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應臺灣吳健雄學術基金會邀請,于暑期組團赴臺灣,參加為期1周的“吳健雄科學營”。代表團由青少年科技中心項目主管、學校理科教師,以及來自全國中學生5項學科競賽的優(yōu)秀學生共1 3人組成。科學營結束時,代表團成員發(fā)自內心地感慨:這是參加過的最好的學生活動,是一個讓夢想起飛的地方——
吳健雄科學營的概況
為紀念20世紀著名華裔女性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4位諾貝爾獎得主發(fā)起創(chuàng)立吳健雄學術基金會?;饡?998年起,每年舉辦一屆吳健雄科學營,目標設定為培養(yǎng)未來的科學精英。這一目標基于他們的一個觀點:科學上的重大進展,常源于少數杰出科學家的突破性貢獻,故未來科學精英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科學精英必須具備“善思考、富創(chuàng)意”的特質,學生這些特質的培養(yǎng)本該由學校教育來承擔,但在升學壓力下的學校往往做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在校外舉辦科學營這類的活動,來營造一種“啟迪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意”的環(huán)境。這是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創(chuàng)辦科學營的初衷。
科學營的參與者主要由具有科學研究潛質的學生、著名科學家以及高中理科老師、輔導員組成。學生名額150人,大部分為遴選自臺灣當地的優(yōu)秀高中生和大學低年級學生,以及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地區(qū)和馬來西亞的二三十名學生;高中理科教師名額為50人;所邀科學家的規(guī)格很高,包括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國內外知名大學的教授等。
科學營以學生為中心,科學家在這里起導師和榜樣作用,高中教師則從旁觀摩科學家與學生互動的整個過程,以期助益其日后的教學。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科學營的主體活動已固定下來,主要包括“大師講演”、“學生與大師對談”、“夜談”、“餐桌會談”、“創(chuàng)意海報競賽”、“郊游”、“夜游觀星”等7項內容。同時,為高中教師另外安排了“大師講座”和“教師論壇”。
吳健雄科學營的亮點
高規(guī)格高品質,來者都是精英
具備科學潛質的優(yōu)秀學生方能入選
150名學生營員都是經過嚴格遴選的。只有具備優(yōu)良科學研究潛質、英語達到熟練交流水平的優(yōu)秀學生,才能拿到吳健雄科學營的入場券。所以,有學生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沒想到身邊隱藏著如此多的神級人物,我的室友一個是今年生物奧賽全球第5名,一個是去年國際物理奧賽全球第1名。”
據多年來的統(tǒng)計,這些志趣相投、同等優(yōu)秀的學生走到一起,會互相感染,互相學習,還會形成3種關系:真心朋友、以后的科研伙伴、生活伴侶。
頂尖科學家來做導師
科學營希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世界一流科學大師面對面”的機會,邀請科學家時講求高規(guī)格?!爸v座大師”,每年4~5位,必須是諾貝爾獎得主或者院士。本屆科學營邀請了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ichard Ernst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錢煦教授,2009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徐遐生教授,還有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臺灣中央大學黃鍔教授。4位大師帶來了8場專題講座,既講科技前沿、科研思路以啟迪學生思維,又講人生經歷、心路歷程,以鼓舞學生斗志??茖W營還邀請了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密歇根大學、臺灣大學等院校的12位知名教授,為學生作夜場講座和交流。
這些科學大腕,平時只能遙遙仰望,現在能近距離接觸平時見一位都難,現在一次見到好幾位;平時說一句話都難,現在有機會交流整整一個星期。這些頂尖科學家成為吳健雄科學營強有力的后盾,他們的科學成就、科研熱情以及人格魅力,強烈地感染激勵著每一個在場的人。
志愿者也不一般
吳健雄科學營工作委員會只有3位專職人員——執(zhí)行長、秘書、會計,其他工作人員都是遴選自高中的優(yōu)秀教師。他們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現,具體負責科學營期間所有的服務工作。他們身著營服,認真熱情,在師道尊嚴的禮制下,少見老師這樣為學生服務的場面。
