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完全依賴輪椅甚至無法說話
有一個人,在他21歲生日那天被確診患有運動神經(jīng)元疾病,當時預計他剩下的壽命不會超過2~3年。從40年前開始,他完全依賴輪椅,1985年后甚至無法說話,因為他當時感染了肺炎,必須接受氣管切開手術(shù)。從此,他就靠三根手指操控電腦指針,通過語音合成器來說話。開始時他每分鐘可以“說”大約15個單詞。后來,逐漸減緩至每小時寫幾句話。當所有的手指都無法動彈時,他通過抽動臉部肌肉將信息傳達給電腦:安裝在眼鏡上的光學感應器可以探測到他的臉部肌肉運動,使他能夠在電腦上選擇要說的單詞或字母。
但是,疾病讓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以至于如今連抽動臉部肌肉也很艱難了。所以科學家必須為他尋找新的出路,或者進行腦電波掃描,通過測量大腦中的電流活動了解他想說什么,或者追蹤他的眼球活動或最簡單的臉部表情來識別他想要的單詞。而且,只能考慮不需要太大改變的方法,因為他畢竟是一個年過70歲的老人了,很容易疲勞;很難讓他再通過訓練掌握一種新系統(tǒng),更難想象讓他為此而接受一次手術(shù)。
告訴自己不要自怨自艾
他就是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盡管自己的身軀正遭受病魔的不斷蠶食,他卻從來沒有讓自己就這樣被擊垮?!拔腋嬖V自己不要自怨自艾,因為還有很多人的情況比我更加不幸。我必須努力去做我現(xiàn)在還能做的工作。我現(xiàn)在感到比得病之前更加快樂。”他說:“我很幸運能在理論物理學領(lǐng)域工作,這是我的殘障不會造成很大影響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領(lǐng)域之一。”
1973年11月,31歲的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是“黑”的,它在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這就是現(xiàn)代宇宙學中著名的“霍金輻射”,又稱“黑洞蒸發(fā)理論”。這一理論是霍金對宇宙科學最杰出的貢獻。1974年,32歲的他當選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術(shù)組織“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8年,36歲的他獲得世界理論物理學界的最高成就獎“愛因斯坦”獎;1979年,37歲的霍金擔任了英國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牛頓和狄拉克曾擔任過的“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如今,他是科學界公認的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他活潑好動
雖然身體的殘疾越來越重,但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盡管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的軀體已經(jīng)完全無法動彈之后,他依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三個手指驅(qū)動著輪椅外出散步,甚至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還快速旋轉(zhuǎn)輪椅以此炫耀自己的行動自如,結(jié)果輪椅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挨了王子一通“臭罵”。2007年4月,霍金還登上了一架訓練宇航員用的特殊飛機,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脫離輪椅,漂浮在艙內(nèi),親身體驗了一把零重力的感覺。2011年,筆者曾在劍橋大學四處尋找,希望能看到自己駕駛輪椅散步的霍金,可惜未能如愿以償。但是,盡管“江湖上看不到他的身影,卻總有他的傳說”。從追尋宇宙歷史、時間的秘密到地外文明,霍金似乎早已擺脫了殘疾身軀的束縛,成為幫助蕓蕓眾生走進宇宙,探索世界本源的非凡橋梁。
讀不懂的暢銷書
霍金曾對公眾說:“你們中很少人能夠懂得我研究的東西,但至少我們還能交流。”為此,他想寫一本女兒露西能看得懂的自然科學書。1988年,霍金撰寫的第一本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出版,從研究黑洞出發(fā),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余種文字,出版逾1000萬冊。盡管有朋友曾忠告,“如果你在《時間簡史》中加入一個數(shù)學公式,這本書的銷量便會減半”。但書中仍有許多術(shù)語,和涉及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內(nèi)容;因而對普通百姓而言此書顯得內(nèi)容艱深,以至于被西方媒體戲稱為“讀不懂的暢銷書”。
