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物理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是高中階段較為難學的一門課程。提升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是廣大物理教師的追求。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教學;提高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教師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它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新的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物理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xiàn)物理教學的基礎性和發(fā)展性,重視物理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物理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就是要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導入中加入趣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導入的成敗對一節(jié)課的成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趣的課堂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們在新課教學時不能簡單地進行教學內容介紹,更不能說今天學習什么什么,這樣毫無新意的導入只會使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所以,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的開始,不妨在引入環(huán)節(jié)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或者用一個實驗使學生感到驚奇。這樣,他們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使一節(jié)成功的課有很好的開端。例如:在學習“加速度”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描述這樣一個畫面導入:一只非洲獵豹靜靜地隱藏在樹叢中等候獵物的出現(xiàn),剛好一群角馬從此處遷徙,此時獵豹迅速啟動,朝著角馬群沖了過去,角馬群見此情景,加快速度拼命地奔跑,一場生存的競爭就這樣在大草原上展開了。獵豹能否追上角馬群,它們各自奔跑的快慢是一個原因,關鍵在于獵豹驚人的快速啟動奔跑能力,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由靜止達到快速奔跑的狀態(tài)。物理學上運動的快慢用速度來表示,速度變化的快慢用加速度來表示。這樣的新課引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其學習的積極性,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問題情境正是為了分析解決問題與解決問題而展開的師生共同合作的教學手段,不妨圍繞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構建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彈力”這個概念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系列邏輯關系的問題情境來構建彈力的概念,問題情境(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演示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出發(fā),設問:彈力產生的條件是什么?問題情境(2):從直觀的具體現(xiàn)象中彈力方向出發(fā),設問:彈力方向與物體形變方向有什么關系?問題情境(3):從對彈簧彈力大小與彈簧形變量關系的探究出發(fā),設問:彈力大小與彈簧形變量有什么樣的定量關系?實踐證明,創(chuàng)設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情境,能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入開展,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從而提高物理探究的實效性。
三、加強合作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是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共同討論交流,使每個學生都達到一定目標的學習活動。合作探究是當前新課改理念的主流,而探究式教學非常需要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學習。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教學任務與目的,選擇有價值的且學生自己難以完成的任務,在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學“影響單擺快慢的因素”時,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的實驗小組,給他們提供實驗材料:繩子、剪刀、膠帶、幾個質量規(guī)格不同的重物、秒表等,要求學生自行制作一個單擺,測量在20s內擺動的次數。各個小組分工合作,有的制作單擺模型,有的動手測量,有的認真讀數,還有的記錄數據。但各組測量的結果各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在各小組提出自己的意見后,我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分析他們認為可能的原因:可能測量不精確、繩子長度不一樣、重物質量有差別、擺動的起始高度不同等。從每小組中選擇一個原因來驗證,通過驗證讓學生理解應用控制變量法的必要性和方法。最后各小組交流結果,共同得出結論:影響單擺振動周期的因素是擺長。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通過交流、質疑、思考、分析,共同完成了任務。
四、注重結果與過程轉變,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guī)律上,讓學生在感知、推理、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中發(fā)現(xiàn)真理、揭示規(guī)律、掌握知識、提高能力。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二定律”、“向心力”、“萬有引力定律”、“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等有關力學重點內容時,引導學生清楚認識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過程,在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上,如何推導向心力,進而如何推導萬有引力,引導學生在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上如何推導動能定理,進而如何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要求學生能熟練推導完成。通過推導定律、定理的過程,學生會加深對它們的理解,更加清楚地掌握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認識到這些定律、定理不再是毫無聯(lián)系、各自孤立的內容。在推導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得到訓練,能力也會得到提高。相比之下,如果只讓學生記住這些定律、定理的內容、公式,然后讓學生通過做題、練習來掌握,學生的學習只能是事倍功半,只能是低效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黎奇,戴立軍,孔春生.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楊邦造.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學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8,(5).
[3]田波.淺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