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千百年來,在漳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fā)生過一些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它們或撲朔迷離,或神秘莫測;或千古難解,或“死無對證”。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陸續(xù)推出相關系列文章,為廣大讀者解疑釋惑。不敢說“還原”歷史,只求對大家所關注的、或曾經存留在腦海中的記憶片段,能夠作進一步的梳理,并了解、發(fā)掘已然湮沒在歲月中的一些真實的痕跡。
“貍貓換太子”是家喻戶曉民間故事,傳說中的包公最輝煌的功績是審出了發(fā)生在宮中的這件大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然而許多人或許不知道,這個故事情節(jié)純屬虛構,《宋史》并無記載。
不久前,漳州南靖縣龍山鎮(zhèn)出土了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明朝“太監(jiān)墓”,墓主是明朝司禮太監(jiān)陳祖生,《明史》及《南靖縣志》均記載,其曾參與保護幼年明孝宗之事,當年保育嬰兒太子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太子坑”的地名,隨著近日墓碑墓志的進一步出土,漳州一些地方史志專家學者經過多年研究后認為,“貍貓換太子”的故事,與漳州有著莫大的干系。
史志記載:陳祖生保護幼年明孝宗
史志記載:陳祖生,出生于明正統(tǒng)年間,祖籍南靖靖城前街,其父移居習賢里竹園(今龍山鎮(zhèn)雙明村)。祖生少年時入宮當太監(jiān),由于學問淵博,性情忠厚,天順皇帝調他到東宮伺候太子(即成化皇帝)讀書。后來升任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參與草擬國家機要文件。
由于陳祖生是南靖人,許多年來,在南靖,在龍山的民間,或多或少流傳著許多關于他的一些傳說,但一直以來總沒人當真,以為僅僅是傳說而已。
“這個真實的故事已被塵封500多年了”漳州市南靖縣文史學者蔡建南說,1992年,他因要編寫南靖縣的民間故事、歌謠、諺語時,與同事到南靖縣龍山鎮(zhèn)雙明村收集關于“明孝宗司禮太監(jiān)陳祖生”的資料時,為這個曲折的故事所震憾。
于是,他回來后便開始從正史中查找“陳祖生”的相關資料,功夫不負有心,終于讓查到許多記載。
據(jù)乾隆版的《南靖縣志》中記載:舊志中載中官陳祖生與張敏保育孝宗之事,《明史》曾詳細載之。
根據(jù)《明史》詳細記載(編者注:以下原記載為文言文,現(xiàn)譯成白話文):明成化年間,憲宗皇帝寵愛萬貴妃,朝廷里由姓萬的貴戚掌權,宮中也只有萬貴妃說話算數(shù)。遺憾的是,萬貴妃不會生育,而皇帝年事已高,渴望有個太子來繼承皇位。后來紀妃懷孕生下小太子,萬貴妃又忌又恨,立即叫監(jiān)門太監(jiān)張敏抱出去溺死。
張敏抱著剛出生的嬰兒,沒了主意。想道:皇上正愁沒有子嗣,怎忍心將這嬰兒溺死呢?可是要不聽萬貴妃的話,自己也會大禍臨頭。他左右為難,毫無辦法。張敏是福建同安人,就哭著去找福建同鄉(xiāng)南靖人太監(jiān)陳祖生商量。陳祖生帶著張敏悄悄地把嬰兒托給西宮的一個老宮女秘密哺養(yǎng)。這時,萬貴妃向憲宗誣說紀妃生下鬼胎,盡是血泡泡,皇帝偏聽偏信,一怒之下,就將紀妃打入冷宮。陳祖生暗地里交代老宮女,每天偷偷地抱小皇子到冷宮去交給紀妃哺乳,小太子就在深宮里平安地長大了。
其實老皇帝憲宗也一直為自己沒子嗣的問題苦惱。一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一天清晨,憲宗皇帝叫太監(jiān)張敏梳頭,照鏡自嘆道:“我年歲這么大了至今還無子嗣,你看應該怎么辦呢?”說著說著啊,眼淚不由自主流了下來。太監(jiān)張敏見左右無人,就趁機會說:“陛下早已有太子了。奴才有罪,隱瞞了好幾年?!睉椬诼牭酱搜裕质浅泽@又是歡喜。于是,張敏就將當年萬貴妃的陰謀全部說出來了。
