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字句”作為一種特殊的漢語句式,多年來一直有很多人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論證,提出了許多見解。本文,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研究論文,從研究角度出發(fā),對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把字句”的語義研究做出一個較為全面的概括、分析、總結(jié), 同時也提出一些自己對各種研究觀點的看法。希望可以通過此,對“把字句”語義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關鍵詞:把字句;語義研究
作者簡介:劉暢(1988-),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010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137-02
“把字句”的研究一直是漢語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現(xiàn)今現(xiàn)代漢語界普遍認為,“把字句”的研究起點應從1924年算起,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了,其中研究幾乎覆蓋了“把字句”的方方面面,但是現(xiàn)在仍有不少關于“把字句”的新觀點、新思想被提出,本文將從“把字句”研究中,“把字句”具有代表性的語義方面的研究做一個簡要的概述,并非希望給“把字句”的語義研究妄下定義,只是希望通過于此可以對把字句語義有更完整的把握和全面的認識。
一、“把字句”的“處置”說。
提及“把字句”的語義研究,不得不追溯到王力在1943年概括的“處置說”。這是“把字句”語義研究的開始,具有引導性和啟發(fā)性的意義。雖然在這60年間,不斷有人對此種說法表示質(zhì)疑,但是仍有不少學者在不斷完善“處置說”,為“處置”賦予新的含義,或者從各種方面論證“處置說”。同時,有許多關于“把字句”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是基于“處置說”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可以說“處置說”是“把字句”語義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
關于“處置”,黃伯榮、廖序東是這樣解釋的“所謂處置,是指謂語中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對‘把’字所引的對象施加影響,使它產(chǎn)生某種結(jié)果,發(fā)生某種變化,或處于某種狀態(tài),如‘狗把兔子咬死了’一句中‘咬’,的結(jié)果是‘死了’。這就是‘處置’的意義”。顯然,大多數(shù)的“把字句”都符合這一說法,比如:
1、他把錢用了。
2、我把蛋糕吃了。
3、張三把衣服洗了。
這些句子中,主語都對賓語施加了某種影響或者力量,賓語也在主語的影響下,產(chǎn)生了一些改變或成為了某種狀態(tài)。
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還有些“ 把” 字句也明顯沒有處置意義,對此,王力又為此提出了一種新的說法——繼事式?!袄^事式并不表示一種處置,只表示此事是受另一事影響而生的結(jié)果。它在形式上和處置式完全相同?!?,繼事式的動詞一般表示的是一種精神行為、感受現(xiàn)象或意外的遭遇。例如“此時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臉紅脹了”。
在此基礎上,宋玉柱等提出了“廣義的處置”說,既:“句中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對‘ 把’字介紹的受動成分施加某種積極的影響, 這影響往往使得該成分發(fā)生某種變化, 產(chǎn)生某種結(jié)果或處于某種狀態(tài)。”
同一種句式,在“處置式”的解釋下卻又產(chǎn)生了如此多附加解釋,甚至有的還有點牽強附會,可見“處置式”并不能很好的概括“把字句”的語義。且處置本身就含有主觀,主動的意味,可是把字句的主語并不一定是有生命的名詞,所以我認為,“處置式”的研究對我們研究“把字句”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但是并不完全,因此我不贊同在漢語本體研究中,將“處置”作為“把字句”的語義。
二、“致果、致態(tài)”說。
“把字句”對的“致果、致態(tài)”說是在“處置說”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打破了“處置說”中,主語必須有主觀能動性的限制。
80 年代,邵敬敏以“致果”或 “致態(tài)”兩詞語來概括“把”字句的語法意義,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致使說”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葉向陽和郭銳認為,“把”字句是由具有致使關系的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構成“把”的賓語是被使事件的主體論元。同樣也是致使說,胡文澤認為“, 把”字句的語法意義是“與致使源A 有關,‘把’字賓語處于C 描寫的致使結(jié)果狀態(tài)中。這兩種“致使說”又分別被稱為“單事件致使說”和“雙事件致使說”。