科學營每個小組設一名輔導員,輔導員也是經選拔而來,以前參加過科學營活動的優(yōu)秀學生為首選。他們憑借自身的優(yōu)秀和參加科學營的經驗,以朋友和小導師的身份與小組成員很快融為一體,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科學營的活動。
活動組織精心,勝在細節(jié)設計
組織者精心設計每一個細節(jié),以保證科學營目標的達成。
你會不會提問——提問競賽
“大師講演”是單向交流,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而思維在主動狀態(tài)時才最是活躍。再者,在思維過程中,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诖?,組織者專門設計了“提問競賽”,來激發(fā)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每場大師講演為一個半小時,大師講演后,給學生留出時間提問,即“與大師對談”。對談的時間絕非流于形式的幾分鐘,而是整整一個半小時。問題也不是舉舉手站起來就能問的,要經教授評委會遴選,夠一定水平的才給予當場提問的機會。
具體操作過程:學生針對本場大師的演講內容書寫3個問題——遞交教授評委會評審——評委會根據問題的深度和意義兩個指標遴選出一批問題——由學生本人當場提問。這樣的設計,使得“有機會站起來提問”本身已成為一種榮耀和贊賞。同時,提問的水平,也會記入評分系統(tǒng)。
你有沒有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海報競賽
“大師講演”的另一個延伸是“創(chuàng)意海報競賽”。組織者要求學生不光要認真聽,還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和創(chuàng)意,即根據大師們的演講內容,設計一張富有創(chuàng)意的海報。創(chuàng)意海報可以是個人設計,也可以由團隊合作完成。評審標準就一個:創(chuàng)意程度。
團隊獎與個人獎的獎金額度一樣,體現個人獨立創(chuàng)意是科研工作的主體,但合作又是必需的,只是合作所得的成果也須是大家分享。這種考慮是組織者的獨到之處。
學習要夜以繼日——夜談
科學營的學習安排得非常緊湊,夜以繼日。大師負責白天的演講和對談,教授們負責夜晚的講演和交流。
“夜談”安排在除了“開幕式晚會”、“夜游觀星”和“設計海報”之外的每個晚上。每晚有8個教授在不同教室同時開講,學生們依據自己的興趣提前報名?!耙拐劇币孕∫?guī)模、興趣組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了另一種近距離接觸科學的方式。教授與學生親密地圍坐在一起,教授將科學化為故事娓娓道來,學生或沉思,或提問,興致盎然。
邊吃邊談——餐桌談話
科學營這一周時間,諾貝爾獎得主、院士、教授們過得并不輕松,不光要作講座,飯也要跟學生一起吃,還得輪著在不同的桌上吃。餐廳門口早早就貼出“就餐桌次表”,讓學生們提前知道將要與哪些大師同桌進餐,可提前準備要問的問題。
大師講座與對談是1對200人,夜談是1對20人,餐桌談話則是1對9人?!按髱熤v座與對談”、“夜談”中來不及問或者沒盡興的問題,在餐桌上盡可以問。這種零距離的接觸,讓學生們的思維活性被進一步激發(fā),科學興趣被進一步強化。
設計活動——幫學生熟悉、結誼
組織者在科學營開營之前設計了一個預熱活動。他們把學生分成12個組,尤其注意把來自同一學?;虻貐^(qū)的學生分散在不同組,并把全體人員名單、分組名單連同聯系方式提前發(fā)給所有學生。在這個基礎上,要求學生做兩件事,一是同組學生提前商量一個將在開幕式晚會上表演的小組節(jié)目,二是背誦全體人員名單,以參加晚會上的“記名字比賽”。這兩個任務的設計,幫助學生提前熟悉科學營營員,提前進入角色。
入營以后,講座之間,穿插半天的郊游活動,由專職講解員帶領大家游覽臺灣大學實驗林,去了解罕見的亞熱帶生物,感受大自然的奇美。夜晚的登山觀星和篝火晚會,則是一次讓人終生難忘的經歷,讓大家結下深厚的情誼。
感慨與建議
一個學生活動怎樣才算是成功?最好的標準是:學生說值!來看看學生對吳健雄科學營的評價。
“我慶幸,自己能在即將上大學的夏天,在需要思索前路和方向的時候,遇到這樣一群美好又求索的人們,遇到讓人醍醐灌頂的演講和精彩絕倫的活動,讓我在前行的路上找到了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動力。”
“吳健雄科學營美好得直逼峰會(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峰會HsYLC),現在我坐定再回憶這7日明亮又愉快的旅程,只覺得這是我參加過的最好的活動,沒有之一。”
這樣的評價無疑是組織者最大的欣慰。希望大陸學生活動的組織者,能借鑒吳健雄科學營的經驗,在理念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細節(jié)上要“精心設計”,以保證活動目標的切實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