憲宗聽了,十分歡喜,立刻擺駕去西宮接太子。小太子已經六歲了,皇帝抱置膝上久久注視,悲喜交加地說:“真吾兒也,相貌十分酷似?!绷⒖躺铣?,向文武百官宣告:冊封皇太子,賜名祐樘。百官慶賀,皇帝賜宴,頒詔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這位皇子就是后來的明孝宗皇帝。長大后的明孝宗成就了“弘治中興”,因為童年的特殊遭遇,他堅持一生只娶一個妻子,成為中國歷史唯一一個堅持一夫一妻的傳奇皇帝。
民間傳說:“貍貓換太子”家喻戶曉
查到這些史志記載后,蔡建南感到很吃驚,民間的傳說居然不是“空穴來風”,但更讓他感到吃驚的是,看到陳祖生的史志記載,總是令他聯(lián)想起宋朝著名的“貍貓換太子”的故事。
“貍貓換太子”描述宋真宗趙恒時,劉妃與內監(jiān)郭槐合謀,以剝皮貍貓掉換李宸妃所生的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而宮女寇珠與太監(jiān)陳林卻偷偷將太子裝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宮”撫養(yǎng)。趙恒死后,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
“光緒五年(1879),石玉昆述所著的《三俠五義》中用了好幾個回目大肆渲染了這件事。整個故事生動曲折,有頭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辈探险f,這是使得這個傳說廣為流傳的首要原因。
“《宋史》并無“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在史學界里,這個情節(jié)已基本公認為演義傳說”蔡南成進一步解釋說,之所以出現(xiàn)貍貓換太子這個故事,就是因為歷史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據(jù)歷史記載,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劉德妃的宮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劉德妃將其收為己子,親加撫養(yǎng),后來在年幼時即繼了皇位,劉德妃死后,真宗才知道真相,認了親母。
“仁宗認母”這一事件整個過程,也與包拯毫無關系。這件事發(fā)生在仁宗親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1032)以前,而此時包拯還是一個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1037),29歲的包拯才考中進士,哪能幫助仁宗尋找生母呢!
“《貍貓換太子》故事很精采,但畢竟是民間傳說”蔡建南說。那么,“陳祖生育孝宗之事”到底與“貍貓換太子”到底有無關系?如果沒有關系,為什么許多情節(jié)有著驚人的相似。
帶著這些問題,幾年來,蔡建南與南靖縣方志辦江清溪等人一起,查尋了大量的史志資料,并多次勘察“陳祖生之墓”舊址,希望能找到一蛛絲馬跡。
“從去年開始,隨著深埋土里的陳祖生墓的墓碑石像等大量構件的出土,讓我們找到更為豐富的資料,而且感到歷史的真相越來越接近我的大膽猜測”蔡建南興奮地說。
現(xiàn)場直擊:太監(jiān)墓規(guī)模高過大夫
出土的太監(jiān)墓位于南靖縣龍山鎮(zhèn)雙明村一個叫“鳳山”的山坡。日前的一個下午,在蔡建南、江清溪等幾個文史學者及雙明村書記陳愛英一行的帶領下,記者走過了一片雜草叢生的山坡,終于見到了一大片墓園。記者看到,一塊大型的半圓形石墓穴坐落于半山坡,古墓呈太師椅形狀,加上前面的墓埕等,共有10多畝大。墓埕前豎立兩尊與真人同大小的石人像?!霸仁前雮€身子陷于泥土之中,最近村民才把積土清理掉”村民老陳說。
