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始觀察1對老鷹的時候,它們正在用樹枝、麩皮和廢馬棚撿來的馬毛加固自己的鳥巢。它們下了3枚又白又大的蛋,并輪流孵化。巢很大,直徑長達2米,中間深深地陷下去。一天早上,我們發(fā)現(xiàn)老鷹身上蓋滿了雪,但接觸鳥蛋的那一部分身體是裸露沒有羽毛的,專業(yè)上稱作“抱卯點”,所以其體溫再加上鳥巢本身的構造就能保證孵化的溫度。35天后,有的蛋會出現(xiàn)1個小洞或1個小裂點,這意味著孵化的正式開始。雛鷹破殼而出大概需要24小時,第1只新生雛鷹眼睛又黑又大,像1個左搖右擺的灰色毛球。第2天,另一只雛鷹出生,3天后最后1只小雛鷹也破殼而出。此后,2只老鷹都要負責捕食和哺育雛鷹,喂給它們小塊的魚肉或捕獲的其他動物的肉。小雛鷹們長得很快,故事還在繼續(xù)……
老鷹的整個育雛過程大概持續(xù)了三四個月,一群3年級學生是通過網(wǎng)絡實時視頻了解這一過程的。沒有書本,也沒有精彩的解說,學習過程全憑雙眼。雖然沒有任何敘述,學生們可以觀察故事的自然發(fā)展,達到高潮,直至尾聲。與此同時,他們能學習收集、歸類、分析、理解信息的能力,還會產(chǎn)生自己的推斷、聯(lián)想和結論。最終,對整個過程的理解能讓學生掌握新知識并提出自己的問題。每個人觀看視頻時的側重點各不相同,結合原有的知識和視頻中自己關注的信息,學生能發(fā)展出自己的故事脈絡。整個教學過程包含很多信息,正如科學家通過仔細觀察和分析來收集數(shù)據(jù)一樣,這些信息可以用來作出假設,并調整觀測重點。
像“老鷹育雛過程”這種科學性強、信息點多的內容,很適合通過實時的視頻流媒體在家或學校學習。視頻流媒體是指通過網(wǎng)絡觀看視頻的手段。這些視頻可以是實時的(通過網(wǎng)絡攝像頭實現(xiàn))也可以是錄播的,其內容引人入勝且具有啟發(fā)性,提供大家觀察、學習和發(fā)問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網(wǎng)絡視頻能讓孩子們了解一些以前很難接觸到或很隱秘的自然知識,這些知識從前只有科學家和博物學家才有機會了解。通過網(wǎng)絡攝像頭和播放視頻的網(wǎng)站,我們可以了解貓頭鷹家族、蜂鳥、小貓、美洲鱷,以及老鷹的故事。
視頻流媒體介紹
第1次接觸視頻流媒體是在我負責的語言培訓中心里,我看到5個2年級學生和他們的老師湊在1臺筆記本電腦前面。中心為大學周邊的兒童提供語言學習上的支持和強化訓練。我們利用科學類話題來吸引孩子們去閱讀和寫作。
通常教室里會有1位我校的在讀碩士作為教師,另外還有10到15組學生。當時電腦前的學生在觀察1只母倉鶚和它3周大的幼崽們。孩子們互相交流,提出問題,試圖理清每個細節(jié)。我正在旁邊觀察的時候,另一個學生走了過來,問他們在做什么。于是正在觀察倉鶚的學生們講了起來,其中既有細節(jié)又有個人體會:“這是1只母倉鶚,生了5枚蛋,但有的并沒有孵化成功。那兒有3只小倉鶚,它們的叫聲都不一樣。倉鶚媽媽有1張心形的臉,小倉鶚們和它越長越像。它長得非常美。小倉鶚經(jīng)常亂動,母倉鶚盡力蓋住它們,但這很難。它喂它們死老鼠,對了,你知道貓頭鷹白天可以不睡覺嗎?”學生們說起話來就像科學家——將書本上關于貓頭鷹的知識和所觀察到的清晰客觀的事實結合起來。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意識到這種方式對科學和語言學習的價值。如果學生能夠看到自然環(huán)境下生存的動物,對于動物的學習成果肯定會更加豐富。這種方式突破了書本,參與者可以通過親身感受來了解動物的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的狀態(tài)。
老鷹的例子
適合教學的網(wǎng)絡視頻很多。今年,我選擇和8位3年級的學生一起觀察1對老鷹的生活。我之所以選擇那個網(wǎng)站,是因為視頻由“猛禽研究項目”提供(參見網(wǎng)絡資源),這是一個致力于研究和保護猛禽的非營利組織。我認為該網(wǎng)站能提供真實和原生態(tài)的信息。一些私人網(wǎng)站也播放類似視頻,但當下有一種趨勢——網(wǎng)站擁有者和瀏覽者傾向給動物取名字并賦予它們一些人的特性。而我認為讓學生意識到他們觀察的是真實的大自然很重要,而不是卡通片、家庭寵物,或是虛構的故事??茖W家通過對真實情況的觀察來收集信息,探究事實。這是我選擇這個網(wǎng)站的一個重要考量。
網(wǎng)絡安全
