn)新問題的可能性,這使問題具有了“可猜性”,可讓學生進行合理的設想與猜測,在思維過程中表現(xiàn)出對對象的積極的預見。
4.問題的呈現(xiàn)時機
提問的時機首先是預見性的,如當教學到達關鍵處時,當教學到達疑難處時,當教學到達提升處時,當教學到達矛盾處時,都是呈現(xiàn)問題的好時機。但是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實際狀態(tài),因此提出問題的最佳時機往往是生成性的。例如:在疑惑不解的時候,學生特別需要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支持和幫助。這時提出另一個問題,稍加點撥,學生就能順利解決。又如:在學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奮、躍躍欲試的時候,應順應學生這種情緒體驗,使學生思維進一步聚集,這時提出一個有助于問題解決的問題,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決問題。
5.問題的呈現(xiàn)密度
課堂上討論的問題要整體、集中,不要太零碎、零散。教師要分清什么是主要問題,什么是次要問題,從而給學生清晰的層次感,使學生明確重點。問題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以便于他們集中精力,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要有針對性,要在關鍵處,要有質量。講授新課時,圍繞教學重點提問;復習時,從知識的規(guī)律性方面、從易混淆的知識點提出問題;習題講評時,從思考方法、解題規(guī)律上提出問題。
要引導學生把精力放在主要問題上,對主要問題做全面深入的討論,務必弄清楚,真正使問題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向導。當然,少也是相對而言的,一節(jié)課上究竟應該討論哪些問題?多少問題?還應該視實際情況而定。
6.問題的研究方法
合作學習是一個值得提倡的學習組織形式,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圍繞一些問題展開合作研究。
教師提出的問題,經(jīng)過巧妙的設計,在時間、資源、方法等條件下,顯然是個體學生很難解決的。在一定程度上,這類問題包含對學生產(chǎn)生合作動機的預見性。這就需要學生主動尋求幫助,組成小組合作研究問題。
問題本身就已經(jīng)具備了爭論的焦點,教師抓住這個焦點,設計有關問題,將矛盾暴露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表達和說服別人的愿望。一個學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爭取相同觀點的支持并拿出有力的論據(jù)。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教師設計出一系列合作研究專題,引導學生按照規(guī)范組成研究小組,設計應該怎樣研究小組選定的問題。這是一種有目的的合作探究問題的訓練活動,因此有利于學生掌握探究方法和養(yǎng)成探究習慣。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ji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周彬.課堂密碼:對課堂的深度思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