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不單指劇。嬉戲,游戲,都是戲。
無論喜上眉梢,還是淚落幾滴,凡竄皮不入內(nèi)的,都可看做戲。日常生活一呼兒過的,說耍玩弄唱,游走跑跳飛,也都是戲。
商量事,問“有戲沒戲”,是成不成;這人那物的聯(lián)絡(luò),叫攢戲;幾個人協(xié)調(diào)默契的合作,叫搭戲、配戲;埋下頭干自己喜歡的事,叫進(jìn)戲、入戲;走神叫跳臺,出戲;事情辦壞,不好收場,叫戲演砸了;朋友間掰分,急赤白臉地叫號,是唱對臺戲;童謠:“姥姥門前唱大戲”,純粹是為“接閨女,請女婿”;海明威自撰墓志銘,“恕我不起來啦”,則是一個人的戲了、劇終,笑著收場。
中國漢字一個戲,五花三層,什么意思都有。
戲的含意再豐富,也不能總戲。人生、社會、歷史,什么都耍,就沒真了。
老話,學(xué)無戲謔,規(guī)無戲唱,法無戲言。是說司法、正義、道德、責(zé)任、倫常的事,都不能戲。不能正經(jīng)事,來來回回總走過場,規(guī)法約立了很多,只是事到會議止,讓新聞?wù)f道,頒給公眾看的。
戲者戲也,也應(yīng)是好戲不多演,多演沒好戲??偛怀坏┏?,令人刮目,叫絕;總唱,老那出,總是胡傳魁起句“想當(dāng)初”如何如何,講開襠褲時期的幾句話,就沒戲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轉(zhuǎn)到頭,鉚足勁兒過一個春節(jié)那叫熱鬧。天天熱鬧,天天《我要上春晚》,春節(jié)過了好久,還春晚個不歇,讓小女子董卿把衣服穿盡,風(fēng)頭出盡,幾個臺前幕后人,拋頭露面不止,弄得央視離了春晚不行,春晚就完蛋了。
沒有人不游戲,孩童時期的玩,就是戲,天趣趨戲;大了談情說愛,分分合合也是戲,愛欲近戲;老了這痛那痛,這病那病,更可看成戲,樂稱痛為戲。如是,以戲解逸,把趣當(dāng)戲,沒了絞腸亂心,昏天黑地,日子會過得很滋潤。但人一輩子,不會總扮一個角色,總演一種戲。歲過境遷,老天爺翻臉,就不會逗你玩了。
繁體漢字,戲是半邊虛。現(xiàn)實(shí)生活,柴米油鹽,貸款房車,件件實(shí),通貨膨脹老漲價,人民幣到人民手里即貶值,就不是戲。
簡體漢字,戲是又來了,玩心不改,神仙老虎狗,生旦凈末丑,不斷輪回,到處“一個呀兒喲”。
人活一世,三十歲前,有啃老的理由,可以男男女女,甩袖晃肩,不管天南海北,車堵人擠地戲;過了三十歲,知道什么能玩轉(zhuǎn)、什么不能玩轉(zhuǎn)以后,不能再戲。兒童走過,粉絲做過,春性發(fā)過,學(xué)業(yè)荒過,拿什么對自己的未來,是要掂量再三的。
舞臺上,假戲真演,假戲真做,有戲德講;舞臺下,假戲真聽,假戲真看,有娛趣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任何朝代,都有人投進(jìn)戲里,做戲迷當(dāng)戲癡,走不出來。只是因了某種情結(jié),某個唱段,或心儀的某個演員,多少人就一塊兒當(dāng)粉絲,卻大可不必。
“戲臺上說話——不辦真事”、“戲臺上的皇帝——長不了”、“戲法演得再好——全是假的”,這些民間歇后語,以戲謔戲,在打哈哈中道出真諦。自古至今,稱史作傳的戲,都是今天可以這樣演,明天又是那般說的,絕沒有一出戲可作正戲。四人幫時的樣板戲講和今天所謂教科書說,都是吹。
張愛玲很早就說過,“只有在中國,歷史帶著口頭禪的性質(zhì),于日常生活中維持活躍的演出”。一個叫梅耶荷德的人,甚至定義戲劇“其實(shí)只有一種意義,假定性的本質(zhì)”,說明劇無真,戲也無真,靠戲劇傳史更無真。
真正的職業(yè)演員都懂得上臺演戲,下臺出戲,角色、真我掰得一清二楚。幾獲影帝的葛優(yōu),至今揶揄自己是戲子。反倒是某些穿制服的人,越是假戲,唱得越大,演得越真。
許多拍賣操盤和公開招標(biāo)也是,“閻王爺雇判官——倒弄鬼”,讓動輒千萬上億離譜的報價得手,取得天價效應(yīng)后,低回轉(zhuǎn)手。內(nèi)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許多大家都知道的公開秘密,照演不誤,戲也。
中國社會目前的許多戲,很大程度上根在正言不好講,不戲不能說,于是眾多人就在戲里哈哈,哈哈里找戲,彎彎繞擦邊球,講忽悠語,說些小品、短信類的話。但到大學(xué)校長們都學(xué)小沈陽,耍呆,賣笑,在開學(xué)典禮上做戲,以博學(xué)生的彩時,生活就荒唐到家了。
央視春晚,讓小品當(dāng)家十幾年,是農(nóng)民趙本山的成功,卻是中國文化的悲哀。
人一生不能總戲,總戲傷尊。盡管有些事情,悲了怒了,別當(dāng)真,莞爾一笑,做戲一場,是可解頤的上上為。
社會同樣,不能什么都做戲,大家都爭一日之燦爛,搞上下場的熱鬧,圖一時效應(yīng)。
漢字戲作“偏”講,從開始有戲字那天起,戲就是不能入主正坐的。入主了正坐還不停地再搞戲,就真的沒了戲。
世上沒戲不行,沒戲太呆板;總戲也不行,總戲就沒了自己。
無論“區(qū)區(qū)一戲爾”,還是“眾夫皆戲也”,都不能支撐天下。
【原載2011年12月15日《渤海早報·渤海潮副 刊》】
插圖/戲/孫萬帥