選擇視頻時,首先自己要進行預覽,然后再為學生播放。我挑選的都是由教育組織或非營利組織主辦或直接由他們管理的站點。我只在全屏模式下播放視頻,防止學生看到頁面上的聊天室和廣告,因為我們的任務是觀察大自然。我還教導學生要成為有鑒別力的觀眾,也就是說自己要知道什么該看什么不該看。老師應該幫助學生盡快熟悉網(wǎng)絡媒體,要讓他們學會辨別視頻的來源。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如何安全地使用網(wǎng)絡,同時采取相關措施,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從網(wǎng)絡視頻中學到真正的東西,并欣賞其中的科學故事。我確保學生了解視頻的來源和播放它們的原因。有的校區(qū)屏蔽了個別網(wǎng)站,教師可以跟主管部門或信息服務部門進行溝通,獲取想要使用的網(wǎng)站的登錄方法。有時則需要進行申請,這時就必須講清楚使用該網(wǎng)站的標準和目的。
作為引子,我問學生對老鷹了解多少,因為調動背景知識能幫助學生吸收新信息,理解視頻里正在播放的內容。事實上,他們了解許多關于成年老鷹的信息,包括它們的體色、棲息地、食物和體形。進一步詢問,才知道他們是參觀動物園或自然公園時得到上述信息的。學生在分享自己意見的同時,還講述了他們親眼見到老鷹的真實經(jīng)歷。此時,我覺得推進下一步教學的時機到了。我抓住這個機會向學生介紹了接下來要做什么,并解釋科學家在觀察和研究動物時都做些什么。因為我希望學生們能積極體驗這個過程,而不是僅僅把視頻當作娛樂,于是問了兩個問題:平時看不到老鷹的時候它們在做什么?我們怎樣才能發(fā)現(xiàn)它們是如何生活的?然后才開始播放視頻。
在學生觀看的開始幾分鐘,我并沒有給出具體的目標,也沒作任何評論。然后他們開始提問:這些都是真的嗎?它們在哪?那兒有幾只老鷹?它們在干什么?我們怎么會看到它們?這是直播嗎?于是我開始講解:“鷹巢建在80英尺高的棉白楊樹上,棉白楊位于1個養(yǎng)魚場內,樹的旁邊還有1個農(nóng)場,農(nóng)場里有3匹馬。鷹巢里裝有攝像頭,以便人們觀察它們的生活。它們在這個巢里住了8年?,F(xiàn)在,老鷹正坐在3枚蛋上?!比缓螅易屗麄兝^續(xù)觀察并收集信息。很幸運,看著看著,另一只老鷹就飛了回來,坐巢的老鷹站了起來,2只鷹交換位置時,我們看到了鳥蛋。緊接著就是潮水般的議論和提問。
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無法在課堂上長時間播放視頻。不過沒關系,基本上每個網(wǎng)站都會提供錄制的“重點”視頻片段。如果時間不允許,我就會用“重點”視頻來講解如果長時間地觀測大家會看到什么。我使用視頻片段時還會解釋,這些素材是學者觀察后整理出來的,他們把最有趣的部分放到了網(wǎng)上。這樣我們能夠了解鳥蛋的孵化、老鷹育雛、雛鳥成長過程中的外觀變化,以及平時偶爾才能看到的特殊行為。我讓學生拿出科學記錄本,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寫下來。當學生們邊看邊記時,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個事實上。孩子們的筆記足夠寫出一篇報告,所以我決定利用他們的觀察開展下一步的教學。
課堂陳述
之前我們討論過不同的寫作形式,也分析過撰寫觀察報告的具體理由。我讓學生圍成一個圈,然后每個人都跟坐在旁邊的人分享自己的觀察筆記。我認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聽眾很重要,但也清楚并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才能當他們的聽眾。通過彼此分享,他們的意見能夠得到傾聽、肯定和回應。接下來,我建議開始動筆,詢問他們報告應該寫成什么形式。杰克認為報告應該原原本本地記錄事實,松尼婭覺得應該用敘述的方式寫報告(我們曾深入研究過這種方式)。我們都認為報告的讀者可能并沒有看過相關視頻??ㄌ乩锬日J為一定要像科學家給感興趣的讀者講故事那樣寫報告,喬丹認為報告讀起來應該信息豐富。綜岔學生的筆記,經(jīng)過交流討論主要內容應該包括什么,我們完成了一份小組報告。接著打開電腦,建立文檔,學生邊說我邊記。我打開投影儀,以便讓孩子看到正在輸入的內容,我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比手寫效果好。報告很快就寫好了,我不想錯過孩子們提供的任何信息與創(chuàng)意。因為是電子版,所以我能根據(jù)學生的建議隨時進行編輯修改。
以下就是經(jīng)過討論后完成的報告:
