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文化屬性,而文化本身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文主要從文化哲學這一新的視角研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述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 文化哲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158-02
人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文化的熏陶者,任何人都無法脫離文化環(huán)境而生存。 文化可以塑造人、改造人。新世紀的教育進入了一個文化時代,文化成為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價值維度。從文化哲學的視角探究具有文化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思政教育研究途徑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而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學術視域與發(fā)展空間。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學視角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說過:“任何時代、任何民族,哲學都始終居于核心地位,是文明的活的靈魂。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是各種文化形態(tài)生長的土壤,是其根基所在。”文化的精神,教育的精神最根本地體現(xiàn)在其哲學理論之中。從文化視角研究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哲學理論基礎。
(一)思政教育具有文化特性
人是文化的動物。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北砻髁巳思仁菍嵺`的人又是文化的人。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是因為人在本質上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都是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知識,形成意識,從而從一個生物人變?yōu)橐粋€文化人?!敖逃且环N文化”。教育過程實質上就是文化教化人的過程,也就是創(chuàng)造人自身的過程。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有著緊密的必然聯(lián)系,剖析這種聯(lián)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蘊得到彰顯,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背離的狹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抽象,具有更多的文化感染力,充滿著新的活力。
(二) 文化具有思政教育功能
人的一切文化生活,在一定意義下都可為道德生活的內容。文化是思想的載體,以精神、觀念等因素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實質上是文化執(zhí)行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體現(xiàn)了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耦合性。從文化哲學的高度來探究具有文化特質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闡釋。這讓我們認識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思想性”,文化在多層次上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則在價值上主導著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關懷。
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哲學思考的現(xiàn)實意義
正視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面對新時期、新環(huán)境、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眾多挑戰(zhàn)。諸多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文化危機”,譬如大學理念的缺失,大學精神的落寞,大學責任的弱化等。高校文化日益衰落,其重要原因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少,文化哲學底蘊低。因此,從文化哲學層面解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豐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哲學底蘊,就成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經(jīng)之路。
(一)文化哲學引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
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的地域民族,總是以文字語言、創(chuàng)作藝術、倫理道德、法律制度、社會習俗等文化形式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譬如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哲學意蘊就有很大不同??傮w而言,西方文化哲學強調人的獨立精神和進取精神。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體系中,則提倡“天人合一”,人與萬物的和諧共處,忽略人的獨立性和競爭性,重視培養(yǎng)人的群體意識與奉獻意識等;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三觀的形成還與人所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識水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密切關系。一般而言,人們的價值觀念在大學期間會基本定型,中學期間形成的三觀,通過大學的思想政治與文化教育,會作出適當?shù)恼{整,最終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價值觀念體系。
(二)文化哲學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與實踐能力
人是文化的動物,人類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文化。文化哲學作為一種理論,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由于各自成長歷程中的文化教育環(huán)境不同,高校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存在差異。不同的文化熏陶,導致學生行為模式的不同,也必然意味著學生間實踐能力的高低不同。正如文化哲學理論總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表現(xiàn)出來,高校大學生的言談舉止、實踐能力也深深地受到高校思政文化哲學教育的影響。提高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才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之在。
三、推進文化哲學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
從根本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教育、啟迪、培養(yǎng)、塑造大學生的系統(tǒng)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就是以文化為媒介與載體,通過文化的教育功能來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F(xiàn)如今,面對著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內涵衰落的危機與挑戰(zhàn),我們必須要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建設,從文化哲學層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一)高度重視高校文化環(huán)境建設
要加強和改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要加強對文化的探究與引導,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文化環(huán)境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但同時它又反過來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很看重文化氛圍的營造,注重文化熏陶的作用。要建設良好的高校文化環(huán)境,我們一是要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多去圖書館閱讀一些經(jīng)典書籍,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管理控制好學校主要的文化場所;二是要堅決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入侵,面對多元的文化,多元的價值,我們要根據(jù)理性判斷,創(chuàng)造進步、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建設整潔美麗的校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歸屬感與榮譽感;三是要組織豐富多彩的高校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考慮到大學生的文化接受傾向,指引大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我們要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促進大學生進步和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
(二)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
民眾文化素質的高低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榮辱興衰的關鍵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承擔文化素質的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培育和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高校首先要保證大學生獲得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當然,文化素質的提高不是僅僅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文化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層任務,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是實現(xiàn)塑造優(yōu)秀高校大學生的基礎與前提。
(三)充分發(fā)揮文化哲學的思政教育作用
當代社會處處充斥著多元文化,高校必須發(fā)揮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用主流的文化感染和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要向學生傳授符合我國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價值觀以及相應的道德修養(yǎng)、法律規(guī)范等,以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要充分發(fā)揮文化哲學思政教育的功能,一是要把思政教育寓于文化活動中,使大學生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余,在輕松愉快的休閑氛圍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增強思想政治意識,調動參與實事的積極性;二是發(fā)揮博客飛信、校園報刊雜志、話劇廣播等輿論交流工具對人的影響作用,強化大學生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三是要適當?shù)卣{整大學生的文化心理,引導他們的認知方式,生活習慣與價值取向??紤]到學生的情感接受度,從心理層面潛移默化地促進其健康樂觀地生存和發(fā)展??偠灾?,就是要積極發(fā)掘文化本身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創(chuàng)新內容滲透到文化中,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實踐發(fā)展。
高校是哲學與學術教育最理想的棲息之地。它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保護著現(xiàn)存文化,創(chuàng)造著未來的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更應站在文化哲學的高度,來指引大學生生存與生活的方向,促進我們教育的長遠持久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學罡.對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8.
[2]、劉民主.論文化環(huán)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新學術,2008.
[3]、王玉英.從哲學角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