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圖通過調查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代理監(jiān)護人的照料和學習輔導、父母與留守兒童的聯(lián)系溝通、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等方面,結合實地調查研究,對通渭縣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就如何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和諧的留守環(huán)境,提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解決措施;對策
作者簡介:高鴿,1983年生,女,漢,河南鄭州人,安康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蘭州大學,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C9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242-01
一、引言
本文選取了通渭縣勞務輸出相對集中的鄉(xiāng)鎮(zhèn)為調查區(qū)域,以A學校和B學校為調查中心,采用問卷、個別訪談、個案追蹤和集體訪談等方法對當?shù)亓羰貎和趯W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查。
二、留守兒童形成機制
1、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
外出務工的家長又整日忙于打工,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沒有時間與精力再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正處于身心迅速生長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變化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2、教育觀念問題
認為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學生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孩子個人的先天因素決定的。當然,對于通渭縣來說這里農(nóng)村留守子女的監(jiān)護人對教育的觀念還是很強的,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上輔導,只能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令人擔憂。其中有位同學在作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寫道: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令我最煩惱的事情是學習成績不好,缺少人輔導,考試留級的現(xiàn)象,會使我們留了級的學生很煩惱也很苦悶。那是在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由于學習的不努力,在那年學校放假的時候,我的名字被列在了留級生的名單里面,我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猶如晴天霹靂,在回家的路上我流了無數(shù)的淚。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含辛茹苦的父母,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很不是滋味,當母親問我是否升級的時候我羞愧難當,什么也沒有說,徑直走進自己的房間。父親猜到了我沒有升學,氣呼呼地把我從房間里叫出來大罵了一頓,直到父親罵累了,我才被放回自己的房間去睡覺,可是我卻翻來覆去的怎么也睡不著覺,耳畔只有父親那嚴厲的聲音在回響:“沒出息,沒出息”。但凡留級生,遭遇都是如此嗎?我們渴望溫暖,我們也有自尊心,我們也渴望自愛,這是我對父母老師說的知心話。
3、親情疏遠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渾然天成的親子氛圍。母愛是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基礎,缺失母愛會使孩子心理缺乏穩(wěn)定感,將產(chǎn)生情緒和人格上的偏差或障礙;父親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權威、勇敢和堅強等,缺失父愛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現(xiàn)心理和行為上的適應不良,因此,二者缺一都是對孩子莫大的損失。留守兒童父母單方或雙方外出打工會導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損,因此,對其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一定的損害。從以下研究者的田野記錄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的心理感受:
xx的父母在他5歲時就去銀川打工了,兩三年才回來一次,他的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他則一直跟奶奶、嬸子以及叔叔的一個女兒(堂妹)、一個兒子(堂弟)生活在一起,叔叔也長年在外打工,奶奶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他的生活主要是靠嬸子照顧。
當我問他想不想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很平靜地看著我說:“不怎么想,我都不知道想他們什么了?”我有點吃驚他那種少年老成的語調?!拔覀儾辉谝黄鹕?,沒有可想的事情,他們走的時候我還小,記不起什么了,現(xiàn)在的聯(lián)系也只是過一段時間打個電話?!彼f話的口氣然人感覺他不是在說自己的事而是在敘述一個毫不相關的人。
我接著問他打電話都跟爸爸媽媽說些什么,他說:“就說下家里的情況,奶奶的身體,我的學習情況,當然我也要問一下他們過得怎么樣了?!碑攩柤八F(xiàn)在的生活怎么樣,嬸子的照顧如何時,他顯得很激動:“特別好,我二媽(方言:嬸子)對我跟弟弟(堂弟)妹妹(堂妹)一樣,比我媽媽更關心我,我的吃穿住用都是二媽管的,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二媽總是平分三分不偏不向,走親戚趕集的話,嬸子會把我們?nèi)齻€全都帶著,給別人介紹時也會說三個都是她的孩子,平時在家如果堂弟堂妹不聽話,二媽會支持我教訓他們,我也一直都把她當親媽媽。”
他接著告訴我說,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他去爸爸媽媽打工的地方呆過一個月,上了一個月的學,后來因為不習慣那里的生活又回來了,我問他具體的不習慣什么時,他停了好久才說:“我想家,想二媽,還有弟弟(堂弟)妹妹(堂妹),總覺得爸爸媽媽那不是我的家,那里很陌生,學習也沒動力。”他的話讓人喜憂參半,想家,但不是父母的家。
可見,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忽略了對孩子的親情撫慰,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留守兒童對于自己的父母的感情也就日漸疏遠,以至于形同陌路。
三、問題的成因分析
1、經(jīng)濟原因
隨著中國改革大潮成績的突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突飛猛進,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nóng)村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銳化,農(nóng)村耕地的現(xiàn)狀已不能完全滿足現(xiàn)有農(nóng)村人口的各方面需求,于是為了維持生計,農(nóng)村大部分剩余勞動力紛紛涌進城市。而對于大部分農(nóng)村打工者來說,他們依靠每天超負荷的工作和維持最低標準的生活來獲取有限的打工收入剩余。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nóng)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因此,他們的學齡子女只能留在原籍,成了留守兒童。有許多農(nóng)村打工者在談及對子女教育的時候總是用負擔不起、掙錢太少、掙不到錢、供養(yǎng)不起、城市消費太高等等跟收入和經(jīng)濟相關的詞語來解釋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說明農(nóng)村打工者在城市較低的收入和經(jīng)濟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2、 觀念原因
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通渭縣這個國家級的貧困縣,農(nóng)村進城務工人員占了全縣總人口的30%,以單親男性外出打工者最為普遍,由于沒有什么技術,從事的職業(yè)一般都是最苦、最累、最重的體力活,而打工的地域一般都集中在省內(nèi)一些用工量大的城市,以便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獲取更高的生存資料。同時這里還有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不外出打工的就會被當?shù)厝丝床黄?,認為沒有出息。伴隨著城市化現(xiàn)象的迅猛發(fā)展,進城打工以成了農(nóng)民獲取生存資料的捷徑。由于打工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使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一部分暫時沒有外出想法的農(nóng)民看到別人外出打工所帶來的實惠的同時,痛下決心,紛紛加入了打工者的隊伍,在不同程度上促使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在短期內(nèi)急劇增多;此外,受農(nóng)村經(jīng)濟條件的影響,外出打工者對孩子的生活起居方面關注程度較重,這為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xiàn)種下了“惡果”。
五、對策與建議
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jiān)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 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或者每半個月交流聯(lián)系一次。在每次打電話回家溝通的內(nèi)容上,談話的內(nèi)容不要僅僅局限于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而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lián)系外,還可以嘗試用書信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fā)展非常有幫助。
參考文獻:
[1]、王世言、趙起城、王書延.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凸現(xiàn)——來自河南的調查報告[J].聚焦三農(nóng),2011.(04)
[2]、吳予.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J].人大建設,2011.01
[3]、李振剛、楊繼仁.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基礎教育芻議,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