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同一顆永恒的鉆石,
透過學習,生命產生光和熱。
一切學習的啟蒙來自老師,
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學習,
學習,去希望,有信心,去慈愛,有智慧
歲月如逝,時光如梭般帶走短暫的少年時光。每當回憶起那段歲月大多數(shù)人都會情不自禁地露出仍留有童真童趣的笑容,少年時光仿佛永遠是金色的。然而,同齡人聚在一起追憶少年時的歡歌笑語時,她卻永遠是沉默的一個,不是因為她的少年時光不堪回首,而是在她的那一頁上總有一片陰影籠罩著,令她不愿去掀起。
她來自浙江的農村,沒有上過幼兒園,因為那個時候在她們農村還沒有開設幼兒園,10歲的那年跟隨父母來常州,父母是在小商品市場做小生意的。直到15歲那年她考上了我校。
記得那是一堂數(shù)學課,那天發(fā)生的事,對于一個只有十六歲的孩子來說太突然,她甚至還來不及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唯一記住的只有一個場景,老師生氣地撕了她的作業(yè),因為她沒有按照老師要求的格式去做。正因為這份“個性的作業(yè)”老師讓她到教室門口罰站,下課了同學們把她圍在中間像物品般觀看。放學的鈴聲終于響起,她以很快的速度朝教學樓后面奔去……教學樓后面是荒廢的車棚(平時堆放破舊桌椅),平時很少有人走到那里,她鉆進了桌椅堆中,蜷縮著瞪著一雙驚恐的眼睛警覺著外面的動靜,終于沒有了學生的喧鬧聲,他們應該都回家了吧,不會再嘲笑她了吧。夜幕逐漸拉開,嬌小的身影悄悄地鉆了出來。天上的星星不再那么明亮,難道是霧水蒙住了星星的眼睛?
直到高三我擔任該班的數(shù)學老師,發(fā)現(xiàn)她每次上到數(shù)學課都很惶恐,數(shù)學成績一直在班上墊底,從班主任那里我了解到她其他功課很優(yōu)秀,除了數(shù)學。有一次,我無意經過她的課桌,發(fā)現(xiàn)在筆袋里露出一張課表,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用了氣象符號在旁邊裝飾,我看見凡是數(shù)學課都是畫的“雷雨”。當時,我震驚了,后來我找機會找她談心,開始她始終抱著警惕的態(tài)度,后來才和我談起高一時的那段經歷。雖然我極力地想安慰她,希望她能走出陰影,但事實上直到高考,她的數(shù)學成績沒有起色,也沒考上公辦本科,后來她也沒有再念大學跟著父母做起了小生意。
轉眼間十年過去了,也許那位高一的數(shù)學老師早已忘卻那件“小事”,甚至至今她仍不知曉她一個本無惡意的舉動竟影響了一個小女孩十幾年的生命歷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事情已經過去十年了,今天我講述它,并不是為了追究任何人的責任,僅僅是表述自己一些想法。
此時我又想起一件事,一天放學后我獨自走到操場,有幾個已經畢業(yè)的高三學生回到學校打籃球。有些學生的態(tài)度,引起了我的反思。
其中一個學生原本與我關系很親近,在學校里上學的時候也是一個很懂禮貌的學生。但是在處理一起違紀問題的時候,他的做法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經多次談話他仍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可以說為了糾正他錯誤的想法,我們也算盡了力。因為臨近畢業(yè),學校沒有處分他,希望他能夠逐漸認識自己所犯的錯誤。即使這件事發(fā)生之后,學生們還是能夠見到老師仍然打招呼。但是這次當我走到他邊上的時候,本來我非常想問問他高考的情況,他看到我過去,拿起東西不耐煩地走了。想想當初為了能夠讓他意識自己的問題,我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希望他能吸取教訓。很多工作就是本著為他著想的原則,很注意整個教育過程。其實很多次當我在校園外遇見那些曾經犯過錯誤而和我有過接觸的學生,我希望他也能像在校園里一樣,能跟我打聲招呼,而不是看到我故意將目光轉向另一邊。遇到這種事情我總有一種挫敗感,心里很不舒服。因為畢竟曾經是學校的學生,畢竟有過那么多次接觸的機會,不應該成為陌路人。
不過事情過后,我還是想明白了一些道理。其實教育可能具有滯后性,因為學生們畢竟不是成人,有些事情都是要到了一定的年齡才能理解,或者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才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面對這樣的問題,不愉快只是暫時的,做了這份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
教育應本著“滯后性”原則去開展。這里的滯后是評價性滯后,是相對于成人自我想象中的青少年發(fā)展標準而言的,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與成人的視點、觀點不同,我們不應該以成人的眼光看待、評述他們的語言、行為、動作乃至某些“荒謬”的想法。從本質上講,它要求我們基于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基礎,評價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出現(xiàn)“違背教師意愿”表征的時候,要以發(fā)展的眼光評價;當孩子出現(xiàn)與成人相左的言行時,不要斷然否定孩子的見解,更不要以固有的、僵化的模式要求她,而是延遲判斷評價,從青少年的長遠發(fā)展評價。前面所講述的故事中那位老師,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那么做,每個學生的思維永遠是那么獨特,假如人類所有的思維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發(fā)展,將是人類最大的悲哀。在那位老師視野所及的范圍內,也許沒有“個性的作業(yè)”,但是在更廣的地域范圍或時空范圍內,難道“個性作業(yè)”永遠不會存在嗎?
教育就要堅持容錯原則。學生的某些常識性錯誤完全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以糾正,所以當孩子表達美好情感但又夾雜著常識性錯誤時,我們可以以體驗美好情感為主,暫時忽略學生所犯的常識性錯誤,同時,對孩子的“離奇”言行給予保護,保護孩子的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場,肯定他們的思考和想象,小心呵護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保護自尊心。
我不想讓類似的悲劇發(fā)生在我的學生身上。孩子是正在長羽毛的小鳥,等他們的羽翼豐滿,他們會飛得更高,呼吁所有老師不要折斷鳥兒的翅膀,讓她們能夠自由翱翔在生命的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