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北京成立高校博物館聯(lián)盟,散落在各高校深處的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其實在全國高校還有許多特色博物館,今年2月編者去廈門,順便拜訪了廈門大學人類學系張先清教授,置身美麗的廈大,聊起人類學那些有意思的話題,張教授突然說:你知道嗎?我們還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一所人類學??撇┪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自己的圣地,就像穆斯林心中的麥加,印度人眼里的恒河,而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就是我心中的一塊圣地。我這樣說,不僅僅是因為它有著如何豐富的館藏,而更多的是因為這個館背后蘊藏的一個人的厚重歷史。毫不夸張地說,在中國的大學里,還從來沒有一個人能與一座博物館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這個人就是有著人類學系“系主”之稱的著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博物館學家、考古學家林惠祥。
在林惠祥的一生中,有數(shù)個“第一”飲譽海內(nèi)外:他是我國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臺灣高山族的學者;他所撰寫的《文化人類學》是我國第一部被列為大學通用教材的人類學專著,曾被臺北商務印書館刊行至第八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中國第一座人類學專業(yè)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的創(chuàng)建者。
林惠祥的博物館情緣,起于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創(chuàng)立。1926年10月,挾“北大南移之勢”,包括魯迅、林語堂、沈兼士、顧剛、張星、孫伏園、陳萬里、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法國漢學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學者齊聚廈大,成立國學研究院,旗幟鮮明地提出“研究古學必得地質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等等作為參考”的宗旨,注重田野調(diào)查與文化標本的采集、收藏與研究。盡管國學院倏忽不存,但無疑已在年輕的林惠祥心中播下了博物研究的種子。當然,促使林惠祥真正從人類學角度來認識博物館,則是從他進入菲律賓大學人類學系跟隨著名的美籍人類學家Henry Otley Beyer (1883~1966)學習人類學以后。在他的導師Henry Otley Beyer眼中,一個完整的人類學教研機構,除了系、所外,還需要建立一座自己的專業(yè)博物館。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這位菲律賓大學人類學系的創(chuàng)辦者終于在菲律賓大學建起了一座博物館,用來收藏、展示他在田野調(diào)查過程中所收集的土著民族工藝品、石器、原始人類工具、陶器與瓷器、織品等。與此同時,他也建起了一個專門針對上述標本研究的民族考古研究所。Henry Otley Beyer的做法無疑深深影響了林惠祥,以致于后來他回國發(fā)展人類學幾乎一一搬用——只不過他是先建立人類博物館,然后以此為基礎謀劃設立人類學研究所與人類學系。
1928年,風華正茂的林惠祥取得人類學碩士學位回國。設立一個人類博物館的計劃也如春潮般在他心中悄然醞釀。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無論是就職中央研究院還是任教廈大,他無時無刻不在為此目標努力。1929年,他冒險進入臺灣高山族村社,采集回包括獨木舟在內(nèi)的大量高山族珍貴文物標本,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展出,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引起轟動,《申報畫報》還專門為此刊發(fā)特版,加以報道。1930年,林惠祥返回母校廈門大學任教,即著手籌辦博物館。為了擴充藏品,他還在1935年再度冒險赴臺,只身進入高山族村社,采買了刀、槍、弓箭、衣飾、雕刻品、史前石器等數(shù)十件標本。此外,他又通過廈門大學南洋同學會,在報紙上發(fā)布籌備廈門博物院消息,向當?shù)厝A僑募集文物,得到一些熱心華僑的捐贈。新加坡博物院也將館中復品一百余件相贈。經(jīng)過努力,藏品達到三四百件,他將這些標本陳滿二室,除供廈大歷史社會學系教學用外,也向公眾開放。1936年春,他自費與廈大同事鄭德坤、莊為璣前往泉州進行考古發(fā)掘,1937年暑假赴閩西武平發(fā)掘新石器遺址,通過這兩次考古活動,使人類學陳列所增加了一批珍貴的文物。
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侵華,林惠祥在廈大發(fā)展博物館的計劃也被迫中斷。由于不愿在強暴的日軍鐵蹄下生活,他攜帶大量文物標本和圖書,挈婦將雛,離開廈門,輾轉經(jīng)香港避難新加坡,從此開始了十年漂寓南洋的生活。對林惠祥來說,這是艱難困苦的十年,當我們展讀他寫于1945年的自述時,其間遭遇,端的催人淚下。然而,就是在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里,他也沒有放下心中的博物館之夢,一直尋機在當?shù)剡M行田野調(diào)查,采集文物標本,并鉆研博物館知識。
他在1939年2月致蔡元培的一封信中,就談到了他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搜集南洋標本,助設史地標本室,先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起”,并且“在新加坡博物館研究技術,以為將來應用博物館于教育工作之用”。當南洋也不能免于戰(zhàn)火時,他最為掛懷的不是身家性命,而是那些來自不易的文物。即使舉家斷炊,他也沒有動過變賣文物的一絲念頭。他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處心積慮地看護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免遭兵燹之災。
1947年夏,林惠祥接到廈大復任聘書,回國任教。劫后余生,囊中蕭然,但十余箱珍貴的文物標本卻得以隨他而返,這也使他得以繼續(xù)開展籌備人類博物館的工作。為增進師生對人類學的認識,回校后,他還在廈大集美二號樓歷史研究室舉辦人類學標本展覽會,在三天時間里,展出自己收藏的史前遺物、民族學標本五百余件,吸引公眾前來參觀。
1949年10月,廈門解放,滿懷憧憬的他正式提議建立人類博物館。1951年,林惠祥將一生辛勤搜羅和積存的文物、圖書數(shù)千號(每號一件至數(shù)十件不等)全部捐獻給廈門大學,再次建議設立人類博物館。時任校長王亞南欣然接受建議,并向華東教育部呈報。時任華東教育部長、物理學家吳有訓先生對林惠祥先生此舉大加贊賞。
1951年11月,華東教育部批復同意建館,但因經(jīng)費問題,建議暫時成立人類博物館籌備處,等條件成熟后正式開館。同年,林惠祥被廈大任命為博物館籌備處主任,負責人類博物館的籌備工作?;I備處最初設在廈大生物館三樓,他每天出入這里,整理歸類文物標本。
1953年3月15日,人類博物館正式開館,館舍位于博學樓,林惠祥的摯友,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先生親筆題寫?zhàn)^名。
多年的愿望成真,林惠祥的喜悅可想而知。自擔任人類博物館館長后,他忘我地投入到人類學教研與博物館工作中。他在博學樓辦公室的門總是開得最早,關得最晚。他在這里與校長陳嘉庚商議博物館工作;他親自擬定《文物分類號碼說明書》,指導藏品分類與展示;他親自指導塑造從猿到人的模型,并不惜赤膊上陣,扮演猿人形象;他還親自設計、制作博物館展柜,甚至主動擔任講解員,向公眾介紹藏品中蘊含的人類文化。1958年2月12日,即使在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這一天,他仍然在博物館操勞……透過一張張泛黃的博物館老照片,這些感人的場景仿佛歷歷在目。
林惠祥的一生幾乎完全融入廈大的歷史,這位與林文慶、林語堂并稱廈大“三林”之一的學者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廈大,甚至惟一的一棟樓房……作為蔡元培當年最為器重的兩位中國民族學田野調(diào)查先驅之一,他深知這個學科對于中國社會發(fā)展,乃至于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在過去的歲月里,依靠林惠祥先生的奠基之功,廈大人類學曾經(jīng)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而最能告慰先生的,我想也就是重塑這種輝煌……
責任編輯: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