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山上,看到一副聯(lián)子: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通過它,我們可以想見,一個隱士(或禪師)與眾不同的境界:他遠離奢靡的世俗生活,遵循著宗教生活的清規(guī)戒律,不飲酒亂性,不拈花惹草;他崇尚自由,常常把喝茶讀書、修身養(yǎng)性、習禪念經(jīng)等當成一種享樂……
詩人攝影家張文斌也發(fā)現(xiàn)了這點“不同”。近年來,他利用業(yè)余時間,跋山涉水,爬遍浙東山頭,深入古剎叢林,不僅與名僧大師為友,諦聽并領悟他們講述的“生活未能說出的秘密”,也試圖用詩歌與攝影藝術(shù)向世人“傳遞出人生和命運,佛教和文化的多種意味”。
這組以“禪影詩韻”為題旨的、珠聯(lián)璧合的人文攝影與詩歌作品,讓人刮目相看,肅然起敬。一方面,在我的視野里,如此集中精美地展示江南佛國萬象和生態(tài)之美的個人影集實屬鳳毛麟角;另一方面,國內(nèi)也鮮有人嘗試以“新禪詩”(現(xiàn)代詩與禪的完美結(jié)合)的形式來觸摸人生,“表露悟境”,甚至于解構(gòu)經(jīng)典,思索人的處境及命運,等等。誠如作者在創(chuàng)作談中所言,他想為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之外開辟出另一個世界”。
我的閱讀感受即是這樣。每一幀相片,每一行詩句,皆仿佛為我打開了一扇扇幻夢般的窗子。這些窗子上,其實早就積滿了塵埃,既寫著“空諸所有”的莊嚴,也寫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曠達。人的靈魂畢竟是孕育自同一顆星球。所以,我們會有感應,會有共鳴!有時候,我們遠遠觀望,靜靜諦聽。山上的人以茶為范,以書為友,談茶論道,將心比心,飄飄欲仙,何其快活。于是,山下的人也躍躍欲試,很想去登高遠眺,嘗一嘗那么一種味道。自然而然,不就形成了王國維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的一番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藝術(shù)和宗教一樣,總是一件最孤獨的事業(yè)。因此,他在他的詩里這樣寫道:
山月相照,鳥雀相聞
在浩渺的天空下,它們一低頭
就修成功德
都說佛從無量劫來,凡夫修成
而我根器淺薄,沒有?;圪Y糧
只有這般若之門,注視著我
背負塵緣
在布滿荊棘的河岸走來走去
(《般若之門》)
這首小詩有點悲觀,仿佛在勸誡我們說:出世入世,上山下山,出生入死,蕓蕓眾生可以依靠與信賴的無非就是倆字,修行。同時,也試圖向我們證明:在大千世界里,一切凡夫俗子,僧侶布衣,缽磬木魚,萬象萬相,都是般若,都是佛。
從前,龔定庵曾經(jīng)感慨:“西山有時渺然隔云漢外,有時蒼然墮幾榻前,不關風雨晴晦也!”西山是北京的一座山,它的忽遠忽近,不是物理上的遠近,而是心中意境的遠近。是否,我們也可以據(jù)此唯心而唯美地認定,我們品味到的任何茶,不論甘苦,或許都是香的?人們眼前的經(jīng)幡,耳中的梵唄,不管自身功德何其淺薄,只要他們這輩子能夠遇到,或許便也是他們的殊勝因緣?
張文斌用他的鏡頭之眼與詩歌之心,向我們努力闡釋著,相由心生,世事即佛事。無論是誰,無論經(jīng)歷過怎么樣的人生,縱使卑微如細沙流淌,坎坷似荊棘遍野,聒噪若鳥雀相聞,凄苦像山月洗心……我們也應該“努力攀登”,穿越“般若之門”,抵達智慧通達的彼岸。由此可見,龔定庵感慨的“西山”與張文斌描繪的“般若之門”,實則不過是同一法門。
你種下的每一顆種子
都有說不出的眼淚
開啟無邊的花園
都有一只鳥兒,叫醒園子里的黑暗
慢慢飛過
(《有約》)
藝術(shù)的境界,無窮無盡。萬涓成水,萬籟俱寂;日薄西山,歸根結(jié)蒂,我認為避不開兩種情形:與身具有的意境,薪火相傳的精神。意境,乃藝術(shù)之核心,即“種子”,是其內(nèi)部隱現(xiàn)的生命結(jié)構(gòu)與血脈;而精神世界,猶如光明(“鳥兒叫醒院子里的黑暗”),是藝術(shù)的滲化及其影響。詩歌是藝術(shù)母體里一顆含蓄的種子,攝影亦復如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往今來之文藝,無不鐘情于含蓄。含蓄即隱,即藝術(shù)的真諦,即人類藝術(shù)的靈魂與宗教。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往往能夠從內(nèi)部生發(fā)出一股強悍的力量與使命般的召喚,使我們的人類社會生機勃勃,亙古常青。法國人文主義攝影大師愛德華·布巴曾經(jīng)這樣形容:“一個攝影家知道在花朵后面有全世界的苦難,經(jīng)由這朵花,他可以觸碰到別的東西。” 張文斌也似洞悉了藝術(shù)的秘密,他想象“種子”(即使是一朵石蓮)必須要有雨露的滋養(yǎng),才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塵世中的人與你有諸多相同之處
他們的眼淚
溫暖著欄柱上的幾朵石蓮
固執(zhí)的花朵,開放了千百年
用想象中的暗香
堅持著徹悟
(《雨露》)
大徹大悟,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人類進化的階梯。近年來,張文斌先生的詩歌攝影集《詩影江南》和《禪影詩韻》相繼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一種詩歌與攝影相互觀照、相得益彰的新穎探索方式,逐漸在文藝界昭顯出作者獨特的個性追求與豐沛的創(chuàng)造才情,引起評論家的注意。從春意盎然的江南煙雨,到莊嚴寂寞的佛國叢林,我們仿佛可以感悟到藝術(shù)的四季之分:春者如生命之萌芽,夏者如生命之奔放,秋者如生命之豐沛,冬者如生命之深沉。
“我們拍攝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營養(yǎng),每一個題材都讓我們長大一點?!睆埼谋蟆抖U影詩韻》這部新著,恰好證實了他在詩學及攝影的造詣、人生觀的超越和成長。究竟用什么樣的攝影主題、詩學命題才能更設身處地地觀照到人類的遭遇、處境以及命運?在這個到處都充斥著復制品、山寨貨的商品社會,在這個看起來越來越糟(似乎處處充滿把戲與陷阱)的工業(yè)時代,還有什么會令你(無論是藝術(shù)家本身還是眾生)感動?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一座隱秘的花園?!抖U影詩韻》借助攝影與詩歌,相輔相成,猶如雙翼,讓我們看到了張文斌飛翔的內(nèi)心世界。他是渴望崇高與光明的。
綜上所述,《禪影詩韻》這部著作是詩人攝影家張文斌近年來心靈軌跡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對藝術(shù)和人生進行詩性思考的結(jié)晶,我想對浙東佛教文化的傳承一定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