但這本書畢竟讓世界上的這么多人知道了黑洞、大爆炸、奇點等概念,喚醒了公眾對科學的興趣;他的殘疾之軀和取得的科學成就讓人們更深切地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更重要的是,他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對深邃的宇宙產(chǎn)生莫大的興趣。事實上,此書之所以如此暢銷,還因為該書嘗試解答的是過去只有神學才觸及的題材:宇宙如何起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
與愛因斯坦、牛頓一起打橋牌
他癱瘓在輪椅上,依靠語音合成器說話的形象深入人心。在縮小普通公眾與高端科學之間的鴻溝的同時,也使他成了大眾媒體的寵兒。只要是霍金說的就有人聽,只要是霍金寫的每一本科普著作,不論是24年前出版的《時間簡史》,還是14年前與讀者見面的《果殼中的宇宙》,就有人爭相閱讀。就在人們沮喪地以為這位非同尋常的物理學家不會再給我們帶來新著時,霍金與另一位科學家合作打造出了一本行文簡潔、觀點驚人、圖文并茂的宇宙探索指南:《大設(shè)計》。正當人們以為該書很可能是霍金最后的著作時,2011年1月,他與女兒露西合作的第二本兒童小說《喬治的太空尋寶之旅》出版了。他真的在用生命創(chuàng)造著奇跡。
自從1991年記錄片《時間簡史》誕生以后,關(guān)于霍金的傳記類紀錄片接連不斷地問世:1997年的《史蒂夫·霍金的宇宙》,2005年的《地平線》,2007年的《科幻小說的主人》,2008年的《史蒂夫·霍金:宇宙的主人》,2010年的《跟隨霍金進入宇宙》等等。除了參與拍攝記錄片,霍金還在電視系列劇《星際旅行》中友情出演飾演自己,與愛因斯坦及牛頓一起打橋牌,在影片《辛普森一家》《紅矮星號》中也過了一把客串癮。
只要是霍金,人們就愿意聽
霍金經(jīng)常出國,通過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從1985年起,霍金曾三次訪問中國。無論是2002年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演講時會場人滿為患,還是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演講時,6300多名聽眾長達半個多小時的鴉雀無聲,都在說明一個事實——只要是霍金,人們就愿意聽。有幸與霍金近距離接觸的人曾問他:在中國,你最喜歡的是什么?自認“樂觀、浪漫而且頑固不化”的霍金幽默地回答說:“我非常喜歡中國的食物、文化,但最喜歡的是漂亮的中國女人?!碑敱粏柤埃钕肴ブ袊氖裁吹胤??他表示,自己“從少年開始就希望訪問西藏,但是西藏海拔太高,很可能實現(xiàn)不了這個夢想”。他說:“我的身體雖然殘疾,但是思維活躍。我的思想可以到達時間的開端,可以進入黑洞。殘疾可能讓我的身體無法到達很多地方,但人類精神的馳騁沒有任何限制?!?/p>
曾有人問霍金,如果能實現(xiàn)時間旅行,你最想回到哪一個時刻?他認真地回答說,他最想回到1967年,重溫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的場景。他說:“我的三個孩子的到來給了我莫大的快樂?!闭菍ι畹臒釔?,支持著霍金一直前行。
霍金眼里的外星生物
如果真的有外星生物,它們會是什么樣子的?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節(jié)目根據(jù)霍金的推論,用電腦動畫的形式揭示了人類的“外星鄰居”的生存狀態(tài)。
在霍金的宇宙中,火星、月球等類地行星上生活著兩只腳的食草動物。它們能利用吸塵器般的巨型嘴巴從巖石的縫隙中吸食食物,還生活著類似蜥蜴的食肉動物,雙方偶爾會爆發(fā)獵食大戰(zhàn)。而土星和木星屬于充滿氫氣和氦氣的氣態(tài)行星?;艚鹫J為,氣態(tài)星球上可能存在水母狀的巨型浮游生物,它們像吹脹的小型飛船那樣漂在氣體中,以吸收閃電的能量為生。
霍金相信,在木衛(wèi)二“歐羅巴”等液態(tài)行星上,可能有類似墨魚的海洋生物存活在冰層下的深海溫水區(qū),它們的身體能發(fā)出冷光。而且在平均溫度低于零下150攝氏度的星球上也有可能存活生命體,那里的耐寒生物不僅擁有許多只腳,全身還長滿厚毛以抵御強風和嚴寒。
霍金還相信,宇宙間還存在著漂浮的生命體,成群結(jié)隊地游離在星球與星球之間,屬于外星生物中的“游牧民族”。它們可能用猶如行星般大的“收集器”吸收各個星球的輻射能,進而獲得穿越時空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