通往墓穴的山道上,兩旁均是各種動物的石雕刻,分別有牛、羊等,“這兩個石像稱之為翁仲,早年小偷偷走了其中的一個翁仲,被附近的村民發(fā)現(xiàn),小偷情急下弄倒了翁仲,頭摔斷了,是之后才重新補上的”村民老陳說,墓前原本共有一對12生肖石像,有24只,現(xiàn)在有些還埋在土里。
另外,在現(xiàn)場,還躺臥一塊有字的石碑,由于石碑上的字紋太淺,碑上的文字看不清楚。文物工作者告訴記者,“太監(jiān)墓前原有兩塊石碑,一塊是皇帝表彰陳祖生母親的石碑,幾年前,在附近的水渠暗溝了找到了部分的石碑殘片。另一塊是皇帝御賜的碑文,主要介紹太監(jiān)陳祖生的生平以及皇帝對他的評價。
記者發(fā)現(xiàn),整個墓園一直延伸向外,雙明村書記陳愛英指著墓地旁邊告訴記者,“這個墓的兩邊都是墓道,墓道很深,整個墓園一直延伸到外面的香蕉園,以前入香蕉園處有個皇帝賜建的石碑坊,可惜解放后毀了,現(xiàn)在許多石構件都散落在村里了”。
在村里,江清溪四處尋找著散落各處的石碑,為了將這一塊塊石碑上的字拓片,以便研究,這些年,已經退休的江清溪老人一直堅持做著太監(jiān)墓石碑文字的還原工作。
“那邊山腳下,名字叫著‘太子坑’,那是因為明朝太子是在這里養(yǎng)大的”村民老陳說,這些傳說都是祖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原先村口還有一座皇帝賜建的“太監(jiān)亭”,可惜早已毀了。
學者斷言:《貍貓換太子》太監(jiān)原型就是陳祖生
“《宋史》記載有‘仁宗認母’這回事,但卻沒有《貍貓換太子》的情節(jié)”蔡建南通過多年的研究后說,對照《明史》《南靖縣志》后,會發(fā)現(xiàn)《貍貓換太子》的故事與“陳祖生保育孝宗”之事,無論情節(jié)、內容還是人物,都有驚人的相似。
除了包拯外,《貍貓換太子》劇中的“劉妃”為萬妃,“李妃”為紀妃,“寇珠”為張敏,“宋真宗”為明憲宗,“宋仁宗”為明孝宗,“陳林”大約就是陳祖生。
站在墓場的山坡上,蔡建南指著前方一片小村落對記者說:“你知道嗎,那個地方名叫‘南清埕’,貍貓換太子故事中,撫養(yǎng)趙禎的地方就叫‘南清宮’,而南靖村民傳說太子就是在‘南清埕’這一帶由陳祖生的母親撫養(yǎng)的,歷史有這么巧合嗎”蔡建南說,所以他更傾向認為,當時陳祖生是將小太子送到南靖老家,交由其母撫養(yǎng)。因為宮中人多嘴雜,不適合偷養(yǎng)嬰兒”
蔡建南認為,傳統(tǒng)看法上,太監(jiān)畢竟“低人一等”,如是不是有“特殊貢獻”,《明史》不會對其專門立傳;再則,如果不是對皇帝有“特殊恩情”,死后也不可能由皇帝賜建陵墓。
“所以,我認為‘陳祖生保育孝宗’之事應該就是‘貍貓換太子’的原形?!辈探相嵵氐卣f,對于這點,方志辦的江清溪也表示贊同。之所以會造成“陳祖生保育孝宗”與“貍貓換太子”相錯嫁接,蔡建南認為有四個原因。
其一,“陳祖生張敏保育孝宗”之事,比較鮮為人知,影響不大;其次,融入“包拯”這個婦孺皆知的人物,更能演繹傳奇故事,突出戲劇效果;其三,宋朝歷史上,恰好有“仁宗認母”這件事,且有李后、劉后之爭,這便為“貍貓換太子”移花接木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四,根據(jù)民間各種傳說寫成的《三俠五義》,由于作者情節(jié)設計的某些需要,難免會牽強附會,甚至混淆是非,加上歷代的各種書文、戲劇的演變,出現(xiàn)各種版本的“貍貓換太子”并廣為流傳,真假“貍貓換太子”也就難以辯別了。
南靖縣方志辦的陳春梅說,幾年前聽說太監(jiān)墓出土的事后,她對此很感興趣,就開始著手研究,如果最后真能確定陳祖生就是“貍貓換太子”的護主太監(jiān)原型,那將是漳州文史界的一大成果。
得悉蔡建南的研究成果后,廈門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博導張侃認為,蔡建南能發(fā)揮熟悉地方文史的優(yōu)勢,對“貍貓換太子”的太監(jiān)原型等進行一定的研究,也就為學界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