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遲子建是從中國東北黑土地帶著她獨特的詩意和溫情走來的,其小說充滿著濃厚的鄉(xiāng)土風情和豐富多樣的地域特色。在她的小說中,自然情感形態(tài)著重表現(xiàn)極地之美、動物之靈、自然之神等三個維度,其由表及里、從淺入深地表達了遲子建這一充滿詩意靈性作家對自然的守望并給予深厚的愛。
關鍵詞:極地之美;動物之靈;自然之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026-01
(一)極地之美
當代文壇沒有誰像遲子建那樣激情洋溢、才情揮灑地描寫大自然。她的作品大部分涉及鄉(xiāng)村故事、地域風貌、民俗風情。其小說扎根漠河的大自然,描寫那里的地域風情、民俗世界、人生百態(tài)。她習慣用自然、樸實的角度去看待那兒的一花一木,執(zhí)著地追尋隱藏在人們心中的那一份溫情和善良,執(zhí)著地探求生命的意義和超越生命、死亡的豁達心境。
遲子建說:“我想若我為男性,也許就不會成為作家,因為男性往往對大自然不敏感,而我恰恰是由于對大自然無比鐘情,而生發(fā)了無數(shù)人生的感慨和遐想,靠著它們支撐我的藝術世界?!盵1]崇尚自然是遲子建小說中一個最基本的文化觀念,在遲子建的小說世界中,對黑山白水、北國雪野的細致描繪是最具魅力的部分。當然,大自然是美的。但還是需要遲子建用她純真、質樸的眼神去細致觀察、體會它的。再者,也把自己最真摯的情感、精神、理想情緒、感覺意志植入并灌注到自在的自然風景、萬物生靈中。這樣,她筆下的景物自然綻放出獨特而絢爛的魅力。
遲子建的處女作《北極村的童話》中就開始有對自然的敘寫了。大自然的風景很大程度上是充當著許多作家作品的襯托、渲染的道具,但是遲子建作品中的大自然確是一直貫穿首尾的曲調,能給作品以生機和活力。在接下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遲子建還是一如既往地鐘情于對極地自然的描寫和贊美。在小說《北國一片蒼茫》、《沉睡的大固其固》、《向著白夜旅行》、《親親土豆》等中,我們都能領略到北國的風情,如大興安嶺的黑云白雪、大漠冷月、松林冰河、晨曦暮靄等奇妙的極地風景。
遲子建是個擅長捕捉大自然靈性和生命意蘊的作家,她眼中的自然是富有生機和靈氣的。普通、常見的景物會在她的筆下立刻變得充滿活力、特別有人情味。自在的自然景物在遲子建的筆下瞬間變成一個個雀躍的音符,共同隨著她的主旋律組成一支悠揚、飄逸的曲子。
(二)動物之靈
在遲子建構建的自然世界里,萬物生靈不僅是自在的,而且是被賦予一定的神性和靈性的。她作品中的動物都是具有靈性,能夠通人性。她總是以風景和動物作為依托,展現(xiàn)一種“擬人化的現(xiàn)實”。她傾心聆聽自然界中動植物的語言,認為“人世間所有的哲理其實都應該產生自它們之中。我們沒有理由輕視它,把它們視為虛無?!盵2]
按照當代人的常規(guī)思維,認為生命是分為各自獨立的領域并且有各自的等級。在我們看來,就覺得自然界中人類是理所當然的統(tǒng)治者和獨裁者。但遲子建認為,“生物本來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但是由于人類的存在,它們卻被分出了等級,這也許是自然界物類競爭、適者生存的法則吧,令人無可奈何。尊嚴從一開始,就似乎是依附著等級而生成的,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和承認的事實?!盵3]遲子建就是用這種觀點和態(tài)度來看待世界萬物。所以她的作品中就很自覺地將人性的魅力和溫情附加動物的身上,給人一種靈性和人性,自然散發(fā)出動情、溫暖人心的氣息。
遲子建作品中,最通人性和善解人意的并不僅僅是風景,還有那些充滿靈性之韻的動物。它們就如生活中的親人、朋友。在你歡快雀躍的時候,它們就會靜靜地待在你身旁與你分享此刻你的喜悅;在你困難、無助、寂寞之時,會帶給你些許溫暖和心靈上的慰藉。
這些動物都是遲子建筆下的人間精靈,比如《逝川》中會流淚的魚;《霧月牛欄》中因為初次見到陽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陽光踩碎了而縮著身子走路的牛;《北極村童話》里的那條名叫“傻子”的狗;《鴨如花》中那些如花似玉的鴨子等等。這些動物都是帶有人性之光和靈性之韻的,常常給讓放光芒和帶溫暖。
(三)自然之神
對于遲子建來講,神話是伴著幽幽的爐火蓬勃出現(xiàn)的。也是因為神話對她的滋養(yǎng),她小說中的房屋、牛欄、豬舍、菜園、墳塋、山川河流、日月星光等等,無一不沾染了神話的色彩和氣韻。她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覺得自然對人的影響非常大,我一直認為,大自然是這個世上真正不朽的東西,它有呼吸、有靈性、往往會使你與它產生共鳴?!盵4]她所指出大自然是有呼吸、有靈性不是指作家運用的擬人手法,而是一種樸素的萬物有靈論思想。大自然是有靈性,到處都充滿和生存著“靈性生命”。
小說《逝川》中的“淚魚”已經不是單純地動物意象,而是一種宗教庇佑的崇拜對象。這個在漁村流傳千年的傳說已經成為漁民們心中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淚魚的靈氣和圣潔使得漁民們都懷著虔誠的心,以一種“圣徒”的姿態(tài)去敬仰和膜拜。這體現(xiàn)人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同時也是由神秘的大自然給引發(fā)出來的。
小說《微風入林》,就是敘述一個懷有萬物有靈論的鄂倫春人對一個現(xiàn)代文明女性的拯救。貌美如花的女主角方雪貞在這個被閹割了神性的現(xiàn)代文明世界中,突然的月信停止使她意識到她生命開始枯萎。這個時候,一個被形容為“像一頭森林跑出來的熊”、“像奔跑在地平線上的野獸”,“像一株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樹”的鄂倫春人用自己的自然氣息灌注在方雪貞的體內,帶她到大自然充滿活力的地方。兩個月后,方雪貞的月信再次來臨喻示著她的生命復蘇。小說展示了萬物有靈論。
遲子建一再宣揚并強調“萬物有靈論”,也是針對現(xiàn)代文明對大自然破壞和摧毀提出來的。目的是警醒和告誡世人,萬物都是平等的,我們人類不應該作為統(tǒng)治者和獨裁者去控制和破壞大自然的一切。我們應該抱著敬畏和崇拜的態(tài)度去認識大自然,與其他物種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遲子建.《遲子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2]、張紅萍.《論遲子建的小說創(chuàng)作》[J],北京,《文學評論》,1999.2
[3]、李萬武.《遲子建近年中短篇小說的情感品質》[J],北京《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4
[4]、遲子建.《寒冷的高緯度——我的夢開始的地方》[M],北京《世界文學》2001.4
[5]、劉傳霞.論作家遲子建的自然觀[J].濟南,理論學刊,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