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新課改的春風中,我們意識到語文絕不只一本本教科書,它是一個最具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廣袤美麗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語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濤銀沙;語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飛蝶舞,是秦磚漢瓦上的斑駁歲月;語文是“鎖”進日記、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語文是母親手中遞來的溫熱的奶茶……下面我談談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體會。
1.調整教學法,大膽放手。
新課標的教材依舊分為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兩大類別,每個單元也是由這兩類課文構成的。為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我們在教法上作了一些調整:首先是更重視單元教學的整體性。例如必修1第一單元主要是中國的新詩和外國詩歌,整體教學的重點就放在這兩類詩歌表現形式的不同上。其次是把講讀課文作為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范例,琢磨得比較具體。例如在教第一單元的時候,我們重點講析《雨巷》和《再別康橋》這兩篇。在反重誦讀的前提下,主要研討如何通過分析意象,琢磨語言,構建意境,體會真情,鑒賞詩歌的方法,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其他詩歌的能力。最后把加了星號的自讀課文劃到課外時間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第一單元的時候,我們將第四課《中外短詩五首》全部劃給學生課外進行自學,由學生自行完成相關資料的查找和收集,再借助講讀課的鑒賞辦法,寫出相應的鑒賞筆記,從而完成這一課的學習任務。
2.精減作業(yè),鼓勵閱讀。
我們現有的練習作業(yè)主要有兩類——教材中課后的練習和教輔資料類練習。課后練習大多是配合課堂教學,討論題基本上貫穿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輔類練習往往是有選擇性地做,對一味模仿高考,難度大、要求高而又專業(yè)性過強的則大膽刪除。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課外閱讀量,提倡精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少做題是要求,多讀書是目的,要把少做題而節(jié)省下的時間留給學生,指導他們盡量多地讀一些好書,多背一些名篇,多記一些名句,實實在在地進行語文積累,打好語文根基。按照這一想法,我們在處理練習作業(yè)時,就大膽地刪除了那些過繁、過偏、過難的題目,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有益的書。
3.改革考試,立體評價。
語文新課標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文素養(yǎng),過濫的考試可能讓學生因畏懼心理而產生厭學語文的情緒,因此要改變動輒拿一份試卷測試學生的做法。具體來說,首先要盡量減少考試的次數,可取消周考、單元測試,最好只保留與學?;蚰昙壨降脑驴肌⑵谥锌己推谀┑目荚?。其次要改變唯有筆試的測試模式,通過組織更多的語文活動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舉行演講比賽、辯論賽、討論會和讀書心得交流會等,都能達到對學生的語文水平進行多元化綜合性評價的目的。例如,為配合第一單元的新詩教學,我們舉辦了詩歌朗誦比賽,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語文的學習興趣,又全面地考查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4.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其自覺學習、主動學習。
學生對語文課堂具有濃厚的興趣,掌握了比較科學而且適用的方法,這就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必要的保證。但是,僅此還是不夠的,還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且使之優(yōu)化成為一種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只有如此,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才能積極地認真地參與,比如及時思考并認真回答問題,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及時作記錄,及時反思,等等,這種全方位的積極的參與一定能夠保證個體所學效益的提高。無數個個體都能夠達到這一目的,整個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需要精心呵護,切忌扼殺;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但又是有利于語文學習的優(yōu)質工程。
5.優(yōu)化教學方法,向科學施教要效益。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很多老師已經自覺注意并努力應用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以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具體的學情確定的,絕不是教師的一廂情愿,所以,我們堅決反對為了作秀而采用一些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而完全忽視學生的理解與接受情況,甚至是完全不顧學生的心理感受與成功體驗。我們倡導優(yōu)化教學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學方法。我們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大膽整合并努力應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方法,但傳統語文教學中“學而不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治學態(tài)度,“博學而篤志”的教學理念,“舉一反三、循序漸進、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學態(tài)度和策略,“文道結合、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原則,對于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是切實有效的,也是我們必須積極整合、大膽應用的,這是深信不疑的。
6.重視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課本為載體,向課外延伸。
語文教材,我們只能把它當成一個個例子,在講課時,不能眼光只盯住課內,要注意以篇引類,拓寬語文的空間。我們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每一單元課文時,注重的應該是教給學生學習這一類文章的方法,讓學生能以課本為載體,向課外延伸。這樣,有了老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語文教材把研究性學習引入教學,就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做法的校正,我們不能輕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因為研究學問也并非高級知識分子的專利,要真正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就必須轉變思想觀念,重視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推行素質教育。
7.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名篇名著。
為了改變許多學生閱讀面狹窄的現狀,《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了中學生應該涉獵的名著名篇。比如:曹雪芹《紅樓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錢鐘書的《圍城》,巴金的《家》,魯迅的《吶喊》,以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爾斯泰的《復活》,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泰戈爾的《泰戈爾詩選》、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等。當然,讓學生們一次讀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課業(yè)負擔過重。但不讀,卻是語文學習的一大忌。為了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上一個臺階,我們應該把合作探究法引入到名著的閱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