王紅旗認為,“把字句”除了有致使的意味外,還有控制的意義,所以又講“致使說”概括為“控制性致使”、或者“控制下的致使”。我們也很容易從“把字句”日常用語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如:
今天您真是把我感動了。
但是,同樣也有許多句子無法用“致使致果說”來解釋。如:
他把車推了一下。
同時,“致果致態(tài)”說也不是“把字句”獨有的語法意義。如:
(1) a. 他把這些水果做成了沙拉?!猙. 他用這些水果做了沙拉。
(2) a. 他把個人殺了了?!猙. 那個人被他殺了。
(2) a. 他把蘋果吃了?!猙. 蘋果被他吃了。
上面的幾組例句, a 句“把”字句與b 句“非把字句”的句尾結(jié)果和狀態(tài)完全一樣。此種例句不勝枚舉。這說明“致果、致態(tài)”并不是“把字句”最根本的語法意義和語用意義。
三、“因果語義說”
在致使說的基礎上,張旺熹、崔希亮又提出了“因果語義說”。有研究者認為,“把字句”因果語義的三個層面。
他們說,“把字句”中的因果語義可能存在于幾個不同層面的構成部分之間:
1)“把字句”的動詞與動詞后的附加成分構成的因果關系,如:在“我把碗摔碎了”中的“摔”是“碎”的原因,“碎”是“摔”的結(jié)果;
2)“把字句”的主語與“把”、“把”的賓語以及動詞短語這個整體構成的因果關系,如:在“買項鏈把錢用完了”、 “小明的眼睛把她吸引住了”的兩句中,“買項鏈”是“把錢用完了”的原因,而“小明的眼睛”也是“把他吸引住了”的原因,把字句的前后構成了因果關系;
3)“把字句”前一分句主語與“把+句子”構成的因果關系,如:在“我去海邊玩,把我的后背曬傷了”中,后背曬傷的原因,正是因為去海邊玩。這三類由不同部分構成因果關系語義的“把”字句在不同的句法層面上都具有表達一定的因果關系。
我認為,因果關系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變化”。不論何種形式的“把字句”,不論是所謂的“處置義”還是“致使義”,只要它的某部分由于另一部分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它就具有因果語義,盡管這可能出現(xiàn)在不同的句法層面。但是它同樣也不是“把字句”最根本的語法意義和語用意義。
四、其他一些說法
位移說:“位移說”是近年來對把字句核心語義范疇的最新認識。張旺熹在《“把字句”位移圖示》中提到:典型的“把”字句表現(xiàn)一個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從甲點轉(zhuǎn)移到乙點的位移過程”,并且這種空間位移圖式通過隱喻拓展形成了“把字句”的系聯(lián)、等值、變化和結(jié)果四種變體圖式,因此空間位移圖式是“把”字句最基本的語義認知圖式。
被動說:“把”字的賓語都可變成被動句的受事主語(話題) ,而且原句與變換句的深層語義是相同的,這就證明了“把”字賓語的被動性。在言語活動中,如果受事者是陳述、說明的對象,以受事者為話題,就自然形成了被動句;如果施事者是陳述、說明的對象,以施事者為話題,而受事者又是句中的次話題,就自然形成了“把”字句。
話題說明:結(jié)構形式 “A把B+C ”,語義內(nèi)涵與A相關,B 處于C所說明的狀態(tài)中. 這一結(jié)構意義解釋徹底拋開了以“處置”行為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語義解釋,從而避免了“處置”說帶來的“施把受”分析的必然聯(lián)想。
變化過程說:楊素英認為“把字句”的意義是表現(xiàn)某物、某人、某事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變化過程。
當然,這些“把字句”的語義研究并不十分主流,有的漏洞也比較明顯,或是過于復雜,不利于深入討論。但是在對“把字句”其他層面的研究上,也有一定意義,所以也不能忽視。
五、結(jié)論
對于“把字句”的語法意義研究爭論很大,派別很多,本文僅列舉了具有代表性的幾點意見,其中各有所長,也存在交集,但是也都有不夠全面的地方,不能完全覆蓋揭示“把字句”最根本的語法意義。當然,語言是先于語法而存在的,語法無法全面概括語言也是正常現(xiàn)象,在研究中,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各取所需,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語法意義進行運用和考慮,在不以偏概全的基礎上,適當?shù)娜∩岷桶l(fā)展。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 《現(xiàn)代漢語》
[2]、宋玉柱,《關于把字句的兩個問題》
[3]、呂叔湘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4]、崔希亮 ,《“把字句”若干句法語義問題》
[5]、王力 ,《中國語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