2只老鷹在樹冠上搭了1個很大的巢。樹位于1個養(yǎng)魚揚內,有人在鳥巢里裝了1個攝像頭,這樣我們才能進行觀察。老鷹不會受到干擾,因此我們能夠看到自然狀態(tài)下的鷹,了解沒人在的時候它們都在干什么。其中1只鷹正在坐巢,巢由大大小小的樹枝筑成。突然另1只鷹飛了回來,還沒進入鏡頭時我們就聽到它翅膀拍動的聲音了。接著坐巢的鷹站了起來,露出了下邊的3枚白色鳥蛋,2只鷹一起站了一會兒,然后剛回來的那只鷹開始坐巢,它擺動身體直到調整好位置。這時另一只鷹飛了出去。
因為打字的同時學生們也在看,所以我們能一起體驗寫作的過程,決定寫什么不寫什么,能邊寫邊改。我們還可以對細節(jié)作出修正,并一起探討報告應該寫成什么樣。我還可以把報告打印出來,每個學生將報告貼在自己的記錄本上。學生們會覺得報告就是自己的作品,因此報告便有了個人價值。撰寫報告和討論的過程啟發(fā)學生們提出更多問題,并促使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因為學生興致勃勃,所以我決定繼續(xù)深入。接下來的幾個月,學生們繼續(xù)觀察老鷹的生活,并做筆記。我們不斷向小組報告里添加內容,有的同學還開始獨立撰寫報告。隨著學生記錄和寫作的水平不斷提高,我則有機會評估他們是如何應用設問能力的。不同于只是打個分數(shù),我會在便簽紙上寫下評語和問題,然后貼在他們的本子上。我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進行科學寫作,以此幫助他們理解概念、了解過程、學習詞匯并掌握科學的表達方式。
另一個例子
語言培訓中心2011年進行的視頻教學不止“觀察老鷹生活”這1個。中心的另一位教師決定利用視頻對2年級1個班的學生進行教學。在講到動物棲息地這一章時,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她給學生讀了1篇動物遷徙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北美馴鹿的遷徙。雖然學生熟悉鳥的遷徙,但他們似乎不太清楚4條腿的動物是如何進行遠距離跋涉的。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這種遷徙,老師播放了一段航拍的視頻——馴鹿在鏡頭下奔跑,小鹿緊跟著母鹿,狼群試圖沖散體弱的馴鹿,以及一大群動物向食物充足的新環(huán)境奔去。在小規(guī)模嘗試應用這種教學技術后,她見識到了視覺信息的威力。她通過投影儀播放視頻,這樣全班同學可以一起觀看,同時她還會和同學進行交流并提問。幾分鐘后,教師關閉視頻,請同學描述各自都看到了什么,并對比鳥類和馴鹿遷徙的異同。學生把他們的發(fā)現(xiàn)在科學記錄本上總結出來,然后教師會批閱每一份筆記,了解學生描述視頻內容的能力。讀的同時,教師會注意那些描寫到了視頻中細節(jié)的詞語。她最后給每一位學生寫一個反饋,指出他們文字中的閃光點。
雖然我是在語言訓練中心的環(huán)境下、在小規(guī)模的學生小組中使用視頻流媒體,但在學校課堂上教師同樣也可以使用這種方式。看視頻、做記錄的模式可以根據(jù)班級情況進行調整,然后可以作為主要的教學活動。學生2人1組觀看視頻并在電腦上寫記錄,每組觀看10~15分鐘,這樣1周內每個學生都至少看過1次視頻。
在1個5年級的教室里,對非洲某處1個動物飲水坑的視頻直播在上課前、分組活動時、午餐時間和放學后這4個時段中都可以觀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都會到這里飲水,學生可以看到不同物種間的相互影響。作為學習動物棲息地的一部分,視頻提供了觀察真實情況的機會,學生則可以收集信息,并在之后的科學課堂上進行討論和分析。
教師也可以考慮在寫作課上應用視頻教學,示范怎樣組織觀點和事實來完成一篇連貫通順有邏輯的說明文。因為視頻是順序播放,學生寫作時自然而然會有一個正確的結構框架。
寓教于樂
視頻教學為語言讀寫訓練提供了新路徑。Donald Leu(2011)認為有必要把數(shù)字媒體帶到課堂教學中去,而且這么做的同時還會使觀看視頻具有了不同的意義。沒錯,視頻很有趣,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將課程和校外世界相結合的教育學習機會。和編排好的材料相比,視頻里“讀”到的世界更能讓學生懂得怎樣敘述一件事。視頻教學能幫助學生理解、記錄和復述看到的科學事件。視頻素材來自興奮的、非常投入而又熱心的年輕科學家們,他們對各自的領域都很熟悉,也很清楚優(yōu)秀科學視頻能夠帶來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